本文已授權(quán)本平臺發(fā)布
?何必絲與竹,
山水有清音
文、圖:心靜
版式設計:湛藍
走
進
惠
州
?
說起惠州,聽起來耳熟,知曉這里有名聞天下的羅浮山和西湖,但從未去過。我想象惠州的模樣,應是一個風情的嶺南女子,如果西湖作眼,花草就是它的睫毛,羅浮山是她曼妙的身軀,林木則是她稠密的鬢發(fā)。或去看山,或去近水,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是一塊風水寶地。況且,這里名人輩出,羅浮山因葛洪在此煉丹濟世而聞名天下,西湖因蘇軾被貶至此留下名篇佳話而雋永。他們與羅浮山和西湖之間,有著莫可言狀的情緣,那些曠古的恢宏篇章和厚重的人文景觀,構(gòu)成了惠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當我走近這里,不禁感懷萬千,為這里獨特的秀美風光贊嘆,更為園洲詩協(xié)文友們的熱情而感動。
?一、草木清香溢羅浮
羅浮山,擁盛名于粵,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史學家司馬遷把羅浮山比作“粵岳”,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因蘇軾筆下那首“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聞名于世,又因東晉葛洪在此山結(jié)廬隱居,煉丹修行,開辟嶺南的道教圣地而揚名。
經(jīng)由鐫刻著“第七大洞天”的牌坊進得羅浮山景區(qū)。甫一進入,一種江南水鄉(xiāng)風情呈現(xiàn)。假山、流瀑、亭臺、水榭,恍惚間,以為身處蘇州園林。扶桑、三角梅、蒂牡花和黃蟬開得正熱烈,叢叢簇簇,鮮艷奪目。一池碧水微瀾,亭臺花木全映了進去,有游魚嬉戲其中,快門按下,一張精美的園林景觀圖收入鏡框。
還沒來得及慢慢欣賞眼前景色,一團煙霧倏地升騰而起,聽同行者介紹說這是瑤池仙境。走近一看,果然如此。在濃稠的綠樹掩映下,一泓清水靜靜流淌,霧氣聚涌繚繞,勝似仙境。多個圓形石墩組合成一條曲線優(yōu)美的水上之路,甚覺此處構(gòu)圖完美,太適合拍攝了。身姿優(yōu)美著裙裝的迎姐披一襲粉色紗巾,緩緩走了過去,鏡頭里的她幻化成了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在煙霧繚繞中娉婷起舞。
循石階而上,得見一湖,名白蓮湖。靜臥于羅浮山中,水是那樣的綠,綠得似一湖的水彩,只見千嶂染翠,盡都倒映水中。風靜時水如鏡,清得可臨水照花人。風起時水皺了,似綠珠散落一地,滿眼盡是風情。
行在湖邊,看山染色水生輝,心曠神怡。這一汪清水已是最美,卻又平添了湖心橋和湖心亭,亭橋的出現(xiàn),如雙燕在湖上掠過那般輕盈。那些安靜的橋墩,默默地見證白蓮湖的歲月千年,等候路人輕輕駐足,去遙想宋朝張宋卿苦讀十年,清廉為官的故事。
與迎姐慢慢走,不說話,就很美,大約是被這里的景致迷住了吧。不覺已來到了一個叫百草園的地方,眼前這滿目的綠像是初戀,讓人怦然心動。“這是青蒿?!辈恢朗钦l喊了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一株株,一簇簇,一片片,葳蕤稠密。一千六百多年前,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yī)藥學家葛洪在羅浮山著書立說,寫下《肘后備急方》,其中就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的記載。而在一千六百多年后,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受《肘后備急方》啟發(fā),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冶療,從而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這一切仿佛早已注定。
時光深處,草木清香。穿越千年,與葛洪相遇。我是那庭前奉茶的小侍女,日日與其夫婦上山采藥,看身著道袍的葛洪在“稚川丹灶”前煉丹藥,在洗藥池旁濯洗草藥。寒來暑往三十六年,山中一百多種草本在他的精心炮制下,化為一味味濟世的良藥。因為有人的靈性糅入,草藥顯現(xiàn)了它們的神奇之處,享譽千年的“羅浮山百草油”即是人與自然的造化之功。
山因人而揚名,人因山而不朽,一座葛洪博物館,就能直觀了解到葛洪及鮑姑的生平。那卷軸造型的《葛洪傳奇》,張貼在墻上的多種草藥標本,櫥窗內(nèi)擺放的各種展品,以及醫(yī)藥、道教養(yǎng)生方面的書籍、器物等,凡此種種,豐富而詳盡。我想世上并無長生不老之藥,然而我理解葛洪濟世救人的情懷是偉大的,他無非是想讓生活在世間的人們少些病痛。醫(yī)者高尚,仁心仁術,最是讓后世的人景仰。
《抱樸子·明本》中言:“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為道也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膻,而即此清凈也”,“沖虛古觀”就是葛洪在羅浮山修道煉丹之清幽凈地。此觀掩映于蒼松古柏中,為葛洪于東晉咸和二年在羅浮山創(chuàng)建,并在此開創(chuàng)了東、南、西、北四座庵堂的南庵。觀內(nèi)靜穆,來此朝拜的游客眾多,卻并無喧嘩,每個人有條不紊地上香祈禱,我能感受到他們的虔誠。稚川丹爐內(nèi)青煙繚繞,古觀的香火鼎盛了千年,而關于古觀三奇的傳說則等你來一探究竟。尤為喜歡的是古觀屋脊、內(nèi)外博風和墻體上的灰雕、陶塑、壁畫,原來葛洪不僅在道學、藥學方面成就斐然,他的建筑審美和藝術品味也是頗高的。
巍巍羅浮,不僅仙氣聚涌,更有英氣長存。出得沖虛古觀,遠遠望見一座建筑物,近前來看原來是東江縱隊紀念館。它記載了東江縱隊抗日救國的宏偉歷程,集中展示了東江縱隊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及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歷程與豐功偉績,它是一座歷史豐碑,應該被銘記于心。
下山,在會仙橋上小憩,望著眼前一湖碧水,身心自在。雖然沒有欣賞到羅浮山更多的美景,但也無甚遺憾,有時候殘缺恰恰成全了完美。
?二、眉眼盈盈是西湖
到了羅浮山,必也要去西湖走一走。領略過杭州西湖“人間天堂”的勝景,聽過浪漫的傳說故事,了解了雋永的人文歷史,再到惠州西湖,給我的感覺是無論人文還是風景與杭州西湖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杭州西湖是天生麗質(zhì)、雍容華貴的大家閨秀,那么惠州西湖則是素面自然、淡雅可心的鄰家女孩,各具風情,各有千秋。
竊以為這兩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先說地域,一個在江南,一個在華南,且地名都有州字,也是巧合。兩地都有孤山、蘇堤,也都有塔,一個是雷峰塔,一個是泗州塔,也都有墓,杭州西湖有蘇小小墓,惠州西湖有王朝云墓。最主要還是因為一個靈魂人物,那就是蘇東坡,杭州西湖因蘇東坡而名播天下,惠州西湖因蘇東坡而流芳青史。
“天下西湖三十六”,可見西湖之多,然而惠州西湖最早其實名為豐湖。緣何叫做西湖,是因為流寓惠州剛?cè)齻€月的蘇軾,與當?shù)赜讶恕帮嬛易怼睍r,寫下了“花曾識面香仍好,鳥不知名聲自呼。夢想平生消未盡,滿林煙月到西湖”的詩,西湖之名由此叫開。在此之前,惠州還是一座寂寂無聞的小城,蘇軾的到來,無疑影響了這座城的命運。無論是其在此留下的文學作品還是詩詞,惠州西湖山水之美,都藉《東坡》品題而盛名遠揚。
與柳葉扶疏、桃花開遍的杭州西湖不同,惠州西湖充滿了嶺南風情,囤積著悠久的詩文美學思想,只在我們與古人靈犀相通的剎那,山水綠開,春花綻放。當我游走其中,欣賞眼前這湖光山色,倍覺清爽,這樣的素描淡妝,是一種天然的美麗。
湖邊草木葳蕤,濃濃淡淡的綠,盡都綠了水,如夢如幻。這樣的時刻,坐在湖邊,心中詩意盎然。水岸花兒競相綻放,很多都是初見。柳葉紅千層,花朵柔柔地垂下,像極了一把刷子,纖細如絨。紫荊花,我一眼就識出,那么清麗,綴于枝干上,仿佛是一記燦爛的笑臉,迎接客人的到來。遠遠看見一樹紅花絢爛,問了問同行的園洲詩協(xié)秘書長子善,知是鳳凰花?;ǘ湎聒P凰的頭頸,葉子則像鳳凰華麗的羽毛,世間怎么會有這么好聽好看的花呢?三角梅是最惹眼的,玫紅的,大紅的,一簇簇,妝點著這一湖碧水。配了綠水的三角梅,就像未出閣的女子,眼波流離,粉面羞澀,欲與湖水訴說著什么。
惠州是離不開山水的,西湖成就了惠州城市之美。西湖的水是惠州的靈動所在,是音樂,也是詩,惠州城氣質(zhì)也如水,清澈,通透,柔軟。以水為鏡,所有的山、樹、亭、橋,倒影其中,有一種永恒朦朧的美。比如橫亙平、豐湖之間的蘇堤,比如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一橋西新橋,比如“數(shù)株霜樹綴木棉,水榭裝成似畫船”的紅棉水榭,再比如端莊挺秀、玉塔微瀾的泗洲塔。不用言語雕琢,無需詞藻分時,一種“影落明湖青黛光”是眼前西湖給予的夢境,它的風姿綽約,就在眉眼盈盈處。
至于孤山呢?孤山則是西湖的畫屏,是惠州的風骨所在。上得孤山,便可以造訪我心中的男神蘇軾。孤山是西山湖東之小山,因四面環(huán)水孤處于湖中而得名。經(jīng)由登山亭廊而上,追尋孤山蘇跡。一路綠樹濃蔭,品類茂盛。此地建有東坡紀念館、朝云墓、六如亭、東坡居士像、朝云像、東坡寓惠書跡(碑墻)等建筑。這些建筑物依山而設,依勢而建,因景而立,既有石徑通幽的山林野趣,又有開闊通暢的堂館庭園,足可見東坡先生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情調(diào),可用樸、曠、逸、趣來概括。叢叢的炮仗竹和翠蘆莉開得絢麗,大片的竹林足以見證東坡的風骨。
“何年云雨散巫陽,瘴霧沉埋玉骨涼。合種梅花三百樹,六如亭畔護遺香”。在王朝云墓前,緬懷憑吊,感受到幾分凄美和傷感,心想只有這樣的好女子,才不愧于西湖的靈山秀水,我也終于明白為何要在朝云墓旁建造六如亭的原因??v觀王朝云的一生,由歌妓到蘇家侍女,再到蘇軾的侍妾,從仰慕蘇軾才華的擁躉到在精神和藝術感受上能夠親近的知音,再到蘇軾貶謫不離不棄的伴侶,蘇軾和王朝云之間成就了一段偉大的愛情佳話。我能想象他們的生活,一定是拈花把酒,對月吟風,漫步湖堤,泛舟波上,烹飪美食,琴瑟和鳴。即使被貶謫,東坡先生依然癡愛這一片山水,憐愛眼前人。王朝云的早逝令人嗟嘆,注定成為蘇東坡人生暮年的遺恨。此種情深,在他的詩句“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里可見一斑。
斯人已去,精神尤在。我在東坡書跡碑刻前,細細品味眼前字句,一筆一畫,皆是用生命在吟唱。這位中國歷史上遺世曠代的奇士,一生的功業(yè)政德,錦繡文章,嘉言懿行,逸聞軼事,讓多少人仰慕贊嘆。歷史永不會忘卻,他的光芒只會在更久的未來無限耀眼。思緒游走,我竟覺得東坡先生就在眼前,風姿俊逸,氣度非凡。至此,西湖美景已深入我心,山水風光旖旎,而人文氣質(zhì)更甚。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葜菥拖褚皇坠艠罚夷苈牫隽_浮山和西湖的古意,是宮、商、角、徵、羽的和諧音律美,空靈、深邃,直抵人心。你說這樣的惠州,又怎么舍得離開呢?
作者簡介
心靜:風韻雅集,劍膽琴心,文學藝術愛好者一枚。
香落塵外書齋——香落塵外平臺團隊
總編:湛藍
執(zhí)行總編:風剪云
總編助理:無兮 特邀顧問:喬延鳳
顧問:劉向東\蔣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張建華
策劃部:
總策劃:崔加榮 策劃:白曉輝
主編:煙花 編輯:蓮之愛 朱愛華
美編:無兮 ETA 婉靜
編輯部:
總監(jiān):徐和生 主編:清歡
編輯:銅豌豆 風碎倒影 連云雷
播音部:
部長: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開 過往云煙 眉如遠山 葉兒 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