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權(quán)本平臺發(fā)布
隔世的想象
——讀楊絳先生《干校六記》
作者|青蓮 編輯|ETA
前言
陸續(xù)得到了三本楊絳的書?!断丛琛?、《干校六記》、《我們仨》。
我不記得自己是怎么知道先生的,可能少時讀錢鐘書的《圍城》時,知道先生是錢的妻。去年在一個朋友的博客里,看到英國詩人蘭德的《我和誰都不爭》: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shù);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zhǔn)備走了。楊絳譯。又百度,始知道因為楊絳,這首小詩為諸多中國讀者所熟知。便有心尋找先生的文字來讀。先得到的是三聯(lián)版的《洗澡》,后朋友送我的《干校六記》、《我們仨》也均是三聯(lián)版,心中如愿。
先生已逾百歲,于先生而言,我不過是出生于七十年代末的一個孩子。其實,初讀《干校六記》,于我也不過是一種“隔世的想象”,心緒更多地沿承著楊絳先生所遭遇的人情世故,難以逃避情感的多重纏繞。
先生的《干校六記》是文革期間她和錢鐘書先生被下放至河南息縣干校,改造生活的點滴記錄。從1969年11月、1970年7月錢先生和她先后被下放直至1972年3月夫婦二人同時被送回家。兩年多的經(jīng)歷,自然僅僅這四五萬字是難以傾盡的,然而,在楊絳先生溫婉又極具節(jié)制的筆下,文字樸實簡白,筆調(diào)冷峻,無一句呼天搶地的控訴,無一句陰郁深重的怨恨,就這么淡淡的道來一個年代的荒謬與殘酷。
無一句控訴,無一句怨恨,只淡淡的道來一個年代的荒謬與殘酷。
全書包括“下放別記”、“鑿井記勞”、“學(xué)圃記閑”、“‘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六個小節(jié)。
“下放別記”里,一九七O年六月,女婿得一因為無力承受圍剿“五一六”的迫害,而含恨自殺。對于女婿的自殺,對于親人的離世,先生在書中并沒有過多地怨天尤人,更沒有絲毫的指責(zé),甚至連些許過激的情緒都沒有流露,而是一味平和地回憶著他(得一)末了一次離開時所說的話:“媽媽,我不能對群眾態(tài)度不好,也不得頂撞宣傳隊,可是我絕對不能捏造個名單害人,我也不會撒謊?!本瓦@樣失去了自由,連番挨斗,最后被逼自殺。先生的文字那樣潔凈、沉定又從容,即便悲傷,也不會慟哭。很顯然,如此簡白的述說,并非是說先生已經(jīng)淡化了這段情感記憶,事實上,正是因為她對于痛苦和殘酷經(jīng)歷的這種冷靜的態(tài)度,反而沉淀出了它本身的厚重和深度——是對歷史的表征。歷史自有客體的存在,不需要主體的渲染。
女婿自殺,錢鐘書和楊絳先后下放干校學(xué)習(xí)改造,女兒錢媛來車站送母親遠(yuǎn)行,先生又以淡然的筆觸描寫了母女分別的情景:
她不是一個脆弱的女子,我該可以放心撇下她??墒俏铱粗狨岐毿械谋秤埃纳掀喑?,忙閉上眼睛;閉了眼睛越發(fā)能看到她在我們那殘破凌亂的家里,獨自收拾整理,忙又睜開眼。車窗外已不見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讓眼淚流進(jìn)鼻子里,流進(jìn)肚里?;疖嚶_動,我離開了北京。
在睜了閉,閉了睜,睜了又閉,這樣幾個簡單反復(fù)的動作里,真切的傳達(dá)了一位母親內(nèi)心的凄涼、不舍,和無以躲閃的揪心疼痛。
《干校六記》以整個時代背景的惴栗荒謬,烘托出人們?nèi)珧蒡觥⑾N蟻的無助和渺小,但楊絳又以之記情,點滴可見先生夫妻的鶼鰈情深,仿佛這悲劇里還能滋長浪漫。于是那小小的溫情仿佛黑暗中的微光,讓人不至于過度絕望。正如烏云也會有銀邊,黑夜也會有耀星。正如張愛玲所言,“低到塵埃里開出花來”,即使是在看不見的日子,也可以有卑微的幸福,但那一絲絲的幸福,卻可以開出花來。
在第五記“冒險記幸”中,大雨滂沱的一天,楊絳想念丈夫錢鐘書,便在這滿地湮靴的泥濘中冒險去見錢鐘書,路上的危險自然是此起彼伏。丈夫頗感意外,楊絳卻只留下一句“我就是來看看你”,便又風(fēng)雨兼程地趕回去。平淡的語言,卻包含著深切的感情。在那段下放的日子里,他們只能在菜園里見見面,然后就只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書信,在那個混世里,卻依存著這低到塵埃的幸福,何嘗不像是一張漆黑的紙面上的一抹白呢?
低到塵埃的幸福,并不只是愛情。對生活、對事物的熱愛和一顆平常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第四記“小趨記情”中寫道小狗“小趨”。在人與人難以建立互信的日子里,夫婦二人卻與這只小黃狗產(chǎn)生了一段真摯的感情。這或許是對社會世相的一種嘲諷,但同時也是在度日如年的生活中一抹卑微卻又情深的幸福。
從“下放別記”一節(jié)中對于女婿一死的“輕描淡寫”,對“孤女送別”的淡然著筆,“鑿井記勞”中對于集體溫情的感念,“學(xué)圃記閑”中的鄉(xiāng)土關(guān)愛和情懷,“‘小趨’記情”中關(guān)于人性的參照與反省,直至在“冒險記幸”和“誤傳記妄”最后兩節(jié)中潛在的個體命運詮釋,在我看來,先生從作為一個女性的視角,基于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向度理性地克制著自我愈合不久的心緒。即便是那樣一個實已廣為人知、更多對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的眼里的特殊的灰暗時期,在她的筆下,卻處處充溢著人性的暖意和關(guān)情,沒有絲毫的火氣,也沒有些許哀怨,更多的只是對自身關(guān)于幸與不幸的文本詮釋和心靈慰籍。先生能將其中的沖突、矛盾甚至仇恨化解得如此不激不厲、不溫不火的“完美”,則更多依寓于自我的主動承負(fù)和擔(dān)待——對于對方“無知”、“無理”的擔(dān)待、對于歷史顛躓的擔(dān)待和對于自己命運不濟的擔(dān)待。這是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知識的境界。
不管是歷史的變遷,還是命運的嬗替,注定都是在顛躓中行進(jìn)的。不管是對于楊絳及其一家,還是對于那段歷史,一切意料不到的悲歡離合和生死遭遇卻構(gòu)成了時代變革的質(zhì)素?!懊半U記幸”中記錄的三事,“誤傳記妄”中記錄的返城波折,都無不是這一人生至理的真實詮釋。事實上,任何時候,“險與不險”、“幸與不幸”,都不過是徒然,命運最終到底如何,似乎與這些過程并無多大關(guān)聯(lián),往往結(jié)果與過程的定然趨勢相背相離,惟一不變的還是自己本身。多年以后再次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楊絳感慨說:“改造十年多,再加上干校兩年,且別說人人企求的進(jìn)步我沒有取得,就連自己這份私心,也沒有減少些。我還是依然故我。”
“別、勞、閑、情、幸、妄”——這些作為人類本然的普適情感質(zhì)素,往往為我們的日?,嵥楹退讋?wù)所遮蔽和吞噬,然而,在楊絳先生的筆下,在文革這樣一段特殊的歷史境遇中,它們卻反而被呈現(xiàn)得的那么清晰,那么純粹。她以簡淡的文字,敘述著平凡的日子,看似不著氣力,不事鋪張,無數(shù)瑣碎的細(xì)節(jié)描寫,卻于無覺中浸濕了我的眼睛,潤澤了我的心靈。
書薄意長。捧讀此書之時,兒子吵嚷著老師作業(yè)太多,考試太累;先生嘮叨著窗外結(jié)婚的爆竹太鬧,人聲太吵,瑣事太多;而我目下也在為無知的意外煩惱著……穿過重重人影,聲聲嘆息,回到過去,我又似乎看到先生在小屋中微笑抬頭看遠(yuǎn)方的樣子。
先生歷過文革,下過干校,住過窩棚,掃過廁所,剃過陰陽頭,戴過高帽子,游過街,出過丑,經(jīng)歷過很多人世變故,天災(zāi)人禍,但她總能處亂不驚,安然度過。她用自己的風(fēng)雨人生啟示我們:人生都是雙程的。青春年少時,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滿懷理想、抱負(fù)、追求,一路馬不停蹄,是在向前奔。這是一條有形的路。慢慢的我們會老,在有形的路上也會腳步遲緩,人生便在不覺中邁入了歸程——這是無形的路——也是記憶的回溯。我們會有大把的光陰,在余暉落滿大地的黃昏,獨坐鋪滿桐葉的老街邊,靜靜反芻歲月;我們也會在寂寥殘冬午夜夢回,獨聽夜風(fēng)敲清寒,靜靜追懷往事……在這些或溫柔或冷寂的日子里,可還會審視如今的嘈雜:想一想作業(yè)會讓你湮沒在無邊的泥漿嗎?問一問吵鬧的市聲難道不勝過愛人天各一方嗎?比一比考試來證明你學(xué)有所得難道不勝過滿腹經(jīng)綸卻只能對白菜說嗎?
所以,我們還是太年輕,太浮躁。借此書回思那段歷史,即便只是“隔世的想象”,不可否認(rèn)的是,在那樣一個歷史的難局和人性的困境的雙重夾擊下,先生作為高知女性安靜而低調(diào)的生活方式,清醒而堅定的人生立場,以及恬靜而淡泊的人生情懷,足以令人激賞,令人感喟。
作者簡介
青蓮:教書人,喜歡寫字。安靜生活,隱秘生長。
我們的團隊
主編:湛藍(lán)
排版編輯:綠腰 強哥 ETA
審稿編輯:童話 銅豌豆 一池萍安
終審,校對:煙花 清歡
配樂:羅晚詞
稿費:湛藍(lán)
總策劃: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