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的愛情,有千千萬萬種。
曾幾何時覺得愛情最好的樣子,就是即能像知己一樣把酒言歡,又能像情人一樣“陪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
總以為這樣完美有情趣的愛情,終究是可遇而不可求。
今天呢,我為大家推薦沈復的《浮生六記》。
看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這世上早已有人把俗世過成詩一般的日子,書中沈復和蕓甜蜜時可不就是夢想中愛情的樣子。
林語堂先生曾說:
蕓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子了,她并非最美麗,只覺得世上有這樣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
然而這樣一個可愛有趣的女子,卻有著讓人淚目的悲慘結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討好型的人格,讓其喪失了攻擊性,只能當一個受害者,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故作謙卑和討好的樣子,是對自己的輕賤,讓自己活得真實坦然,才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
作者沈復出生于士大夫的家庭,那一年是太平盛世,所以他才得以在蘇州滄浪亭旁邊飲酒作詩。
十三歲時,沈復隨母親回娘家時,被他舅舅家女兒蕓清雅俊秀的詩作所吸引,從此心里想的都是她。
蕓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她與母親和弟弟相依為命,長大后又靠擅長的刺繡織染養(yǎng)家。她天生靈秀聰明,聽了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誦,后來又學會寫詩,曾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樣的妙句。
沈復對母親說:“如果要選擇妻子,不是蕓姐姐我寧可不娶。”
母親也喜愛蕓的柔和溫順,便把金戒指摘下來送給了蕓,這樣沈復和蕓便有了婚約。
他們再次見面時是親戚結婚,當時滿屋子里的人都穿著鮮艷的衣服,只有蕓一人穿得很素雅。
蕓的身形秀美,眉彎目秀,雖然兩齒微微露出,但美人在骨不在皮,沈復滿眼都是她。
這天夜里,送親返回時沈復腹中饑餓到處尋覓食物時,蕓卻悄悄牽起他的衣袖,原來她早在閨房中準備了熱粥和小菜。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從那天起,他們便知道了彼此的心意。
沒多久沈復和蕓便成親了,洞房花燭夜里,兩人像好友重逢般相視而笑。
蕓的手指柔細溫潤,沈復伸手探入她的心口,也是怦怦直跳,便俯身貼在她耳邊問:“姐姐的心跳,怎么像搗米一般?”
蕓回眸一笑百媚生,只覺得一縷情絲動人魂魄,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王小波曾經(jīng)說過這樣情話:
我是個俗氣至頂?shù)娜?,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花便是花,唯獨見了你,海開始翻涌,江潮開始澎湃,我和天地萬物便通通奔向你。
愛情開始的時候,總是美好的。
誰也未曾想過歲月流逝,竟蹉跎了這份感情。
歡樂時光總是過得很快,沈復和蕓兩人終日耳鬢廝磨,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加深了。
蕓出嫁后雖不愛說話,但與人說話時總是微微笑著,她對長輩恭敬有禮,對晚輩也和睦溫和,做事情也很有條理,所以很討人喜歡。
雖然貪戀新婚燕爾的甜膩,但蕓不想讓婆婆覺得新娘子懶惰,每日陽光剛照窗前,蕓便穿衣起床,沈復怎么攔都攔不住。
或許日后的隱患,從蕓此時的謙卑中就已經(jīng)體現(xiàn)。
太為別人著想,委屈的只有自己,有時候退了一步,可能就要后退一輩子。
沈復結婚后需要返回學館繼續(xù)學業(yè),心中很惆悵,蕓雖不舍卻強顏歡笑勸解他。
那一日正是桃李爭妍的春日,兩人卻神色恍惚如同冬日的冰爽,覺得天地的顏色都變暗淡了。
和愛人分離無疑時痛苦的,每當院中微風吹過竹林,月光照到窗外的芭蕉葉上,他們總能回憶起那些短暫的新婚時光。
相思太苦了,沈復心中記掛蕓,無心求學,先生無奈,便允許他回家了。
那時是悶熱的六月,沈復便帶著蕓在臨水軒室消夏,屋檐前有一株老樹,濃蔭遮蔽了窗戶,兩人整日一起溫課論詩、品月評茗,日子過得好不瀟灑。
轉眼間就七夕了,一輪明月掛在樹梢,月光照耀在水波中心。
沈復提前鐫刻了兩方“愿生生世世為夫妻”的印章,蕓在臨水的窗邊擺好了瓜果,他們并排坐著,仰面可見云朵飛過天際變幻萬狀。
蕓不擅長飲酒,勉強著也不過能喝三杯,沈復便教她古人的行酒令助興,兩人飲酒作詩直到深夜才歸去,想人世間的歡樂,也不過此情此景吧。
生活的儀式感,從來都藏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
那段時間,沈復和蕓的日子,如同詩一般美好,各種細碎小事都能生出愛意。
沈復喜歡吃大蒜,蕓就跟著勉強吃點,她喜歡吃的是腐乳和鹵瓜,沈復卻最厭惡這兩種食物,蕓用筷子夾了一塊鹵瓜強行塞進他嘴里,味道竟然清脆爽口。
蕓說:“情之所鐘,即使丑陋也不會嫌棄?!?/p>
世間情分莫過如此,愛她,便愛她的一切。
他們夫婦還曾去一個王府遺址消磨秋暑的時光,那里綠樹成蔭,一陣微風吹過,帶來一陣蟬鳴。
沈復和蕓經(jīng)常到柳蔭深處垂釣度日,日落之時觀看夕陽晚霞,之后便就著月光相對而飲,直到有了醉意才開始吃飯。
沈復素來好客,蕓更是擅長廚藝,蔬果魚蝦一經(jīng)蕓烹調,便有不俗的味道,他們錢財不寬裕,蕓便不動聲色得拔釵沽酒,讓他們暢談一整天。
蕓從未責怪過沈復清貧,凡事都為他著想,實在是風雅妙趣且不可多得的女子。
習慣為別人而活的人,可能最后會丟了自己。
太善良的人,往往最委屈。
這份世間難得的愛情,如果多了份主見,說不定會有個圓滿的結局。
人生中的坎坷總是會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到來,而且往往是自己作孽所致。
沈復性格爽直不羈而且重情義,蕓更是隱忍,對誰都是卑微忍讓,這是導致他們日后悲劇的導火索。
那時沈復隨父親去海寧,蕓在家代筆寫信,而婆婆卻懷疑蕓在家信中敘述不妥當,便不再讓她代筆。
公公以為蕓懶惰,很是生氣,沈復想為她辯解,蕓卻阻止:“寧愿被公公罵,千萬不能讓婆婆討厭?。 ?/p>
沒多久,又發(fā)生了一件事,公公常年客居異鄉(xiāng),想尋一家鄉(xiāng)女子照顧起居,蕓便暗地里請媒人物色,因為這件事情,蕓連婆婆的喜愛也失去了。
后來蕓又因為替小叔擔保借債,反被小叔誣陷,公公大怒,讓他們夫婦都搬到別的地方居住了。
蕓總是害怕因為自己激化矛盾,所以處處后退忍讓,然而她的妥協(xié)和討好并沒有讓她當上一個好兒媳,反而把事情越辦越糟。
為了討好別人而做的所有努力,都會慢慢積累成拖住自己的罪。
蕓多才也多思,后來又因為母親病逝悲傷過度竟導致血疾,病情時好時壞。
即便身體狀況不好,蕓仍然沒有忘記替別人考慮,她見別的男人炫耀美妾,就要為沈復物色美貌與韻味兼得的妾。
一次應朋友之邀蕓結識了浙江妓女的女兒憨園,雖然還未滿十六歲,卻生得亭亭玉立,還頗通文墨,蕓便設法幫沈復納了這位美妾。
然而憨園這樣的人,沒有金屋是留不住的,況且沈復與蕓伉儷情深,并無納妾心思,蕓根本不需要這樣做。
美人到手,蕓很開心,幾乎沒有一天不談論憨園,她的血疾竟一年多沒有復發(fā)。
沈復正慶幸蕓得到了良藥,卻不曾想之后憨園竟對別人的千金聘禮動了心,嫁給了一個有財勢的人。
蕓覺被憨園愚弄后,血疾竟再次發(fā)作,藥物也沒有作用,身體也漸漸衰弱到幾乎不能行走。
蕓太苛責自己了,總是想做到最好,卻從未考慮過自己。
評論家梁宏達說:這種讓所有人滿意,覺得自己做了好事的,其實是當了“壞好人”。
無邊界的妥協(xié),就是一種懦弱。
很多人總是努力讓自己懂事,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從不反抗,這只能讓惡人得寸進尺。
那時的沈復和蕓有一兒一女,女兒賢惠能干,兒子正跟隨老師讀書,生活本該和和美美,卻因為沒錢時常處于山窮水盡的窘境。
蕓在趕制一件工價很可觀的佛經(jīng)刺繡導致病情又加重了,每天需要端水喂藥,家里上下都有些厭棄她了。
碰巧這時,沈復有個朋友借錢要他做擔保,他情意難卻答應了,這朋友竟卷錢逃跑了,沈復和蕓沒有辦法只能逃走躲債。
那天五更時分,他們熱了粥,一家人坐在一起含著淚吃了。
分別之時,兩個孩子都大哭起來,沈復和蕓也早已肝腸寸斷,卻不敢大聲啼哭怕驚擾到追債的人,一直走到很遠才敢哭出聲。
昔日因為一碗粥而一生相聚,如今卻是一碗粥之后母子分離。
誰也沒有想到,今日一別竟是永別!
蕓的病情也一日比一日嚴重了,沈復想請醫(yī)生診治,蕓卻阻止了他:“我的病最初是因為悲傷太過所致,平時又太過多慮,總想努力做個好媳婦,卻總不能如意,如今已病入膏肓,
人生百年,能得一知己如你,我這一生已經(jīng)沒有遺憾了。希望你在我走后一定要另娶一德才兼?zhèn)涞呐?,讓她來侍奉雙親,撫養(yǎng)我們的孩子,這樣我死也瞑目了。”
蕓極力想再說些什么,但也只是繼續(xù)重復著“來世”二字,忽然氣喘起來,她也不能說話了,只看見她眼角的淚水一直往下流,氣息也漸漸微弱了,她至死都在為別人考慮。
一縷縹緲的魂魄,就這樣長逝而去了,沈復與蕓相愛二十三年,有過詩酒花茶的安逸,也有過貧困潦倒的凄楚,如今卻只能形單影只。
命運并沒有放過沈復,之后他父親病逝了,兒子也夭折了,從此人世間熙熙攘攘,與他再也無關。
蕓和沈復悲劇的一生,何嘗不是在提醒我們永遠不要試圖討好別人。
一個人,永遠無法活成所有人都喜歡的樣子。
討好別人本身就是一種卑微,只會消耗掉自己的人生。
你喜歡也好,你厭惡也罷,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比什么都重要。
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說》中這樣說:“真正欣賞你的人,是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故作討喜和故作謙卑的樣子。”
真正愛你的人,永遠欣賞你自由獨立的樣子。
每一個生命都能更好地成為自己,人生最值得取悅的那個人,永遠是你自己。
愿親愛的你,心中有花,手中有劍,有柔軟的內心,也有堅硬的盔甲。
愿往后余生,你就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