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平、擺爛、覺得一切都很無聊、找不到意義……類似的情緒或認知,在多大程度上源于虛無主義?虛無主義究竟產(chǎn)生于何處,又是否可能被克服?科學技術(shù)曾經(jīng)是人類陷入虛無主義的罪魁禍首,未來會成為使人類免于虛無主義的救星嗎?在今天的節(jié)目中,我們請到了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的張紅軍老師(《虛無主義》一書譯者)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郁喆雋老師,來和我們深入聊一聊“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交界譯叢)
[荷]諾倫·格爾茨/著 張紅軍/譯
商務(wù)印書館·涵芬樓文化 | ·風之回響RESONANCE·出品





01 《懺悔錄》是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的心靈自白,也是一本通俗易懂、寫給普通人讀的“認識生命”之書。在創(chuàng)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將結(jié)束時,因不堪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托爾斯泰思想出現(xiàn)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尋找生命意義,并記錄下這段精神活動的過程,取名《懺悔錄》。
02 弗里德里?!ずR蚶锵!ぱ趴吮龋‵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德國哲學家、作家,以推廣了虛無主義一詞而知名。他認為虛無主義是啟蒙運動思想,尤其是斯賓諾莎、康德、費希特和謝林的哲學體系的主要缺陷。雅各比提倡信仰和啟示,反對思辨理性。著有《致摩西·門德松的書信》《休謨論信仰》等

▲ 雅克比
03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國作家、哲學家、愛國主義者,古典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在《自然法學基礎(chǔ)》中,他提出自我意識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任何客體的自我意識,必要條件是所有其他理性的客體存在。由這些觀點所導出的我/自我之間的差異(自我在自身中設(shè)定非我與自我相對立)最終發(fā)展成了費希特的認識論(絕對自我,自我設(shè)定自己本身)。

▲ 費希特
04 《荒誕的幽靈:現(xiàn)代虛無主義的根源與批判》(譯者:張紅軍)一書的核心觀點是:虛無主義代表著那些支撐現(xiàn)代哲學、政治和科學思想的基本前提的陰暗面。作者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哲學教授唐納德·A.克羅斯比(Donald A. Crosby)希望通過這本書遏制無限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對當代社會的有害影響。
05 彭富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珞珈杰出學者,主要研究美學的一般理論、德國現(xiàn)代哲學(海德格爾)以及中國古典思想(國學)。彭富春教授創(chuàng)立了新道論的哲學與美學,認為生活世界是欲望、技術(shù)和大道的游戲活動,美是欲技道游戲的完滿顯現(xiàn)。著有《論國學》《論海德格爾》《哲學與美學問題》等。

▲ 彭富春
06 第歐根尼(約公元前412-前324),古希臘哲學家,出生于一個鑄幣廠的家庭,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第歐根尼揭露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的標準和信條的虛偽性,號召人們恢復簡樸自然的理想狀態(tài)生活;師承蘇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以身作則發(fā)揚了老師的“犬儒哲學”,試圖顛覆一切傳統(tǒng)價值。他的真實生平難以考據(jù),但古代留下大量有關(guān)他的傳聞軼事。

▲ 第歐根尼
07 讓·保羅(Jean Paul,也譯作“讓·保爾”,原名J.Richter,1763-1825),德國浪漫主義作家,以幽默的小說和故事而聞名。在接觸了雅克比哲學后, 讓·保羅模仿雅克比把費希特唯心主義命名為“虛無主義”,而把深受費希特影響的德國早期浪漫主義命名為“詩歌上的虛無主義 (poetic nihilism) ”, 意指在文學領(lǐng)域表現(xiàn)的虛無主義。

▲ 讓·保羅
08 反虛無主義文學是指與別車杜革命民主主義文學相對立的一種文學派別,強調(diào)在19世紀中后期文學中的功利主義、理性主義橫掃一切之際,俄國文學仍有人立足文學本位,以獨立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對抗這種意識形態(tài)。《十九世紀下半期俄國反虛無主義文學研究》(作者:朱建剛)主要以19世紀俄國文學中的反虛無主義為研究對象,挖掘了一批因意識形態(tài)而遭埋沒的思想家、批評家、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09 《西線無戰(zhàn)事》改編自埃里?!が斃麃啞だ遵R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撰寫的同名經(jīng)典小說,講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保羅·鮑曼和同學萊爾、米勒參加了德國國民志愿兵,被派往前線與法軍作戰(zhàn)。在戰(zhàn)場上,他們目睹到了殘酷的饑餓、血腥和死亡,戰(zhàn)爭的荒謬無情讓保羅從迷戀戰(zhàn)爭到心灰意冷。
▲ 《西線無戰(zhàn)事》劇照
10 1917年,德國著名思想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應(yīng)邀在慕尼黑大學為德國學生作了名為“以學術(shù)為業(yè)”的著名演講,指出:不同于政治家,科學應(yīng)避免價值判斷,不同于藝術(shù)家,科學工作請求被人超越,希望相形見絀,而同時現(xiàn)代科學應(yīng)具自明性及責任感,以防越過科學的維度變?yōu)橐庾R形態(tài)或者世界觀。
11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里程碑式的作品,幾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這本以散文詩體寫就的杰作,以振聾發(fā)聵的奇異灼見和橫空出世的警世之語宣講“超人哲學”和“權(quán)力意志”,橫掃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譜寫了一曲自由主義的人性壯歌。
12 邁克爾·艾倫·吉萊斯皮(Michael Mien Gillespie),杜克大學哲學教授和政治學教授,著有《現(xiàn)代性的神學起源》《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黑格爾、海德格爾與歷史的根據(jù)》等。

▲ 吉萊斯皮
13 狄奧尼索斯(Dionysus),或者稱為巴科斯、巴薩柔斯,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酒神。如果說在《悲劇的誕生》中, 狄奧尼索斯還只是和阿波羅相抗衡的一種力量, 那么在尼采后期思想中, 狄奧尼索斯已經(jīng)成為唯一的“自然之神、自然循環(huán)之神、出生之神、死亡之神、再生之神、悲劇之神和喜劇之神, 簡而言之, 成為生命之神”。

▲狄奧尼索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