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gada 綜合征(BrS)是一種與健康成年人心源性猝死相關的遺傳性致心律失常疾病,心電圖表現為右胸導聯V1—V3導聯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同時伴有室顫(VF)高風險。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 (ICD) 治療,可有效預防BrS患者室顫死亡。然而,ICD 并不能預防 BrS 患者的 VF 復發(fā)。
因此,許多研究者就BrS 患者的射頻消融方式進行探索。近期一篇發(fā)表在《Heart Rhythm》的述評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2011年Nademance通過對9名BrS患者進行右心室流出道(RVOT)心外膜消融,研究結果顯示其可以減少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及使BrS ECG表型正?;?。然而,隨著研究的進展發(fā)現,大約 35% 的 BrS 患者在右心室體部和下部有記錄到異常的低幅電位(圖1)。
圖1:CARTO-Merge 圖顯示了心臟CT 的左前斜視圖。箭頭顯示從右心室流出道上該部位記錄的異常長程低壓電位。Abl-d=雙極消融遠端;Abl-p=雙極消融近端;Abl-d-Uni=單極消融遠端。
Elijah R. Behr 教授和Arthur Wilde 教授對相關患者的尸檢研究表明,具有 BrS家族史的猝死者與對照組相比,RVOT 和右心室中的膠原含量更高,連接蛋白43表達更低(圖2)。
圖2:呈現連接蛋白43表達的右心室流出道組織學切片染色的膠原蛋白和免疫共聚焦圖像。分別為來自(A)驗尸對照,(B)尸檢BrS病例和(C)活體BrS患者的切片。
此后世界各地的幾個中心證實了,消融 RVOT/右心室心外膜基質可有效預防 VF 復發(fā),并且越來越多地用于有癥狀的BrS 患者。BrS 心外膜基質消融已成為治療有癥狀的BrS患者的重要方式。最近,幾位患者已經因多年沒有室顫而不再需要ICD。
總 結
ICD目前仍然是有癥狀的 BrS 患者的 I 類適應證。但是,如果在鈉通道阻滯劑使用后,在更高肋間隙的右胸導聯心電圖可出現正?;?,那么不合并早復極綜合征的癥狀性BrS患者有望在不使用ICD的情況下進行射頻消融及后續(xù)治療。。
文獻來源
PMID:34600611
責編 | 審校:杜先鋒
編譯:徐 怡
編輯:方任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