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這本書的一些內容,我就不加引號了。內容很多,即便是摘錄,也需要很長時間,我會找時間,一點點更新的~~
=====
我們正處于小孩不好過,父母更難為的一個時代。兒童經(jīng)驗在這一二十年來已變得面目全非,小孩要學習心靈基本技能變難了。父母培養(yǎng)子女基本的情緒及社交技能也必須付出更多,花更多腦筋。
惡化現(xiàn)象后面,潛伏著更大的力量。其中之一,如今的經(jīng)濟現(xiàn)實逼得父母必須比前代更努力工作才能維持一個家。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父母陪伴小孩的時間,比不過當年的父母。越來越多的家庭、住所離自己的親戚相當遙遠。常常,家長根本就不敢放小孩到街上去玩,造訪鄰居就更甭提了。小孩花越來越多的時間盯著電視或電腦的熒光屏。而不是在戶外和別的孩子一起玩。
可是,長久以來,小孩學習基本情緒及社交技能的方式,一直都是靠父母和親戚的教導,不然就是和別的小孩打打鬧鬧,在游戲中學習。
現(xiàn)在,學不到基本的情緒技能,后果正越來越嚴重,跡象顯示,無法辨別焦慮和饑餓的女孩比較容易患飲食失調癥,年幼時拙于控制沖動的女孩到了十七八歲也比較有可能懷孕。早年情緒沖動的男孩將來則較可能耍流氓、有暴力傾向。應付不了焦慮及抑郁感受的小孩長大后則較可能嗜藥、酗酒。
認清這些新近的現(xiàn)實條件,父母必須盡可能地善加利用和小孩相處的大好時機,積極扮演情緒教練的角色,教導小孩理解并處理困擾的感受,控制沖動,培養(yǎng)同理心。
戴安在試著哄三歲的約書亞穿上他的皮夾克好帶他去日間托兒所的時候,她就已來不及上班了。在很匆忙地吃過早點以及在決定要穿哪雙鞋子的一番斗爭后,約書亞也變得緊張了。他告訴她想留在家中玩耍。當戴安對他說這是不可能的,約書亞跌倒在地上并開始號啕大哭。
在保姆抵達前的5分鐘,7歲的艾美莉滿臉淚珠地向她的父母求援。她嗚咽地說:“把我丟下給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是不公平的。”“但是艾美莉,”她老爸解釋說:“這個保姆是你媽媽的好朋友。而且,我們在好幾個禮拜前就已經(jīng)買了這場音樂會的門票。”“我還是不要你們去。”她大聲地喊叫著。
14歲的麥告訴他老媽他被逐出學校的樂隊,原因是老師聞到校車上有人在吸大麻。麥說:“我發(fā)誓那人絕對不是我。”但是這孩子的成績一直在退步,而最近他又跟一幫新的人混在一起。于是她說:“麥,我才不信你。直到你成績有進步,你才能出外玩。”受到創(chuàng)傷又忿怒的麥,一言不發(fā)就奪門而出。
三個家庭。三種沖突。三名不同成長階段的小孩。但是三位父母都面臨同樣的問題——當情緒激烈之際,該如何處理小孩。大部分的家長都一樣,他們希望具有耐心、尊重、公平地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知道這世界帶給孩子們許多的挑戰(zhàn),因此他們想要在一旁支持并為孩子們提供判斷。他們想教導他們的小孩有效地處理問題,并建立深厚、健全的人際關系。但在想要你的小孩處事端正和實際上采取何種手段來實施是有極大差距的。
這是因為好的養(yǎng)育并不單單只是智力的訓練,它還包括了過去30年來,給父母的忠告中,一直被忽略的人格面。好的養(yǎng)育是牽涉到情感的。
在這些教導孩子情緒智力而失敗的父母中的三種典型類型:
1 忽視型父母。對小孩負面的情緒輕視、不理睬、覺得無關重要;
2 反對型父母。對小孩表現(xiàn)的負面情緒不滿而可能因此譴責或處罰他們;
3 放任型父母。 接受并以同理心對待小孩的情緒,卻無法對他們的行為給予指引或加以控制。
上面說的三種父母,我好像偏第二種多些,一般孩子不聽話比如說鬧著非要鬧著吃零食或看電視時,我會先和顏悅色地講道理,但是如果講了好幾遍還是不聽又哭又鬧的話,就忍不住會熊她了,有時候也會不理她,隨便她哭去。
之所以采取后種方式是怕一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看她越哭火越大,忍不住動手揍她。。。話說小時候我受的家庭暴力挺嚴重的,導致我的脾氣也比較火暴,容易煩躁,所以我都采用冷處理的方式。也不知道我到底是忽視型的父母還是反對型父母呢,呵呵
在做測試以及探討如何進行情緒輔導之前,還要跟朋友們啰嗦一下,為什么要對孩子進行情緒輔導?
我再摘錄一些此書里面的部分內容,目的是希望家長能夠重視這個問題。我可以拿出自己的例子作為證明。因為從小的時候,就對我的女兒進行了這種情緒輔導,所以,現(xiàn)在我跟我的女兒建立了非常好的情感互動,當然還有信任感?,F(xiàn)在,如果孩子做了什么我認為不認可的事情,基本上一個眼神就可以解決問題。
以下是書中的內容:
【情緒輔導的作用】
孩子有情緒輔導的父母,到底有什么差別呢?經(jīng)過長時間仔細觀察及分析家庭的用語言辭、行動和情緒反應,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重大的差別。一致地實施情緒輔導的父母,比那些沒有提供這類輔導的父母,他們的小孩會有較佳的身體狀況及較優(yōu)的學業(yè)成績,他們的小孩與朋友的相處較融洽,較少發(fā)生行為上的問題,并且對暴力的傾向也較低??偫▉碚f,有情緒輔導經(jīng)驗的孩子有較少的負面情緒而有較多的正面情緒??傊麄冊谇榫w上較健全。
我們的研究確實證明情緒輔導甚至可以保護小孩免受這個已證實有害的影響,即在美國家庭中與日俱增的普遍危機——婚姻沖突和離婚。
超過半數(shù)的婚姻最后都以離婚收場,上百萬的小孩有可能面臨著許多社會科學家所認為的與家庭瓦解有關聯(lián)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學業(yè)差、被其他小孩排斥、沮喪、健康問題及反社會行為。這些問題也影響那些就算是父母沒有離異,但卻來自不愉快、充滿沖突家庭的小孩。我們自己的研究顯示當一對夫妻不時地在爭吵,他們的沖突會妨礙孩子建立友誼的能力。我們也發(fā)現(xiàn)婚姻沖突會影響小孩在學校的功課,還會增加他的疾病感染性。如今我們知道在社會中,這股有害的破碎婚姻的泛濫,主要帶來的結果是在孩童及少年中漸增的越軌和暴力行為。
但是在我們研究里,有情緒輔導的父母,當發(fā)生婚姻沖突,或分居或離婚,則有不同的結果。他們的孩子一般只是比研究中其他孩子“較憂愁”,但情緒輔導似乎保護他們免受其他許多有相同遭遇的小孩所經(jīng)歷的不良影響。之前已證實離婚及婚姻沖突而造成的影響,比如學業(yè)差、富侵略性以及與同輩的問題等等,都不會出現(xiàn)在受過情緒輔導的小孩身上;這種種都暗示情緒輔導提供給孩子一個最有效的緩沖劑,足以應付父母離婚所造成的情感創(chuàng)傷。
我們研究中另外一項意外的發(fā)現(xiàn)是跟父親有關的。我們發(fā)現(xiàn)當父親采納情緒輔導的養(yǎng)育法,對孩子的情緒的發(fā)展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如果父親察覺到孩子的感受并嘗試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些孩子在學校以及與他人的關系,都有較佳的表現(xiàn)。反之,一位情感疏遠的父親——嚴厲、挑剔或忽視孩子的情緒——可能會產(chǎn)生極強烈的負面影響。他的小孩很可能功課差、與朋友較常打架、健康也不好。(如此對父親的強調并不是說母親的介入對孩子情緒智力沒有同等的影響,她與孩子互動的關系也是重要的。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父親的影響,不論好壞,可以是較極端的。)
在孩子的生活中,父親存在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視的,然而美國小孩中,有令人擔憂的百分之二十八只在母親的家庭中成長。但我們是不應該假設任何父親都比沒有父親好,一個情緒上有交流的爸爸可以為小孩的生活帶來無窮的益處,但一個冷淡殘酷的父親可以造成極深的傷害。
雖然我們的研究證實實行情緒輔導的家長能協(xié)助孩子發(fā)展為更健康、更成功的成年人,但這個手法對于有嚴重問題,需要專業(yè)治療家援助的家庭不是一個“療法”。與支持其他撫養(yǎng)理論的人不同的是,我不保證情緒輔導對家庭生活中一般所有的問題都是個萬能藥。實施情緒輔導并不表示所有的家庭糾紛都會終止,沒有刺耳的話、受創(chuàng)的情感、悲傷或壓力等等,沖突是家庭生活的事實。但無論如何,只要一旦采用情緒輔導,你或許就會感到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愈來愈接近。當你的家庭里有深厚的親密和尊重,家庭成員之間的問題似乎較容易忍受。
最后,情緒輔導并不代表紀律的終止。當你和孩子在情緒上是親密的,你在他們的生活里有更深的投入,因此也就會擁有更強的影響力。當強硬的手法必要時,你就得嚴格。你發(fā)現(xiàn)孩子有過失或態(tài)度松懈,就要告訴他們。你不必害怕訂立規(guī)定,當你覺得他們沒有盡力而為時,就說出你的失望。由于你跟孩子已有了情感的結合力,你的一言一語都是有份量的。他們在乎你的看法,同時不希望造成你的不快。如此,情緒輔導可以幫你真正地去指導和推動你的小孩。
這項自我測試的問題是關于你對自己和對孩子在憂傷、恐懼和忿怒時的感覺。請在每一個項目內圈出最適合你想法的選擇。假如你不確定,就取似乎最接近的那個選擇。由于這項測驗需要回答很多的問題,請試著耐心地完成。我們這個冗長的設計是為了要確保每種養(yǎng)育法其大部分的觀點都被納入。
T=對 F=錯
-----------
1 孩子其實沒有什么好憂傷的。T F
2 我認為只要是在控制之下的忿怒就不是個問題。T F
3 孩子假裝憂傷通常只是要大人替他們感到難過。T F
4 孩子的忿怒是值得我們特地花時間去探討的。T F
5 當我的小孩假裝難過的時候,真的很令人討厭。T F
6 當孩子難過的時候,我必須要把事情弄得妥當、完美。T F
7 我在自己的生活里,真的沒有時間去憂傷。T F
8 忿怒是一種危險的狀態(tài)。T F
9 假如你忽視孩子的憂傷,他會走開并照顧自己。T F
10 忿怒一般意味著侵略。T F
11 孩子常常假裝悲哀以得逞。T F
12 我認為只要是在控制之下的憂傷就不是個問題。T F
13 一個人必須去克服、渡過而非老是想著憂傷。T F
14 我不會介意處理孩子的憂傷,只要不是太久。T F
15 我寧愿要一個快樂的小孩,而非一個過度情緒化的孩子。T F
17 我協(xié)助孩子快速地渡過憂傷,好讓他們可以往好的方向邁進。T F
18 我不認為孩子憂傷時是一個能教導他許多事情的好機會。T F
19 我覺得孩子難過的時候,他們過分地強調了生命負面的事情。T F
20 當我的小孩假裝忿怒的時候,真的很令人討厭。T F
21 我對孩子的忿怒的程度有所限制。T F
22 當孩子假裝難過時,是要別人注意他。T F
23 忿怒是一個值得去探究的情緒。T F
24 許多孩子忿怒是由于他們不成熟和缺乏理解力。T F
25 我試著將我孩子生氣的情緒換成興高采烈的心境。T F
26 你應該發(fā)泄心中的忿怒。T F
27 當我的小孩憂傷的時候,這正是達到親密的機會。T F
28 孩子其實沒有什么好生氣的。T F
29 當我的小孩憂傷的時候,我嘗試幫助他探究使他難過的原因。T F
30 當我的小孩憂傷的時候,我向他表示我了解。T F
31 我希望孩子體驗憂傷。T F——以下都是,就不標注了
32 重要的是找出小孩難過的原因。
33 童年是個逍遙自在的時期,不是憂傷或忿怒的時期。
34 當我的小孩憂傷的時候,我們坐下來討論悲哀這件事。
35 當我的小孩憂傷的時候,我嘗試幫助他理解產(chǎn)生這感覺的原因。
36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這正是達到親密的機會。
37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我利用一些時間去了解并體會這感受。
38 我希望孩子體驗忿怒。
39 我認為有時候小孩發(fā)脾氣是對他們有好處的。
40 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感到忿怒的原因。
41 當她難過時,我向她警告不要養(yǎng)成壞習慣。
42 當我的小孩憂傷的時候,我擔心他會發(fā)展出一種負面否定的人格。
43 我并沒有真正的試著教孩子特別有關憂傷的事。
44 如果我從憂傷中得到什么教訓,那就是表現(xiàn)它不是什么壞事。
45 我不確定憂傷是否可以被改變。
46 除了給一個憂傷的小孩提供慰籍,你幫不了什么忙。
47 當我的小孩憂傷的時候,我嘗試讓他知道無論如何,我都是愛他的。
48 當我的小孩憂傷的時候,我不太確定她要我做什么。
49 我并沒有真正試著教孩子特別有關忿怒的事。
50 如果我從忿怒中得到什么教訓,那就是表現(xiàn)它并不是什么壞事。
51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我嘗試去理解他的心情。
52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我嘗試讓她知道無論如何,我都是愛她的。
53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我不太確定他要我做什么。
54 我孩子的脾氣很壞,讓我擔心不已。
55 我不認為孩子發(fā)怒是對的。
56 發(fā)怒的人是失控的。
57 表達忿怒的小孩逐漸形成發(fā)怒的性情。
58 孩子發(fā)怒以得逞。
59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我擔心的是他破壞的傾向。
60 假如你允許小孩發(fā)怒,他們會以為每次都會得逞。
61 發(fā)怒的小孩是失禮的。
62 小孩發(fā)怒的樣子是很滑稽的。
63 忿怒有干擾我做判斷的傾向,使我做出后悔的事情。
64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這正是解決問題的時機。
65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我認為是時候要揍一頓了。
66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我的目標是使他停止。
67 我不花費太多的心思在孩子的忿怒上。
68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通常我不把它當一回事。
69 當我忿怒的時候,我感到自己快要爆炸似的。
70 忿怒成就不了任何事情。
71 表達忿怒對孩子很刺激的。
72 孩子表達忿怒是重要的。
73 孩子有權利表達忿怒。
74 當我的孩子發(fā)狂時,我就找出讓她發(fā)狂的原因。
75 幫助孩子找出引起他忿怒的原因是重要的。
76 當我的孩子對我生氣,我就想:“我不要管它。”
77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我就想:“要是他學會打拳擊多好。”
78 當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我就想:“為什么她不能接受事情就是如此?”
79 我希望孩子發(fā)怒,為自己辯護。
80 我不花費太多的心思在孩子的憂傷上。
81 在我的小孩忿怒的時候,我想知道她當時的想法。
如何解析你的成績
忽視型
------
將以下題目你說“對”的次數(shù)加起來:
1 ,2, 6 ,7 ,12, 13,14,15,17,18,19,24,25,28,33,43,62,66,67,68,76,77,78.
總和除以23。這是你的忽視分數(shù)。
反對型
------
將以下題目你說“對”的次數(shù)加起來:
3 ,4, 5, 8,10, 11, 20, 21, 41, 4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3, 65, 69, 70.
總和除以22。這是你的反對分數(shù)。
放任型
-----
將以下題目你說“對”的次數(shù)加起來:
26, 44, 45, 46, 47, 48, 49, 50, 52, 53.
總和除以10。這是你的放任分數(shù)。
情緒輔導型
---------
將以下題目你說“對”的次數(shù)加起來:
16, 23, 27, 30, 31, 32, 34, 35, 36, 37, 38, 39, 40, 51, 64, 71, 72, 73, 74, 75, 79, 81.
總和除以22。這是你的情緒輔導分數(shù)。
現(xiàn)在比較你四項的分數(shù)。你哪里得分愈高,表示你愈傾向哪種的養(yǎng)育方式。
養(yǎng)育的四種作風
【忽視型父母】
將孩子的感受看作不重要、膚淺的。
擺脫或不理睬孩子的感覺。
想要孩子負面的情緒迅速地消失。
典型地用精神分散來制止小孩的情緒。
可能將小孩的情緒滑稽化或小事化。
認為小孩的感情是不理性的,也就無意義。
對孩子嘗試溝通的事情,表示興趣不多。
可能對自我和他人缺乏情緒的察覺。
對小孩的情緒感到討厭、恐懼、煩惱、傷害或崩潰。
害怕在情緒上“失控”。
對如何“渡過”情緒比情緒本身的意義更重視。
認為負面的情緒是有害或“有毒的”。
認為重視負面的情緒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對于孩子的情緒感到“不知所措”。
認為負面的情緒表示孩子適應不良。
認為孩子負面的情緒是歸咎于父母。
低估孩子的情緒,將導致這情緒的事件輕描淡寫。
不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認為時間會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反對型父母】
表現(xiàn)出許多忽視型父母的行為,但是其方式更為負面。
批評孩子的情緒表達。
知道限制孩子的必要,但程度過分。
強調服從良好的標準或行為。
不論孩子是否行為不端,只要有情緒的表現(xiàn)就譴責、訓導或處罰他。
認為負面情緒的表達要有時間限制。
認為負面情緒反映出惡劣的品格。
認為孩子利用負面的情緒來操控;這種看法只會導致權力斗爭。
認為情緒使人軟弱;而孩子為了生存,情感上必須“堅強”。
認為負面情緒一無是處,浪費時間。
認為情緒(尤其是哀傷)視為一種不能加以浪費的商品。
頗注重孩子對權威的服從。
【放任型父母】
自由地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表現(xiàn)。
給經(jīng)歷負面情緒的孩子慰藉。
對于行為不提供很多的引導。
不教導孩子關于情緒的問題。
放任的;不設限。
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不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認為對于負面情緒除了“安全渡過”之外,幫不了什么忙。
認為處理負面情緒是心理學的問題;釋放情緒,就大功告成了。
【情緒輔導型父母】
重視孩子負面的情緒,看作是親密的機會。
能耐心地在一個憂傷、忿怒,或害怕的小孩身上花時間;對情緒不會變得不耐煩。
察覺并重視自己的情緒。
將負面情緒的世界看作是培養(yǎng)孩子重要的舞臺。
對孩子的情緒,甚至那些復雜的、不可思議的狀態(tài),他們的感覺敏銳。
對孩子情緒的表達不感到惶惑或焦慮;知道什么是該做的。
尊重孩子的情緒。
不戲弄或淡化孩子負面的情緒。
不說孩子“應該”有如何的感覺。
不覺得自己必須替孩子“處理”好所有問題。
利用情緒性的時刻
——傾聽孩子的心聲。
——以安慰的言詞和關愛對孩子施以同理心。
——幫助孩子表達他(她)們正在發(fā)泄的情緒。
——提供情緒調整的輔導。
——立規(guī)范并教導可被接納的情緒表現(xiàn)。
——教導解決問題的技巧。
【這個模式對小孩的影響:他們學會相信自己的感覺、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解決問題。他們有崇高的自尊、學習能力良好、與其他人相處融洽?!?
雖然我對中國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極其的反感,但那只是深層次的擔憂,實際上孩子在學校的的表現(xiàn)還是很好的:學習不用操心,孩子回家后會主動做作業(yè);學習成績穩(wěn)定,而且越來越好,基本都在前幾名的位置。剛考完的月考,成績很好;五年了,從來沒有被請過家長(只有一次是差點請家長,那個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給孩子簽字上出的問題。);老師也沒有打來電話反映過孩子的問題。相反的是,詢問老師孩子在校的情況,老師的評價是“很好”;獨立能力很強,根本不用家長操心她要帶什么東西,或忘記什么事情,反而是她常提醒我不要忘記。換句話來說,就是孩子基本不用管;在班里面有一大幫朋友,而且屬于那種到哪里都能很快結交一幫朋友的那種孩子。學校曾給他們做過心理測試,我女兒的評價是“樂觀、開朗、自信”。
說這些好像我是在炫耀自己的孩子,但如果我告訴大家當初我女兒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一次感冒咳嗽,中午在學校吃飯的時候吐了,而且是吐到了飯桌上,導致班里面的很多同學不跟她玩,而且罵她臟,甚至連跟她站隊都捂住鼻子告訴她,“讓開一點”的時候,大家會怎么想?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這個狀況持續(xù)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那時候女兒班里面孩子的交友方式,是一個孩子屁股后面跟一幫孩子;一個人說這個孩子不好,就一幫孩子一起排擠這個孩子,甚至到了,如果有人想跟這個孩子玩,就會有人說:“你跟她玩,就不能跟我們玩了。”——孩子們是天真的,但同時又是很殘酷的。
我那時候很天真,就去找老師,希望老師在課堂上跟孩子們說一下。我當時想,老師只要說一下,一年級的孩子多聽老師的話啊,事情不就解決了嗎?可老師卻說,孩子吐得時候,她也在場,那個場面是有些讓人接受不了?!捦?,反正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那意思就是,孩子們說我女兒臟,是有道理的!那時候我心涼透了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指望任何人或社會來保護你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必須自己來保護。
但如何保護呢?在孩子面前發(fā)牢騷?罵那些同學?或者罵老師?顯然這樣做是不對的,至少不是積極的辦法,對嗎?真是幸虧有了這本書,讓我學會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帶著我女兒走出了這段情緒上的低谷,沒有讓她留下心理陰影——那時候,我的孩子天天都要求洗澡;并且上學之前,還要讓我聞一聞,身上是不是很香,才肯放心的去上學——現(xiàn)在提起來跟故事一樣,那時候,我那個心酸的感覺,真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孩子學習得零分,我都不怕,我有一大堆的辦法可以幫助她;但這件事上,我卻真是感到素手無策,無能為力——而且我又是一個極其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長。所以我推薦的書都是我真正實踐過的,比那些所謂的專家用腳說出來的話強得多!
前段時間,我們又偶然的交流了這件事情,我女兒說出這樣的話,“其實,我應該感激那些同學,因為她們讓我學會了堅強和智慧!以后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不害怕了!”——我當時眼淚差點掉下來。我從不跟孩子講什么大道理,生怕自己的思想左右了孩子的思想。這個領悟完全是孩子自己得出來的。而且那次交談,我也感受到那件事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五年了,孩子回想起來依然會有受傷的感覺,所以單靠時間并不能削平一切。
如果我說五年的時間了,現(xiàn)在還有個別孩子偶爾嘲笑我女兒臟,大家是不是會很吃驚?孩子們之間的傷害有時候真得比大人們之間還要直接也就更殘酷。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跟一年級時的情形完全不一樣了。我女兒笑著對我說,“她這樣說,我一點感覺都沒有,”而且,我女兒還會用輕松調侃的方式反擊,“你說什么?再說一遍!”,我女兒哈哈大笑著說:“我一次次的這樣問她,直到把她整瘋了為止”。而且這個時候,女兒的朋友也幫著她。
孩子學會的是面對而不是逃避,孩子學會了豁達而不是自卑,這是最最讓我欣慰的一點!
提起這個,想起了現(xiàn)在老愛說的“挫折教育”??吹接行┧^的專家建議:為了讓孩子懂得面對挫折,就要讓孩子多體驗挫折???!我是真想指著這些所謂的專家的鼻子罵他們!要是照他們的說法,那哪一個成年人也不應該得抑郁癥!應該挫折越多,這個人抗挫折能力越高,對不對?那為什么抑郁癥反而成為現(xiàn)代中國最常見的病呢?毀人沒有這么毀的,說話不用大腦,毀孩子他們真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我們的孩子物質上是豐富了,但他們就因此每天都幸福到了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挫折,到了要出去找挫折的地步?讓孩子體驗挫折,就是讓孩子物質缺乏?這種居高臨下,不懂孩子的專家,真是應該扔到垃圾桶里面去!我們的孩子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挫折,我們不了解,不是孩子沒有!我們成年人認為的小事,對孩子來說,那就是大事!所謂的好孩子,就沒有挫折了嗎?在只用標準答案,或者說只用分數(shù)定乾坤的現(xiàn)實,好孩子的壓力或者焦慮,反而是很多老師和家長忽視掉的。他們生怕自己的表現(xiàn)不如以前,生怕自己這次考得不如以前,從而讓老師家長失望,這種壓力,如果家長平時不注意,就很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令家長吃驚的厭學情緒。
我們說的面對挫折,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折帶給我們的負面情緒:那種失敗的沮喪感、那種自我的不肯定、那種事情做不好的焦慮,以及憂傷、憤怒、委屈、壓力、脆弱等等等等的情緒反應。
而情緒的輔導,就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起起伏伏。當我們對孩子的情緒有了敏銳的洞察力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想當然的以為一個所謂優(yōu)秀的孩子沒有任何的情緒波動或者不應該有那些情緒波動。
當我們學會如何對孩子進行情緒輔導,并且把這種輔導融入我們和孩子的生活當中,就等于給了孩子如何正視挫折的能力和鑰匙。也讓我們的孩子更加的信任我們,愿意跟我們交流,互動。我們的教育不是掃平孩子道路上的溝溝坎坎,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讓孩子有能力爬山涉水。
當我們不斷地跟孩子進行這種情緒輔導,我們就會很敏銳的感知孩子的任何情緒的變化,幫助我們的孩子釋放壓力,并且給孩子正確的引導;當我們的孩子把握了自己的情緒反應,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反應,她不但會提前感知自己的情緒波動,接受自己任何的情緒變化,而且會調整自己的情緒。長大以后,不會用喝酒吸毒等等極端的方式,來逃避這些負面的情緒;更為重要的是,她也從中學會了如何把握他人的情緒,學會如何跟其他人相處的方法。
我很喜歡這本書中的觀點:接受并肯定孩子任何的情緒反應;而我們限制的是孩子情緒反應之后的行為。
正視孩子的情緒反應,需要的是我們能夠敏銳的察覺出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波動。其實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也是不明白自己的情緒反應的——這本書幫助的不只是孩子,還有我們自己。
非常非常感謝傾聽語甜!雖然我沒看過這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試》,但既然跟《怎樣培養(yǎng)高EQ小孩》內容及其的相似,那應該是一本很好的書,正好可以買得到,真是建議家長好好看看。正好我最近要幫助孩子減壓,搞了很多的活動,時間上會比較緊張。
【忽視型父母】
如果勞伯得知自己被形容為忽視型父母,大概會感到很驚異。畢竟,在與我們的研究人員面談里,很明顯地,他熱愛女兒賈西卡并且與她共度許多時間。當她傷心時,他盡其力去哄她。他說:“我抱著她到處逛并問她是否需要些什么。‘你想看電視嗎?我可以帶你去看電影?你想去外面玩嗎?’我跟她一起解決問題看我是否能改變情況。”
但無論如何,勞伯沒有做到一件事,就是正面面對小孩憂傷的問題,比如,“賈西卡,你感覺怎樣?今天是否有點難過?”他以為專注在不舒適的感覺如同在火上加油。像許多父母一樣,他害怕忿怒或哀傷的感覺會掌握了自己的一生;這些是他不希望帶給自己的,當然肯定也不會帶給他寶貝的女兒。
不理睬負面的感情是許多忽視型父母在童年時學習到的一種行為模式。一些人像詹姆,是在暴戾的家庭里成長的,他還記得30年前父母的爭吵,以及他和兄弟姊妹如何分散到不同的房間,各自靜靜地掙扎對抗。他們從不被允許提起關于父母的問題或是他們的感受,因為這樣只會激起父親更大的狂怒。現(xiàn)在詹姆也結婚生子了,一旦有絲毫的沖突或創(chuàng)痛,他仍繼續(xù)閃躲和掩飾自己。他甚至覺得難以跟6歲的兒子談關于在校內他被人欺凌的問題。詹姆希望能跟兒子更親近些,傾聽他的訴說并幫他解答問題,但是關于討論內心的問題,他沒有多少經(jīng)驗。因此,很少有這類的對話,他的兒子在感受到父親的不安后,也就不打算提起這類問題。
一些被貧窮或疏忽的父母撫養(yǎng)長大的人也可能在面對小孩的情緒時發(fā)生問題。由于自孩童時就作為救援者的角色,這些父母承擔了過多個人的責任來替孩子“修補”每次的傷害,糾正所有的不公平。這種超人的工作變得讓人招架不住,父母失去洞察什么是孩子真正所需的。比如我們研究的一位母親,當她的學前小孩摔破了他最喜愛的玩具飛機后,她對于自己無法安慰孩子而感到迷惑及煩惱。如果她無法將這小玩意弄好(即是說為他把事情重新弄完美)她就不太確定如何去幫助解決小孩的悲傷。在小孩的憂傷中,她只感覺到要把事情弄得更好,她沒有感覺到他所需要的是慰籍和了解。
久而久之,這類父母可能就會將孩子所有悲哀與忿怒的表現(xiàn)看作是難以達到的要求。由于感到挫折及被控制,于是他們用不理睬或淡化的反應來對待孩子的苦惱。他們嘗試將問題縮小簡化,再置一旁讓它可以被忘記。
“如果杰瑞米進來說他其中一個朋友取走了他的玩具,我就只是說:‘好吧,不必擔心,他會歸還的。’”研究組里的一位父親湯姆解釋道。“又或者他說:‘那家伙打我。’我就說:‘那大概是不小心的。’我想教他將忿怒發(fā)泄在打拳擊上,并且好好地過他的日子。”
杰瑞米的媽媽瑪麗安說她也以類似的態(tài)度對待兒子的憂傷。她說:“我給他冰淇淋吃,讓他高興,讓他忘記這件事。”瑪麗安表達了一個在忽視型父母中常見的一個看法:孩子不應該是悲傷的,如果是他們真的憂傷,那么孩子或父母任一方在精神上是有缺失的。“當杰瑞米難過時,也讓我痛心,因為你希望你的孩子都是身心健康愉快的,”她說:“我不想看到他煩躁不安,我希望他永遠都快樂。”
由于忽視型父母常常認為笑與幽默比灰暗的心情更重要,所以許多人成為“淡化”小孩負面情緒的大師。比如,他們可能嘗試逗笑一個傷心的小孩,或者取笑一個生氣中小孩不舒適的感受。不論他們的言語是否出自好意(“那可愛的微笑去了哪里?”)或是夾帶羞辱(“呦,威利,不要像個小娃娃似的!”),這個孩子聽到的都是相同的信息:“你對這情況的評估是全盤錯誤的。你的判斷是毫無根據(jù)的。你不能相信自己的內心。”
許多淡化或不重視孩子情緒的家長覺得自己的所為是正當?shù)?,因為他們的后?#8220;只不過是小孩子”罷了。忽視型父母將這種冷淡的態(tài)度加以合理化的解釋,認為孩子對摔壞的玩具和游戲同伴之間的爭執(zhí)的關心是小事一樁,跟大人的憂慮,比如失業(yè)、婚姻的瓦解或者國債的問題相比之下,更是微不足道。況且他們推論孩子可能是不理性的。問到如何對待女兒的憂傷時,一位困窘的父親回答說他沒有任何的反應。他說:“她不過才是一個4歲的小娃娃,”她憂傷的心情常常“是由于對這事是如何運作缺乏了解,”所以不值得他的尊重,他解釋:“她的反應不是大人的反應。”
這并不代表所有忽視型父母都缺乏靈敏的感覺。其實,許多人對孩子感情深厚,他們的反應單純地出自父母保護子女的天性。他們可能以為負面的情緒多少都是“有毒的”,并且不希望孩子“暴露”在傷害中。他們以為長期“停留”在情緒中是不健康的。假如他們真有跟孩子參與解決問題,他們寧可專注于如何“渡過”情緒而非將重點放在情緒的本身。比如莎拉對4歲的女兒由于寵物天竺鼠之死的反應而擔心。她解釋:“我害怕如果我坐下來跟貝奇一樣地情緒化,那只會使她更煩惱不安。”所以,取而代之,莎拉以低調處理。“我告訴她:‘沒關系,你知道嗎?類似這樣的事情常會發(fā)生。你的天竺鼠老啦,我們再去買一只。’”雖然莎拉平靜的回答可以解除她在處理貝奇的傷心時的焦慮,但大概并沒有讓貝奇覺得有被了解或有被慰籍。確實,貝奇可能會懷疑:“如果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為何我感覺糟透了?我猜自己大不了只是個大娃娃。”
最后,一些忽視型父母似乎由于以為變得情緒激動后,不可避免地引致“失控”的恐懼而否認或忽視孩子的情緒。你大概會聽見這些父母將負面的情緒用隱喻如火、炸藥或暴風雨來表示相似的意義。“她向我發(fā)火”“他像暴風雨似地在這里發(fā)狂。”
這些父母可能就是在孩童時沒有得到多少的幫助讓他們學習去調整自己的情緒。因此長大后,當他們感到悲傷時,他們害怕自己滑入無止境的沮喪中。又或者當他們感到忿怒時,他們害怕自己失控傷害別人。比如芭芭拉覺得在丈夫與孩子面前發(fā)脾氣是錯的。她認為忿怒是“自私的表現(xiàn)”或是危險的,“像殺人蜂”。除此之外,她說她的忿怒“于事無補……我將聲調提高至最響亮……致使他們對我生厭。”
由于事先已經(jīng)認為自己的忿怒并不討人喜歡,芭芭拉就運用幽默來消減女兒的脾氣。她說:“當妮可兒生氣時,我就微笑。有時候她表現(xiàn)得極為可笑,我就明白告訴她。我說:‘來真的呢,’或‘放輕松。’”對芭芭拉而言,妮可兒到底是否覺得處境滑稽似乎并不重要;一個生氣的妮可兒只讓她感覺好笑。她說:“她是如此地小巧并且滿臉通紅,我很容易就把她看成一個小娃娃并且(想):‘那不是很有趣嗎?’”
芭芭拉盡她所能去轉移妮可兒負面的感覺。她回憶起有一次妮可兒的哥哥和他的朋友不允許妮可兒加入他們的游戲,于是妮可兒向他們大發(fā)脾氣。“我就將她抱上膝蓋玩這個游戲,”芭芭拉驕傲地解釋著。她指著妮可兒深紅色冬天的緊身褲問:“你的腿怎么啦?整個都變成紅色還有絨毛呢!”這次的逗弄讓妮可兒格格地笑。妮可兒或許能夠感受母親的溫馨與關切,也讓她忘記忿怒,注意起其他的事。芭芭拉認為她對這事件的處理很成功,她說:“我刻意這么做因為我知道……這的確是應付她的一個好法子。”不過芭芭拉錯過了跟妮可兒談有關嫉妒和排斥的感覺的機會。這個事件本來可以作為芭芭拉向妮可兒表達同理心的機會,幫助她認清自己的情緒。她甚至可以指導妮可兒解決與哥哥紛爭的方法。但相反地,妮可兒得到的信息是她的忿怒并不重要;最好是把它壓抑在心底不當一回事。
這一大段的文字,大家可能看了會頭暈——嘻嘻~~我當初看這本書的時候,也是覺得有些晦澀難懂。
其實,忽視情緒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我們的父母往往為了工作,很少顧及到我們的情緒。而當我們?yōu)槿烁改傅臅r候,我們也習慣性的用忽視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
我舉個例子。當我們的孩子告訴我們,他在幼兒園被小朋友的欺負了。我們的反應會是什么?也許我們會告訴我們的孩子:“他打你了,你不會打他嗎?”——當然,有的早教書籍是不贊同這種方法。但何種方法有效呢?哪種方法是科學的呢?我們開始迷茫了,對嗎?
好,我再舉個例子。我們逛街的時候,不小心把手機偷了?;丶抑?,我們沮喪地告訴了老公。這時候,老公也許會說:“不用想了,丟了就丟了吧,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我們也認為老公的話對,可我們的心情還是不好,腦子里面縈繞的都是那個手機可愛的身影;或者他不耐煩地說“你總是這樣粗心大意的!不是告訴你,不要把手機放到包包里嗎?!”這時候,心情本來就不好的我們可能會控制不住,跟眼前這個男人大吵一頓。
我們能肯定的是,眼前這個男人無論有多少毛病,在丟手機的問題上,他都是跟我們一國的,對不對?至少經(jīng)濟上的損失,是一起的。我們即便是再生氣上火,也不會聯(lián)想到老公跟那個如花似玉的小偷有一腿,或者干脆老公就是那個小偷集團的,對不對?但是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的感覺如此的糟糕,仿佛老公就是跟小偷是一國的一樣?我們覺得老公沒有理解我們,為什么呢?
那么我們再回頭看看孩子的問題。我們愛我們的孩子,我們非常愿意幫助我們的孩子,所以,我們希望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們此刻腦海里面縈繞的都是哪種方法更好?似乎只要有了有效的解決辦法,我們就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解決他所面臨的這個問題。但孩子的感覺會不會像我們丟手機時一樣的糟糕呢?
這里面忽略了一個什么東西呢?是情緒!我們的注意力往往都放到了問題的解決上,卻忽視了情緒的存在。我們想到的是,讓孩子打回來這個方法是對的還是不對的?卻忘記了孩子告訴我們,是因為那個孩子打了他,他感覺很生氣很沮喪很委屈。他告訴我們的目的是他需要我們的理解和安慰。而我們急于下結論的同時,反倒讓孩子感到他自己原來是這樣無力——大人們那么容易解決的問題,怎么到了自己身上,就會讓自己這么沮喪?是不是自己無能?我感覺這么糟糕,是不是自己的感覺不對?
我們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我們丟了手機,垂頭喪氣的回來告訴老公,老公拉著我們的手,讓我們坐下來,然后摸著我們的背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的心情糟透了”,然后,我們委屈地把事情經(jīng)過講一遍之后,他理解地抱抱我們,然后說:“你很委屈,也很生氣,對嗎?丟東西確實是一件很讓人惱火的事情。我當初丟某某東西的時候,好幾天心情都不好,腦子里面總是在想某某東西。”然后他等我們的心情平靜一些的時候,再把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跟我們交流,比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我再給你買個更漂亮的,”或者是一些防止小偷的方法等等。~——手機是找不回來了,但我們的心情是不是會安慰很多?555555~~~悲哀地是,這一切都是我的意淫,55555~~我從來都沒有享受過。我丟東西之后,我老公的反應是:鄙視地看我一眼,然后很肯定地告訴我說:“你不用到五十歲就老年癡呆了!”哼~~
忽略情緒包括兩種,一種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問題中包含著情緒問題;二是,我們意識到情緒的問題,但我們希望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轉移孩子的負面情緒。
【反對型父母】
反對型父母與忽視孩子情緒的父母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只有一些差異:當提到孩子的情緒經(jīng)驗,他們明顯地愛批評和缺乏同理心。他們不只是忽視、否認,或淡化孩子負面的情緒;他們還不贊成。因此,他們的孩子常常由于表達哀傷、忿怒和恐懼而被譴責、訓誡或懲罰。
反對型父母易于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發(fā)泄情緒的行為上而不是嘗試去了解他們的情緒。比如一個小女孩忿怒時跺腳,她的母親可能因為這種討厭、大膽的表現(xiàn)而揍她一頓,但事先她并沒有探究使女孩生氣的原因。一位父親可能因為兒子在就寢前有哭鬧的壞習慣而責罵他,但卻從來沒有注意孩子的眼淚與對黑暗的恐懼兩者的關聯(lián)。
反對型父母可能會以批評性的態(tài)度來處理孩子的情緒經(jīng)驗,斟酌狀況后才決定這個處境是否應該加以慰籍、批評或(在一些個案里)懲罰。祖兒的解釋是:“假如汀米真的有一個好原因使他情緒低落——比如他因為媽媽去上晚班而想念她——我就能理解,對他產(chǎn)生同理心,并試著令他高興。我擁抱他,將他左右地搖擺,嘗試使他脫離那心情。”但是如果汀米由于祖兒不喜歡的原因而煩惱——“比如像我叫他去睡午覺還是其他事情”——祖兒粗暴地回答:“他難過只是因為他要做一個小搗蛋,所以我不理他或叫他乖一點。”祖兒將自己不同的處理方式合理化為一種管訓的方式。“汀米必須學習不做那種事(由于不正當?shù)脑蚨鴳n傷),所以我告訴他:‘嘿,愁眉苦臉不會帶給你任何好處的。’”
許多反對型父母將孩子的眼淚視為一種控制形式,而這使他們不安。一位母親如此形容:“每當我的女兒哭喊鬧別扭時,她只是要引人注意,”將孩子的眼淚或發(fā)怒想成這樣,是將情緒的狀況變?yōu)闄嗬亩窢?。父母或許會想:“我的小孩哭鬧是因為他想從我這邊獲得某些東西,而我必須給他,否則我就要忍受更多的哭喊、更多的鬧別扭及更多的鬧情緒。”情緒因此受到扭曲或“被勒索”,父母乃以忿怒和懲罰來應付。
跟許多忽視型父母相似的是,一些反對型父母害怕情緒激動的狀況因為他們害怕失去對情緒的控制。琴,是五歲克麥龍的母親,她說:“我不喜歡生氣因為我覺得它帶走了我的自我控制。”與一個造反的小孩對立,這些父母感覺自己顯露出連他們本身也毫無信心的情緒和行為。在這些情況下,他們可能覺得由于孩子“使他們生氣”,所以懲罰孩子是合理的。琴解釋:“如果克麥龍開始吵鬧,我就說:‘我的忍受是有限度的!’然后如果他繼續(xù)這樣下去,他就會挨揍。”
玲達嫁給一個脾氣暴躁的男人,她害怕4歲的兒子羅斯長大后會“像他爸爸”。由于極度渴望想將他從命運中拯救出來,她的反應很激烈。當羅斯煩惱時,她說:“他又踢又鬧,所以我給他一巴掌好讓他冷靜下來。或許這樣是不對的,但我真的不希望他有壞脾氣。”
同樣地,一些父母由于孩子宣泄情緒而責罵或處罰他們,好讓他們“變得更堅強”。表現(xiàn)恐懼或憂傷的男孩最容易被反對型父親施以這類對待,這種父親認為世界是冷酷無情的,而他們的兒子最好學著不要成為“膽小鬼”或“哭寶寶”。
在一些最極端的例子中,一些父母似乎堅決的教導孩子完全不要表達負面的情緒。一位父親語帶諷刺地談起他的女兒:“凱蒂難過啦,那我要做什么呢?呵她下巴嗎?我不認為這是你該做的。我想每個人都必須找出解決自己困難的方法。”這位父親用以眼還眼的方式來對付女兒的忿怒——當她發(fā)狂時,他也發(fā)狂。如果凱蒂“失控”,李察便“打她屁股”或“敲她頭頂”。
當然,就算是在反對型父母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類全盤的反對和粗暴的處理還是少之又少的。只有在某些情況下,父母才比較會是反對型的。比如一些父母似乎可以忍受負面的情緒——只要這事件經(jīng)過的時間是他們可接受的。有一位父親竟然在他腦海里出現(xiàn)一個鬧鐘的圖像。他說“在鬧鐘響之前”他都可以忍受兒子的壞情緒,但是,鬧鐘響起,“就是使他脫離這狀態(tài)的時候”,對他的懲罰是將他與其他家庭成員隔離。
一些家長反對孩子對負面情緒的體驗——尤其是哀傷——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浪費”精力。一位父親形容自己為“無情的現(xiàn)實主義者”,他說他不贊成小孩悲傷,認為那是“白費時間”和“一點都沒有做些建設性的事”。
另為一些人覺得傷心是一件珍貴和有限之物;將有限的眼淚浪費在小事情上,當遇到生命中重大的創(chuàng)傷時,你就沒剩下幾滴淚水了。但不論反對型父母將憂傷以眼淚的流量或花費的時間來計算,都存在同樣的問題——浪費眼淚的孩子。格雷克說:“我告訴查理把憂傷留到重要的事情上,像死了狗。你不必為丟了玩具或撕裂了書中的一頁而浪費時間難過,但寵物的死——倒是值得去傷心的。”
在家庭生活中運用這種隱喻,不難看出孩子可能由于將憂傷浪費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受到處罰。同時如果他的父母在孩童時代情緒也被忽視,那么他們很可能覺得孩子的憂傷是一種“奢侈”,只有那些“在情緒上得天獨厚的人”才付得起。我們想起研究組里一位母親凱倫,她被雙親遺棄再由一連串親戚撫養(yǎng)大。她在小孩時缺乏情感的慰籍,所以現(xiàn)在凱倫不太能夠忍受女兒的“壞情緒”。
忽視型與反對型父母兩者之間有不少的重疊,實際上,今天視自己為忽視型的父母,隔天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表現(xiàn)更像反對型的父母。
忽視型與反對型父母的孩子也有許多的共通點。我們的研究得知這兩組的孩子很難相信自己的判斷。他們不斷地被告知自己的感受是毫無根據(jù)的、不適當?shù)幕蛘卟徽_的。所以長大后認為自己有這樣的感覺是天生有問題的。他們的自尊受挫,對于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解決自己的問題,也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比起其他的小孩,他們的集中注意力、學習、與同輩的相處上,都會發(fā)生更多的麻煩。此外,我們可以假設那些由于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受責罵、孤立、挨揍或甚至懲罰的孩子,他們得到一個強烈的信息就是情緒的親近是一件高危險性的事情;它可帶來恥辱、拋棄、痛苦和虐待。假如我們有一個測量情緒智力的尺度,這些孩子很不幸,成績大概都不太好。
結果是可悲的諷刺,那些忽視或反對孩子情緒的父母,他們之所以如此,一般都是出自對兒女最深切的關心。為了要保護孩子不受情感上的創(chuàng)傷,他們提前阻止可能引起流淚或發(fā)怒的情況。為了造就堅強的男子,他們懲罰表現(xiàn)恐懼或悲哀的兒子。為了培養(yǎng)仁慈的女子,他們鼓勵女孩把忿怒吞下去,換成一張笑臉。但是最后,所有這些計謀都失敗了,因為不被賜于機會去體驗自己的情緒并有效地處理感情的小孩,長大后對于面對生命的挑戰(zhàn)是毫無準備的。
我們喜歡爭論關于打孩子對不對的問題?
我是贊同打孩子的,而且還非常欣賞懲罰教育。但目前我的經(jīng)驗是,我還沒有發(fā)現(xiàn)我的女兒有什么事情做得,值得我去打她一頓。而懲罰的條例,在我們家是除了家里的老人之外,對大家都有效,所以悲劇的結果是,我受到的懲罰遠遠多于我的女兒。正因為如此,我就開始耍賴皮,原來定的懲罰內容是到廁所里面反省十分鐘(哈哈哈,不許大小便及看書),因為我實在不喜歡無所事事地呆在衛(wèi)生間里面,所以就改成了罰款一元錢——我不知道這種方法是否科學,哈哈哈~~反正我喜歡這種懲罰。
教育孩子沒有那么復雜,或者要求自己本身要做到一個完美媽媽——不現(xiàn)實的要求,必然會沒有結果,如同我們理想化地要求孩子沒有錯誤一樣。
我不想把情緒輔導該如何進行的內容,一二三四的馬上貼出來,原因就是現(xiàn)在很多的教育書籍過于教條化,它寫得如此的正確,反而讓我們無所適從。越是新媽媽,越會感到不知道如何下手,很容易就變成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程度——教育的書看得越多,孩子的問題越多,然后再看,還是解決不了,最后,干脆不看了——什么狗P的賞識教育,先拉過來打一頓解決問題OK,至少眼前的問題好像解決了。
我希望的是,大家先審視自己,然后再開始教育我們的孩子;先了解我們自己,再了解我們的孩子。
忽視型和反對型父母在中國是比比皆是,因為我們小時候的大多數(shù)都是在這樣的父母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當然,現(xiàn)在的孩子比我們那時候有思想,現(xiàn)在的孩子課業(yè)負擔比我們那時候還要重,而現(xiàn)在的老師真的沒有以前的老師負責任(不管老師愛不愛聽,這是我感受到的,也許很極端吧),所以在這樣教育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的問題也就更多,更棘手。我們可以埋怨老師,埋怨現(xiàn)在的教育體制,也可以解釋我們的工作太忙了,但這種牢騷對孩子的改變有沒有積極的幫助呢?
我們愛我們的孩子,而專家告訴我們說,要多陪陪我們的孩子。所以,我們放棄了所有的愛好,放棄了所有的業(yè)余時間,甚至電視都不敢看了,天天陪著孩子做作業(yè)。可孩子還是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他們?還是有很多心里話不愿意跟我們說?還是有了錯誤就是不改?——他們難道不能理解一下做父母的心?——于是,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甚至二十四孝都出來了,我當然不否認這些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因為它很燦爛,它就能教育了我們的孩子?現(xiàn)在不是農(nóng)耕社會,現(xiàn)在不是寫一篇好八股文就可以做官的年代,現(xiàn)在是21世紀了,是星球世紀了,是地球村了。如果一個對“書上說”,沒有了任何質疑;一個對“權威說”,沒有了任何的質疑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嗎?人家希望自己孩子的腦袋,是思考的工具;而我們希望我們孩子的腦袋是超大型塑料袋,裝的東西越多越好,那么我們的民族未來靠什么?靠一大堆不會思考和質疑的塑料袋?
說的有些跑題,但真的是這樣。將來孩子上大學應該很容易,拼的反倒很可能是我們沒有看重的這些東西——做人的品質,包容力,適應力,團隊的合作能力,以及永不氣餒、永不言敗的強大的內心承受力和原動力。
而情緒輔導就是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點點滴滴中,我們在這種輔導中,學會了解孩子,學會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能夠引導孩子,進而讓孩子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并且學會在各種情況下,積極的面對,這樣,在今后的人生中,無論高峰還是低谷,他都能夠從容面對,不會把自己長時間的纏繞在情緒的困擾之中,也不會怨天尤人,從而把握機會,得到最大可能的一種勝利。
【放任型父母】
跟反對型和忽視型父母不同的是,我們研究中的一些對象證明是完全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論孩子表達何種情感,他們都無條件熱切地包容。我稱這種養(yǎng)育的作風為“放任型”(Laissez Faire),法文的原文的意思是指“允許他們去做”。這些父母對小孩充滿同理心,他們也讓孩子知道不管怎樣,他們所經(jīng)歷的,對于爸媽而言,都是OK的。
問題是,放任型父母似乎常常能力不足或不愿意去教導孩子如何處理負面的情緒。這些父母對于小孩的感覺保持一種“不予干涉”的哲學。他們傾向將忿怒與悲哀看成一種心理學的事情:允許你的孩子釋放蒸氣,那么你作為父母的任務就完成了。
放任型父母似乎不太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在情緒經(jīng)驗中學習。他們不教導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且許多人在規(guī)范行為時感到難堪。有些人或許會稱呼這些家長為“過分自由的”,因為在名為無條件的接受下,他們縱容孩子表達不適當或無約束的情緒。一個忿怒的小孩變得有侵略性,利用她的言語或行動來傷害別人。一個傷心的小孩盡情地哭鬧而未察知如何去安撫和慰籍自己。雖然父母可以接納這種負面的情緒表達,但對沒有多少人生經(jīng)驗的小孩而言,他很可能感到恐慌,像進入一個痛苦的情緒黑洞,卻又不知道如何逃離。
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放任型父母似乎不確定關于情緒要教給孩子什么。有些說他們從不曾在這方面思考過。其他模糊地表示說他們希望給孩子“一些更多的東西”。不過他們似乎真的很迷惑父母除了能提供無條件的愛之外還能做什么。
比如盧安,她對于別的小孩對待她的兒子托比不好而表現(xiàn)真正的關心。她說:“他為此變得煩惱不安,而這也讓我傷心。”但當被問及她如何回應他時,她只能說:“我試著讓他知道不管如何,我都愛他;我們想的全是他的事情。”雖然對于托比這是個好消息,但這大概不會對他和他的玩伴重修和好有幫助。
類似反對型和忽視型父母,放任型父母的作風也可能是來自孩童時代的一個反應。莎莉的父親有虐待肉體的傾向,小時候她不被允許發(fā)泄忿怒和沮喪。她解釋:“我要我的孩子知道他們可以隨興放聲大哭大喊,我希望他們知道可以說這句話:‘我不喜歡被欺壓’。”
然而,莎莉承認她常常因父母這個身份受挫而變得不耐煩。“當蕾秋做錯事時,我希望能對她說:‘那不是一個很好的主意,或許我們應該嘗試不同的做法。’”但她卻常常會對蕾秋尖叫大喊——有時候甚至用掌打她。她悲嘆地說:“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沒有其他辦法,只有那樣才行得通。”
另外一位母親,艾美,她記得在小時候感到一股莫大的憂郁——她懷疑是現(xiàn)在臨床上所謂的抑郁癥。“我想那是來自恐懼,”她回憶著,“并且可能是對于擁有情緒而生的恐懼。”不論它的來源為何,在艾美的一生中,她不記得有任何大人愿意跟她談關于她的感受,反而只聽到叫她改變態(tài)度的命令。“人們一直告訴我‘微笑’!那只讓我感到反感。”結果,她學到掩飾憂傷、退縮。長大后,她成為熱心的賽跑運動員,在孤單的訓練中使她的抑郁找到慰籍。
現(xiàn)在艾美自己有兩個小孩,她察覺到其中一個兒子亞歷士也經(jīng)歷相同類型的再發(fā)性憂傷,而她對他有著深切的同理心。“亞歷士將之形容為‘一種奇怪的感覺’,這正是我小時候的感受。”當亞歷士情緒低落時,她決定不叫他微笑,她告訴他:“我了解你的感受,因為我曾經(jīng)也有過相同的經(jīng)驗。”
然而,當亞歷士意氣消沉時,艾美要與他共處也發(fā)生困難。被問及當亞歷士表現(xiàn)難過時她有何反應,她說:“我去跑步。”事實上,她是退縮,將兒子丟在一個跟她孩童時大同小異的困境里。亞歷士獨自在焦慮和恐懼中飄蕩;他的母親無法給他支撐情緒的靠山。
這種只有接受無輔導的放任型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很不幸的,結果并不是正面的。由于大人的指導不多,這些孩子沒有學到調整自己的情緒。當他們生氣、傷心或不安時,他們通常都缺乏使自己平靜的能力,也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去學習新的技巧,因此,在校的成績也不會很好。要了解社交的暗示,對他們而言也較困難,即是說他們可能在結交和擁有朋友時會遭遇困難。
同樣的,結果也是很有諷刺意味的。放任型父母全盤接受的態(tài)度,意圖給孩子所有得到幸福的機會。但由于他們無法提供給孩子有關如何處理難熬的情緒的指導,他們的孩子最后跟反對型和忽視型父母的孩子差不多的結果——缺乏情緒智力、對未來毫無準備。
記得我們版塊里面有一個討厭孩子的帖子,那里面有很多孩子的行為,就是放任型養(yǎng)育方式得到的結果。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的。并不是說,老人帶孩子就一定是放任型,但也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shù)老人會比較寵愛自己的孫子、孫女。
這樣,一個家庭中就會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放任型、忽視型、反對型,交織在孩子的身上。
因為當我們發(fā)現(xiàn)放任型養(yǎng)育方式,產(chǎn)生很多不好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采用反對型養(yǎng)育方式。我們以為只要糾正了孩子的行為,孩子的問題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掉了,但我們沒有想過這些行為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這種非此即彼的做法,一方面源于我們對孩子的不了解;一方面源于我們急于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以及對負面情緒不愿意面對的心理。而這些做法往往會產(chǎn)生出更多的問題出來,因為注定了很多孩子要經(jīng)歷現(xiàn)在應試教育的折磨和壓力,再加上交友的問題,加上青春期的問題,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對于這個孩子突然間就變得無能為力了,只有去羨慕那些所謂的好孩子,而且抱怨自己為什么沒有生出這樣的孩子。
我們認為孩子都會喜歡放任型的養(yǎng)育方式,但我們不知道孩子其實更愿意大人給他們限制與引導,這種適當?shù)南拗品炊鴷o我們的孩子以安全感,會給我們的孩子真正的自信。當然這種限制是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設置的,這種引導也是在同理心的基礎上來引導的。
【同理心:情緒輔導的基礎】
想象一下在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家庭中成長的樣子。那是一個你父母盼望你永遠是高興、滿足和寧靜的空間,在這家中,憂傷或忿怒被看作是失敗或潛在災難的象征。你的父母每次遇到你情緒低落時就感到焦慮。他們告訴你,他們寧愿看到你滿足和樂觀、“朝好的一面看”、永不埋怨、永不對任何人或任何事說壞話。而你,只是一個小孩,也就認為你的父母是對的。你有壞情緒表示你是個壞孩子。因此你盡量達到他們的期盼。
問題是,生命中不斷地發(fā)生不如意的事情使你幾乎無法維持笑臉。你的小妹妹跑到你的房間毀了你的系列漫畫書。你的學校被冤枉而你最好的朋友任你被責罵。每年你都參加科學比賽,而每回你的設計都毀了。還有那爸媽吹捧了幾個月超級棒的家庭度假,只不過是長途的兜風,聽媽媽對“壯觀的”景色發(fā)出驚嘆的語氣而爸爸則滔滔不絕地談論“迷人的”歷史遺跡。
但這些事情被認為是不會使你煩惱的。假如你將你的小妹妹喊作小混蛋,你的母親會說:“當然你沒有那個意思!”關于學校的事件,你爸爸會說:“你一定做了些刺激老師的事。”至于科學比賽設計的災禍呢?甚至不要提起。“畢竟你老爸跟我花了多少錢帶你們這些孩子去猶他州玩……”
所以不久之后,你學會閉上你的嘴。假如在學校遇到麻煩,回家后你掛上一張笑臉徑自回房。沒有必要去驚動爸媽。他們討厭問題。
晚飯時,你爸爸問:“今天在學校過得怎樣?”
“不錯,”你心不在焉地回答。
“好,好,”他應著,“把奶油給我。”
你在這種假裝的家庭中成長到底學會什么呢?首先你認為自己跟父母完全不像,因為他們似乎沒有你那些難過和不舒適的感覺。你以為自己有這些感受是有問題的。你的哀傷是個缺點;你的忿怒使家庭成員感到困窘;你的恐懼阻礙了他們的前進;如果不是因為你和你的情緒,他們的世界大概就是完美的。
過一段時間后,你發(fā)現(xiàn)跟雙親討論你內心的世界是沒有什么意義的,而這使你感到孤單。但你也發(fā)現(xiàn)只要你裝出高興的樣子,就天下太平了。
當然,這會造成困窘——尤其是你長大后,看到愈來愈多的證據(jù)顯示生命有時候真的是個累贅。在你生日時,你得不到想要的玩具;你最要好的朋友找到一位新的好朋友,留下你一個人孤獨地在自助餐館內排隊。你裝了齒列矯正器成了大鋼牙。疼你的祖母過世了。
然而,你被認為不應該有這些難過的感受,因此,你成為掩飾自己的大師。更成功的是盡量不要有感覺。你學會閃躲引起沖突、忿怒及痛苦的場面。即是說,你遠離避開人類密切的結合。
通常,否認自己的情緒并不簡單,但卻能做得到的。你是在分散情緒和轉移注意力中發(fā)展長大的。進食偶爾可以幫助平息不安的感覺。電視與電動游戲是忘記煩惱的好法子。再過幾年,你就長大可以熟習地掌握一些分散心神的技巧。現(xiàn)階段,你盡力裝扮笑臉、使你的雙親滿足、讓一切都在控制之下。
但如果情況不是如此呢?假如你生長在一個以同理心的了解作為首要的目標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快樂的家庭,又會是怎樣?想象你的父母在問:“你還好嗎?”的時候,他們真的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你或許每次不會被迫回答:“還好。”因為你知道如果你回答:“我今天好慘。”他們不會亂做結論,也不會假設每個問題都是一個災難等著他們去修補解決。他們只會單純地傾聽你接下來要說的話,而且會盡力去了解及幫助你。
假如你說你在學校跟伙伴發(fā)生爭執(zhí),你母親或許會問你發(fā)生的原因,你的感受,以及她是否能夠幫你找出解決的辦法。假如你跟老師有誤會,你的父母不會自動地站在老師那一方;他們會仔細地聽你敘述故事并相信你,因為他們認為你是誠實的。假如你的科學設計泡湯了,你爸爸會告訴你他小時候也有類似的經(jīng)驗;他明白站在教室前、面對嘶嘶冒煙該死的設計時,那種膽怯的感受。假如你的小妹妹毀壞了你一系列的漫畫書,你媽媽會摟著你說:“我明白你為何如此忿怒。你很在乎這些書,這么多年還一直收集著。”
很可能,你就不會感到太凄涼。不論發(fā)生任何事,你感到父母都會支持你,他們可以讓你依靠,因為你知道他們了解你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