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席慕容女士在南開大學演講時,突然“跑題”問起在場的學生,現(xiàn)在的語文課本里是不是仍然有《愚公移山》?得到肯定答復后,她說:“拜托把《愚公移山》的課文一定要搬走。”在她看來,這個寓言故事“太可怕了”。因為門前兩座大山擋路,愚公決心把山平掉,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一定要挖平大山。席慕蓉說,如果這篇課文還在,“我們一起投票把它否決掉”,因為有時我們要學會“對地球退讓”。
類似的言論在網(wǎng)上比比皆是,百度與悟空問答上,都可以搜到這樣的熱題,甚至還有人發(fā)起網(wǎng)上調(diào)查為其張目。
但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移出課本的問題,雖然經(jīng)常被提起,卻又總是難以移得動。這情形倒有點像愚公移山,只是感動不了上帝,總是遭到大多數(shù)人的反對,而且在學界也不受待見,大都認為這種觀點,不是無知偏狹,就是嘩眾取寵。
那么,為什么說《愚公移山》不應該移出教材呢?
我們知道,寓言本是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然而許多寓言以今人的眼光分析起來,卻又是愚不可及、不合邏輯、不合情理的愚蠢之言。于是,做寓言翻案文章的人也便多了起來。最引人注目的顯例,就是這個《愚公移山》。說愚公移山是無知的蠻干,智叟是真正的智者。最合理的解決辦法,一是修條路繞道走,一是干脆把家搬走。
但這樣的解決辦法,其實無論是當時亦或現(xiàn)在,是連小孩子也會想出來的,至于創(chuàng)作寓言的“智者”,對此也當是明察秋毫,否則他就不會以“愚公”這樣世俗的貶意定評來命名了。但他對愚公行為的理解或者說愚公移山故事的寓義,卻又有著大別于一般人的見識。他從這在常人看來不必思考就可作出結(jié)論來的故事里,尋出另一番深刻的哲理來,以此糾正世俗偏見,并以此闡發(fā)出無論干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取得最后勝利的哲理來。
顯而易見,這種道理,是針對著當時人與自然的斗爭中,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而明顯處于劣勢的特殊年代的。而這寓言的更深刻更普遍的意義,就在于它讓人們相信,無論是同自然還是同社會作斗爭,精神力量和理想的力量至關(guān)重要,有時甚至是決定成敗的。而這樣的一種理念,正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傳統(tǒng)。
正是靠這種精神,中國人民搬走了壓在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三座大山,一代偉人有感于此,寫下與這則寓言同題的《愚公移山》光輝篇章,賦予愚公移山時代精神,把愚公精神發(fā)揚光大。
紅旗渠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寫照!
所以說,提出這種觀點的人,沒把寓言故事當寓言看,而當作現(xiàn)實中的真實故事,自然難以理解寓言故事的藝術(shù)特征以及大智大慧。
由此看來,那些做翻案文章的人,不僅對寓言的體裁特點缺少正確的認識,而且倡導的正是一種見著困難繞道走的儒夫哲學。
說到底,寓言就是以表面的愚蠢事例來說事,以此教育那些生活中自以為聰明,實際上恰恰是愚蠢者的所謂“智叟”似的人物。而作者之所以要以采取這種以愚說智的形式,也無非是要引起閱讀者的特別注意罷了。所以今人做寓言翻案文章,也不過是現(xiàn)代的智叟作為而已。
曾讀到一篇“杞人憂天”的翻案文章。說是以現(xiàn)在的科學知識看,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地球毀滅的一天也是可能出現(xiàn)的,而且在遠古的時候,正是行星的撞擊使地球進入了冰河期,由此看來,杞人憂天實在憂得有理。不過做翻案的人,卻有意或者無意忽視了一點,“杞人憂天”說的是不必為那不可能有的事而整天憂天忡忡,以至于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其實天將來就是真有蹋的那一天,也是遙遠無期的事,而且真的蹋了,人類也是無可奈何的,有必要為此而整日憂心忡忡嗎?所以說,杞人憂天即使再有科學根據(jù),你也不能天天憂個沒完沒了,何況至今沒見有幾個人被天掉下來砸到的?所以,這個成語還是有生命力的。
其實如果真的較起真來,那么所有的古代的寓言,似乎都是有懈可擊,都是大謬不堪的,都將摘去人民智慧結(jié)晶的桂冠。再如《呂氏春秋》中“荊人涉水”的寓言故事,較真地推敲起來,如果水大漲,人還沿著舊時插的標志渡河,那么前面的人一個人個都掉進了深水而淹死,而且死了一千多人,驚恐的聲音都震壞了房屋,后面的人怎么可能明明看到前面是萬丈深淵,還要固執(zhí)地朝前走呢?然而誰都知道,這是作者以此來說明默守成規(guī)的危害罷了。以此做翻案文章,實在是無趣的很呢!事實上,翻案的文章再做,也絲毫不影響這些寓言的真理的價值,因為大家都明白,寓言,不過是借一個夸大其實了甚至于是荒謬不堪的故事,來說明生活的道理而已。太過聰明地以為見識高過了古人地來看待寓言,其實也恰恰是一種愚蠢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