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又稱古箏、秦箏,約(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彈撥樂器。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qū)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被俗稱為“古箏”。
古箏音域?qū)拸V,音色清亮,表現(xiàn)力豐富,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箏在漢、晉以前設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古箏名曲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鴉戲水》、《漢宮秋月》、《蕉窗夜雨》等。
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p>
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云: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p>
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p>
東漢應劭《風俗通》云:“箏五弦,筑身而瑟弦?!睎|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p>
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笨梢哉f箏由本身發(fā)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
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qū)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近代以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較有名。河南箏曲分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閨怨》、《新開板》等;山東箏曲源于山東琴曲、山東琴書的唱腔曲牌及民間小調(diào),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鴻雁傳書》、《鳳翔歌》等;潮州箏曲分套曲和小曲兩大類,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 、《粉紅蓮》 、《昭君怨》等;客家箏曲分大調(diào)、串調(diào)、小調(diào)3類,代表曲目有《出水蓮》、《崖山哀》、《薰風曲》等;浙江箏曲以民間樂曲和小調(diào)為主要內(nèi)容,代表曲目有《云慶》、《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鵝》等。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流行于今陜西省,史稱秦箏。箏外形扁長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張弦,每條弦下設箏柱,可移動以調(diào)節(jié)音高和轉調(diào)。最初為5 弦,經(jīng)過9弦的過渡,戰(zhàn)國末期發(fā)展為12弦。唐以后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紀60年代逐漸增至18弦、 21 弦、25弦,并改傳統(tǒng)絲弦為鋼絲弦或尼龍纏弦。以后又試制出有變音裝置的快速轉調(diào)箏和以十二平均律(見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箏。
傳統(tǒng)箏以五聲音階定弦,音域為:13弦箏 G——c2, 16弦箏A——a2,18弦箏A——d3,21弦箏D——d3 ,25弦箏G——e3 。今常用21弦箏。
箏
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qū)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流派。近代以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較有名。河南箏曲分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閨怨》、《新開板》等;山東箏曲源于山東琴曲、山東琴書的唱腔曲牌及民間小調(diào),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鴻雁傳書》、《鳳翔歌》等;潮州箏曲分套曲和小曲兩大類,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 、《粉紅蓮》 、《昭君怨》等 ;客家箏曲分大調(diào)、串調(diào) 、小調(diào) 3 類 ,代表曲目有《 出水蓮 》、 《 崖山哀 》、《薰風曲》等;浙江箏曲以民間樂曲和小調(diào)為主要內(nèi)容,代表曲目有《云慶》、《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鵝》等。
箏
山東箏曲:取材于山東琴曲《大板曲》和山崠琴書唱腔曲牌《小板曲》,音調(diào)剛勁有力,華麗明快,音韻鏗鏘悠揚。代表人物有稱邦榮,黎連俊,張為昭,趙玉齋,高自成等。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美女思鄉(xiāng),鴻雁捎書,嚶轉黃鸝,四段,鳳翔歌,降香牌等。
河南箏曲:分為小曲和板頭曲兩部分,地方風格明朗粗獷,潑辣高亢,并富有意味深長的韻味。代表人物有魏子猷,曹東扶,王省吾,任清志等。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閏怨,上樓,陳杏元和番,蘇武牧羊,高山流水,新開板,山坡羊等。
廣東客家箏曲:主要有大調(diào),串調(diào),小調(diào)三類。用調(diào)分硬線,軟線,它的特點是音韻古雅大方,委婉質(zhì)樸。代表人物有何育齋,羅九香,饒竟雄等。代表曲目有:出水蓮,蕉窗夜雨,崖山哀,薰風曲等。
浙江箏曲:主要以絲竹樂,套曲,民間小調(diào)為內(nèi)容,它的風格是音韻淡雅含蓄,流利華美。代表人物有蔣萌椿,王巽之等。代表曲目有:云慶,四合如意,高山流水,將軍令,月兒高,海青拿天鵝等。
潮州箏曲所用的板式有頭板,二板和三板。它的演奏是以相對固定的板式為基礎,充分發(fā)揮演奏者的再度創(chuàng)造,它以潮州民間音樂的特點分基礎,以韻補聲,并加以各種“催奏”變化,以獨特的板式結構,變奏方法及音調(diào)特點組成自己獨到的演奏方法。代表人物有郭鷹,蘇文賢等。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浪淘沙,柳青娘等。
陜西箏曲的技法是通過長期的對外派箏曲的學習,繼承,借鑒并根據(jù)陜西地方音樂風格表現(xiàn)的特點,采諸派箏技法之所長,形成了諸如左手大指壓按弦,右手大指關節(jié)長搖等陜西箏曲獨特的演奏技法。陜西箏曲中即有秦腔音樂那些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壯氣勢,又有收取雩,碗碗腔音樂那如泣如訴,細語纏綿,委婉酸楚的姜涼調(diào),還有那與僧廟道觀有關的脫俗出世,虛無縹緲的五云登空,大佛登殿,游月宮等鼓樂仙曲。陜西箏曲所涉及的戲種,樂種繁多復雜,有著豐富的音樂形態(tài)和多種多樣的風格色彩。其豐富的旋法,調(diào)式,音階,音律形成了陜西箏曲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人物有白葆金,周延甲,曲云等,代表曲目有秦桑曲,香山射鼓,長城調(diào)等。
傳統(tǒng)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現(xiàn)一般分為九派:
一、“真秦之聲”的陜西箏
二、“中州古調(diào)”(或稱“鄭衛(wèi)之音”)的河南箏
三、“齊魯大板”的山東箏
四、“韓江絲竹”的潮州箏
五、“漢皋古韻”的客家箏
六、“武林逸韻”的杭州箏(即浙江箏)
七、閩南地區(qū)的福建箏
八、內(nèi)蒙草原“雅托葛“ yatoke(蒙語)——蒙古箏
九、延邊地區(qū)的“伽椰琴”Gayakog(朝鮮語)——朝鮮箏
陜西箏
陜西箏,源自陜西——中國箏的發(fā)源地。陜西風格箏曲的鮮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個變音的游移性。七聲音階中的四級音編高,七級音偏低。風格細膩,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
山東箏
山東箏:據(jù)《戰(zhàn)國策·齊策》記載:“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歡竽、擊筑、彈箏”,所以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它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nèi)的菏澤地區(qū),和魯西的聊城地區(qū),特別是菏澤地區(qū)的民間音樂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xiāng)”。山東箏曲多和山東琴書、民間音樂有直接聯(lián)系,曲子多為宮調(diào)式,以八大板編組而成。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并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樸古雅
潮州箏
潮州箏,中國古箏史上重要一派,以柔美、細膩、擅受而著稱。在調(diào)式上有潮樂獨有的“輕三六”、“重三六”、“活五”、“輕三重六”等數(shù)種,加上曲調(diào)的文靜委婉和吟揉按滑等細膩的裝飾音潤飾,從而形成了流暢華美的風韻。
客家箏
客家箏,即廣東漢樂箏曲,是廣東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之一。演奏時,客家箏多用中指,使得客家箏悠揚深長,古樸典雅。
杭州箏
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于浙江、江蘇一帶。據(jù)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于詩詞文字。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
福建箏
福建箏,流行于閩南語系和客家語系的漳浦縣、云霄縣、東山縣、詔安縣、上杭縣、永定縣等閩西南諸縣份,習慣稱福建箏為“閩南箏’”。風格古樸淡雅,還保留著濃郁的傳統(tǒng)韻味。
蒙古箏
蒙古箏,即雅托葛,流行在我國錫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帶古老的民族樂器,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其結
蒙古箏 構、定弦法、演奏風格均區(qū)別于漢族古箏。以按、揉、滑、顫弦為主,很顯然,雅托葛的演奏法更為古老些。
朝鮮箏
朝鮮箏,即伽倻琴,朝鮮族彈撥樂器,從新羅時代流傳,已有1500多年歷史,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中國漢箏制成。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xiàn)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箏基本一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和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