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還有很多人不了解相關情況,我就不妨再嘮叨一次:
所謂“反式脂肪”,先要分成兩類。一類是天然的,一類是人工制造出來的。天然的就是牛羊肉和牛羊奶中的反式脂肪,含量不高,而且經(jīng)研究證明并沒有什么危害。另一類是在油脂的加工和烹調當中產生的反式脂肪,它們的壞處已經(jīng)有充足證據(jù),可以說是板上釘釘。所以,咱可不能委屈了牛羊肉,也不要拒絕純牛奶和純奶酪。
很多人就想了,這么壞的東西,干嗎要生產出來???
人工制造的反式脂肪又分成兩類,有意生產出來的,以及無意中生產出來的。“有意生產”反式脂肪開始于1910年。1869年,英國化學家得到了“油脂氫化技術”的專利,而1910年,這項技術變成了一個產業(yè)。氫化技術可以人工控制產品的軟硬度,讓液體的大豆油可以變成豬油的或黃油的硬度,甚至是石頭的硬度。這些產品還可以與其他配料調配在一起,做成種種口味迷人的食品原料,比如焙烤業(yè)離不開的起酥油,比如在各種沖調粉末產品中大行其道的奶精,等等。問題是,如果氫化過程不完全,或者說,產品不是石頭那么硬,那么其中或多或少地會含有“反式脂肪酸”,簡稱為“反式脂肪”(trans fat)。
另一類“無意生產出來的”反式脂肪,是在油脂的加工或烹調過程當中產生的。只要是液態(tài)的油脂,都富含各種“不飽和脂肪酸”。這些脂肪酸本來是彎曲的形狀(天然的“順式”狀態(tài)),但在高溫狀態(tài)下,它的“打彎”部位就可能會扭動,傾向于轉變成類似直鏈的狀態(tài),就是所謂的“反式”狀態(tài)。油脂在精煉過程中的“脫臭”處理常常會用到200度以上的處理溫度,這時候就會產生少量的反式脂肪酸。同時,在180度以上長時間加熱,比如油炸、油煎等過程當中,都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加熱的時間越長,產生的反式脂肪酸就越多。所以說,很多餐館廚房都是反式脂肪的生產車間,因為那里的油要反復加熱很多次,反式脂肪和苯并芘都越來越多。
又有人問了:為什么這樣的壞東西能流行全球?。?nbsp;
六七十年代當中,氫化植物油產品在美國極為流行。因為當時美國人對膽固醇深惡痛絕,而氫化植物油因為來自于植物,它完全不含有膽固醇,還比黃油便宜很多。很多人都高高興興地用它替代黃油,烹調食物,涂抹面包,制作各種冷飲和甜點。食品生產廠家覺得氫化植物油不僅便宜,還有個額外好處,那就是特別不容易壞,能延長食品的保質期?!鋵嵕褪俏⑸锒加憛掃@些食品,在營養(yǎng)這么差的東西上很難繁殖起來(人家微生物可清楚什么東西營養(yǎng)好了,人倒是比較愚昧)。
這種歡樂在中國一直持續(xù)到2000年以后,那時候我曾經(jīng)看到央視廣告上某著名品牌的湯圓驕傲地宣稱餡料里“使用植物奶油”,當時我這個郁悶啊...
然而,從1956年開始,關于反式脂肪的負面報告不斷出現(xiàn)。一份著名的研究報告對心臟病死亡患者的身體成分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反式脂肪酸比健康人明顯高很多。上世紀80年代之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個不含膽固醇的油脂可能不是好東西。陸續(xù)出現(xiàn)的大量研究報告逐漸揭開了它的猙獰面目——它比豬油壞,它比膽固醇可怕!它會降低“好膽固醇”,升高“壞膽固醇”;它還會促進動脈硬化、誘導血栓形成,讓心臟病的危險大幅度上升。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反式脂肪在膳食總能量中的比例每上升2%(相當于每天吃4克),冠心病的危險就會上升23%。專家的一致結論是,反式脂肪沒有什么最低無害劑量,人體根本不需要它,吃得越少越好。大量吃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和慢性自殺無異。
在靈長類動物中的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反式脂肪讓人長胖的“能力”是正常不飽和脂肪酸的7倍,即便每天吃的能量不超標,常年吃它也會讓人腰腹堆積肥肉。研究還發(fā)現(xiàn),反式脂肪會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強力促進糖尿病的發(fā)生。它還與大腦提前衰老有關,會促進老年癡呆的發(fā)生。
年輕人總覺得以上這些疾病和他們距離還太遠,但研究發(fā)現(xiàn)反式脂肪酸對各年齡的人都有害處。對孩子,它會干擾必需脂肪酸的利用,并造成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對年輕人,它會造成生育能力下降,不孕率上升的后果。
問題是,人們已經(jīng)被含有反式脂肪的各種加工食品團團包圍。酥脆餅干,曲奇,蛋撻,派,各種休閑點心,各種酥香面點,各種煎炸食品,起酥面包,巧克力布丁,巧克力熱飲,巧克力醬,花生醬,植物奶油,冰激凌,奶茶,巧克力糖,奶油糖果,兌咖啡用的“奶”,裝飾在蛋糕頂上的“鮮奶”,各種速沖香甜糊粉,甚至某些能沖出濃湯的粉狀湯料......不知多少加工食品或多或少地含有反式脂肪,因為這些食品都熱衷于使用來自氫化植物油的各種“美味配料”。
由于氫化油對健康的極大損害,有人把油脂氫化技術發(fā)明的那一年列入“人類災難日”之一。各國科學界和有知識的國民都感覺不能再容忍它了。于是,丹麥政府2002年便制定法規(guī),規(guī)定作為食品配料的油脂當中反式脂肪含量不能超過5%,2003年又把這個規(guī)定降到2%。2003年,美國FDA宣布要在2006年強制標示包裝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含量。隨后,加拿大、荷蘭、瑞典、德國等國家也規(guī)定食品必須標注反式脂肪。2006年,紐約市政府通過法規(guī),要求在餐館和加工食品中禁用含有反式脂肪的油脂。2007年,韓國要求加工食品降低反式脂肪含量。2009年,日本表示將要把反式脂肪納入食品標簽。我國香港地區(qū)和新加坡也要求分步驟標注反式脂肪含量,并限制油脂原料的反式脂肪含量??梢哉f,反式脂肪在國際上已經(jīng)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
據(jù)我國的調查和測定,市售油脂中很多品種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超過2%,有的氫化油產品高達40%以上。加工食品中超過2%的品種也非常多。其中以派類、酥脆餅干、曲奇、威化餅干、巧克力蛋糕、零售奶茶等含量最高。
我的學生在焙烤食品中的調查發(fā)現(xiàn),含反式脂肪的配料如“氫化**油”、“植物起酥油”、“代可可脂”等已經(jīng)深入焙烤食品。市售產品絕大部分都使用含氫化植物油的配料,而標注卻極其混亂。總共調查的729個產品中,僅12個有反式脂肪酸標注,所占比例為1.65%。可見,標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產品微乎其微。很多產品用“精煉植物油”“食用植物油”或“植物油”蒙混過去,還有很多產品的配料表上寫著“高檔奶油”、“黃奶油”、“蛋糕油”、“酥油”、“酥皮油”、“麥淇淋”等讓消費者一頭霧水的詞匯,使消費者無法知道其中是否有含反式脂肪的配料。
另一個學生在60家餐館廚師中所做的調查發(fā)現(xiàn),70%的廚師承認在制作面點類食品的時候會用到固體油,過去用豬油,而目前主要使用含有氫化植物油的產品。廚師表示,不用固體油,面點的口感就很難保證??梢?,反式脂肪已經(jīng)深入到餐館烹調當中。
如果要在每一種包裝食品和餐飲食品中檢測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成本非常高,在我國國情下操作起來也比較難。不過,如果從源頭把關,把那些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脂配料嚴格管理起來,規(guī)定其最高限量,操作起來就容易得多。油脂工業(yè)專家表示,已經(jīng)掌握了降低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技術,可以生產出多種反式脂肪酸含量低,口感又同樣理想的油脂。既然如此,政府為什么不早一點采取行動呢?
很多人憂心沖沖地說:我們還能吃什么?其實,逃避反式脂肪的方法很簡單:老老實實地自己買菜做飯。新鮮蔬菜水果糧食谷物肉蛋當中,不含有人造的反式脂肪。用蒸煮燉和焯拌等傳統(tǒng)烹調方法,也不會明顯產生反式脂肪。
最令人慶幸的事情是: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那些食品,正好都是營養(yǎng)價值低、高能量高脂肪的食品。一輩子不吃它們,對健康有益無害,絲毫不必感覺遺憾。如果真的害怕反式脂肪,那就讓我們遠離甜點、奶茶、休閑食品和煎炸食品,少買各種點心和餅干,多吃家人制作的傳統(tǒng)三餐,回到新鮮天然、均衡營養(yǎng)的健康生活上來吧!
后記:
其實,反式脂肪實在不算是個新話題了。不知我是不是中國第一個在健康媒體上呼吁關注反式脂肪的人,早在2003-2004年,就在《環(huán)球時報生命周刊》(如今《生命時報》的前身)和《健康顧問》雜志上撰寫了相關的文章,呼吁人們注意食品中的氫化植物油,因為它含有反式脂肪。在2004年底,我的學生做了超市中各類食品中含氫化植物油配料的調查,配合著美國FDA要求標注食品中反式脂肪的新聞,在媒體刊登之后引起了第一次相關話題熱潮——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反式脂肪就在自己的身邊,很多健康界人士曾以為它還遠在大洋彼岸,是發(fā)達國家的專利。
然而,這種關注只局限于健康專業(yè)人士和關注健康新聞的人們,在不知多少健康節(jié)目和健康報刊做過這個話題之后,普通百姓對此仍然了解甚少,直到最近的央視節(jié)目。
為了讓媒體的人容易找到相關內容,我把相關博文攏在一起,做了一個“反式脂肪”專欄。希望那些懶得一頁一頁翻找的人們能比較容易地看到從2005年到2010年的多篇相關文章。還有很多其他博文提到這個詞匯,實在無法一一加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