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
課程結構圖與知識點梳理
一、課程結構圖
二、知識點梳理
(一)西歐封建社會產生的原因
1、羅馬因素: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生產力水平,隸農制,帝國后期形成家丁護衛(wèi)制。
2、日耳曼因素:農村公社制度、特殊奴隸制、家兵制度。
(二)封君封臣制的影響是什么?
1、一方面,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 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
2、另一方面,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格局局面。
(三)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與封臣之間的關系。(注意與分封制區(qū)別)
1、二者之間是私人契約的關系,并不是國王與臣民的關系。
2、封君封臣之間不是一對多的關系,而是多對多的關系。
(四)莊園制度
土地類型 | 經營管理者 | 權力及義務 | |
領主自營地 | 領主 | 1、提供農民土地2、直接經營領主自營地3、主持莊園法庭,審理莊園案件,維護莊園秩序。 | |
農民份地 | 自由農份地 | 自由農 | ⑴交納地租,服勞役;(2)法律上自由 |
農奴份地 | 農奴 | ⑴耕種領主自營地,收入歸領主;⑵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⑶自備工具為領主服勞役 |
(五)農奴與奴隸的區(qū)別。
同: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農奴主或奴隸主的壓迫。
異:農奴的地位相對奴隸較高;與奴隸相比,農奴受到的束縛更寬松。
(六)基督教會控制人的表現
1、經濟:擁有大量的莊園和廣袤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2、政治:形成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
3、精神文化: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基督教會成為西歐社會最大的封建勢力集團,阻礙社會進步
(七)城市興起的背景與表現
背景:隨著歐洲社會走向穩(wěn)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的發(fā)展: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表現:1、政治:促進市民階層的壯大,贏得城市自治;支持王權,促進統(tǒng)一事業(yè)。2、經濟: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fā)展,推動莊園農奴制經濟的衰敗,推動了西歐的近代化。 3、文化:促進理性、世俗的文化發(fā)展,教育振興興辦大學,培養(yǎng)人才。
(八)城市與王權的相互關系
1、城市對于王權的需求: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廣闊的市場,因此支持國王的王權。王權的加強有助于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打破各區(qū)域之間的經濟壁壘,有利于商品經濟交流。
2、王權在教會勢力前勢均力敵,但是教會能夠通過其教徒收取稅費維持其活動,而王權的擴張需要大量的金錢和人力,城市能夠提供。這樣城市就能夠獲得一定的自治甚至進入到國家的政權中,早期議會就這樣產生。
(九)城市自治對歐洲的影響
1、一方面是對封建主,這其中就包含了教會。工商業(yè)者需要行動自由脫離封建的農奴制,城市的自治使得這些被禁錮在封建土地上的工商業(yè)者能夠自由。因此城市的自治沖擊了封建的農奴制度。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技術人才,城市創(chuàng)辦的大學,對歐洲文化的發(fā)展和人文主義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另一方面是對王權的影響,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廣闊的市場,因此支持國王的王權。王權的加強有助于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打破各區(qū)域之間的經濟壁壘,有利于商品經濟交流,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王權在教會勢力前勢均力敵,但是教會能夠通過其教徒收取稅費維持其活動,而王權的擴張需要大量的金錢和人力,城市能夠提供。這樣城市就能夠獲得一定的自治甚至進入到國家的政權中,早期議會就這樣產生。
啥也別說了 希望大家動動小手點點“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