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推薦閱讀】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1901年《辛丑條約》訂立后,帝國主義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清政府則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民族危機更加嚴重。在這種形勢下,一場反清民主革命開始醞釀。l911 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推翻了清政府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

    (一)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在此之前的幾年間,反清民主革命已經開始醞釀,為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的建立準備了各種必要條件。

    中國同盟會的領袖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出身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878年,l2歲的孫中山離開祖國,遠航檀香山,投奔在那里經商的哥哥孫眉。這次遠行,他“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從此走向了一個新的生活境界。在孫眉的資助下,孫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廣州和香港上學,接受新的西式教育。孫中山自幼受到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心中埋下了反清的種子。中法戰(zhàn)爭后,他對清政府的腐朽賣國愈加痛恨,與一些進步青年和具有反清傾向的會黨結交來往,思想日趨激進。l894年冬,孫中山在檀香山聯合20多名華僑人士,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他草擬的《興中會章程》指出,中國“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本來可以“發(fā)奮為雄,無敵于天下”,然而由于清統治的腐朽,卻一蹶不振,面臨被列強“蠶食鯨吞”、“瓜分豆剖”的危險。他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號召人們行動起來,振興中華民族。在入會誓詞中,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革命主張,決心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l895年春,孫中山又在香港聯合其他愛國人士,成立了興中會總部。興中會總部成立后,積極聯絡香港、廣州一帶的會黨力量和反清人士,策劃在廣州發(fā)動武裝起義。然而,起義未及發(fā)動而因事機泄露失敗,孫中山逃亡日本。不久后,孫中山又前往美、英等國考察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在華僑中宣傳革命,發(fā)展組織。l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后,孫中山決定乘機再次發(fā)動武裝起義。在他的布置之下,興中會于是年lO月發(fā)動了惠州起義。孫中山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革命生涯,使得他享譽國內外,成為人們公認的反清革命領袖。

    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變動和革命形勢發(fā)展為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提供了社會基礎、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1901年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廢科舉、興學堂、派遣留學生,一個新的知識分子層由此而誕生。與舊的封建士大夫相比,這個新知識分子層在價值取向和知識結構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他們不是要走科舉仕途之路,而是要以社會為舞臺施展自己的才干;他們在學堂中學習的知識,主要不是封建的舊學,而是西方的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民族危難加深的形勢下,他們中的許多人傾向于革命救國,成為中國同盟會的社會基礎。

    1903年前后,國內知識界和海外留學生掀起了創(chuàng)辦革命報刊,翻譯出版革命書籍的熱潮。在短短兩三年內,有近20種政治性刊物創(chuàng)刊發(fā)行;一批宣傳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和資產階級革命史的著作也先后翻譯出版。這樣,民主革命思想就迅速廣泛地傳播開來。章炳麟、鄒容和陳天華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l903年,章炳麟發(fā)表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發(fā)表了膾炙人口的《革命軍》,陳天華發(fā)表了《猛回頭》和《警世鐘》,在各階層人民中廣泛流傳。這些作品以滿腔的激情抨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揭露清政府已經成為了“洋人的朝廷”,批判康有為等人的?;手鲝垼栒偃藗兤饋磉M行反清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思潮的傳播就為同盟會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的廣泛傳播,一些以新知識分子為主體的革命團體紛紛建立,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由黃興等湖南知識分子領導創(chuàng)立的華興會、由湖北革命知識分子創(chuàng)立科學補習所和由蔡元培、陶成章等江浙知識分子創(chuàng)立的光復會。這三個革命團體成立后,都曾策動過反清的武裝起義。除上述三個影響較大的革命團體外,其他一些革命小團體,如上海的福建學生會、安徽的岳王會.江西的自強會、貴州的科學會等,也在各地相繼建立。各地革命團體的成立為同盟會的誕生準備了組織基礎。

    隨著20世紀初革命形勢的迅速發(fā)展,建立統一革命政黨的任務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05年夏,在孫中山的倡導下,留學日本的各省革命志士70余人齊集東京,決定建立全國統一的革命組織,定名為中國同盟會。會議還決定,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同盟會的入會誓詞和革命宗旨。8月20 E1,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會議正式通過了同盟會章程。章程規(guī)定設總部于東京,按“三權分立”原則,在總理之下設執(zhí)行。評議、司法三部;在國內外分設九個支部,其中國內東、西、南、北、中五個支部之下按省區(qū)設立分會。大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勾執(zhí)行部庶務科總干事(相當于協理),并先后推定了國內各省區(qū)的主盟人。

    中國同盟會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誕生,使得當時的反清革命有了一個核心。同盟會成立后,組織發(fā)展迅速,聚集了大批的革命者,其中大多數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二)同盟會的三民主義綱領

    1905年11月,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創(chuàng)刊,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將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誓詞和宗旨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這是一個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推翻以滿洲貴族為首的清朝政府,建立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同盟會革命黨人認為,清政府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腐朽賣國,必須推倒。民族主義也隱寓著反抗外來侵略的意愿,它強調推翻清統治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任何人不得再引外敵人室,否則“天下共擊之”!孫中山等革命家還明確表示反對片面“排滿”。他們指出,民族革命決不是“要盡滅滿洲民族”,“排滿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革命過程中,只要“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

    民權主義的基本內容是“建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孫中山強調,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已經十分腐朽,當時“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他說,反清革命“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所以,推倒清政府后要徹底結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同盟會發(fā)布的《軍政府宣言》勾畫了一幅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藍圖,規(guī)定國民享有參政權,大總統和議會由國民選舉產生,議會制訂憲法,人人共守。    

    民生主義的基本內容是“平均地權”,即核定天下地價,將革命后由于社會改良進步而實現的土地增價,收歸國有,并在此基礎上實行土地單一稅。孫中山認為,西方國家社會貧富不均,勞資矛盾尖銳,“社會革命其將不遠”。中國應該防患于未然,使“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他相信,通過平均地權,可以做到“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孫中山的主觀愿望是要在中國防止資本主義的社會弊病,但實際上,由于實行這種“平均地權”有助于消滅封建式剝削,恰恰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同盟會的三民主義綱領,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它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在動員和組織群眾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共和國的斗爭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這個綱領又具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它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El號,反對封建主義也不徹底,尤其是沒有著眼于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三)辛亥革命爆發(fā)的社會背景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是當時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

    首先,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清斗爭。l901年后,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開始形成。他們傳播民主革命思想,組織革命小團體,并于1905年建立了中國同盟會。同盟會建立后,一方面宣傳它的三民主義綱領,同保皇派進行大辯論;另一方面不斷發(fā)動武裝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其次,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利益的立憲派開展了立憲運動。1905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代表作為民族資產階級上層政治代表的立憲派活躍起來。他們發(fā)起請愿運動,要求盡快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然而,清政府卻假借“預備立憲”搞皇族集權,立憲派大失所望,同清政府分道揚鑣,這嚴重削弱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

    第三,以農民為主的下層勞動人民開展了廣泛的自發(fā)斗爭。l901 年后,清政府為了償付“庚子賠款”和辦理學堂、警察等“新政”,大肆加捐加稅。此外再加上土地兼并、自然災害,致使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急劇惡化,抗捐抗稅、會黨起義、搶米風潮等“民變”此起彼伏,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眾基礎。

    第四,清統治集團內部發(fā)生嚴重分裂。在11901年后推行的“新政”中清末編練新軍,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形成,成為當時清政府中最具軍事和政治實力的勢力。1908年西太后和光緒皇帝死后,攝政王載灃加緊推行皇族集權,罷黜袁世凱。這種內部分裂削弱了清政府的統治。

    上述各種因素會合在一起,就導致了辛亥革命的最終發(fā)生。

    (四)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它的巨大歷史功績在于:

    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推翻實行民旗壓迫和民族歧視的清統治,是同盟會在三民主義綱領規(guī)定的首要任務,辛亥革命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當時,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專制,已經徹底成為中國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絆腳石。辛亥革命將清政府推翻,是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中所取得的一個重大進展。

    第二,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體制。中國自秦以來實行的君主專制制度,是當時整個封建制度的骨架和象征。對于中國的封建制度來說,專制君主是它的頭,而官僚體系、封建地主等是它的身。君主專制的覆滅,使得中國的封建制度變得殘缺不全,并且失去了正統地位。此后,舊勢力要繼續(xù)實行官僚軍閥專制,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進行。這就為中國人民高舉民主主義旗幟,徹底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打開了一個缺口。

    第三,使得民主主義觀念深入人心。盡管人們批評民國初年的政治制度只是一種“假共和”,然而經過辛亥革命,民主的價值觀卻取得了正統地位。而這一點恰是中華民族跟上世界潮流,實現政治制度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人民享有選舉權、參政權和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等自由。從此,民主主義觀念在中國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政體在中國不可動搖。民國初年,袁世凱、張勛等實力很強的軍閥試圖復辟帝制,都以身敗名裂而告終。

    辛亥革命的失敗之處,表現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沒有能夠保持住政權。l912年4月,南京臨時政府北遷,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的職務,政權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竊奪。民國初年,袁世凱政權以北洋軍閥為統治基礎,是舊勢力的代表。在它的統治下,中國在政治制度方面仍是專制主義,只不過從君主專制變成了軍閥專制、官僚專制?!盁o量頭顱無量血,可憐換得假共和”,同盟會綱領中的民權主義沒有得到完整全面的實行。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并沒有結束,中國仍然是一個半半封建的國家。

編輯:李詩奇


(每周二由木少君推送 歡迎大家多多關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辛亥革命的過程
黃興
辛亥革命
2019-2021北京重點校初二(上)期中歷史匯編:辛亥革命
2019年秋季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測試卷
辛亥革命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意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