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樓臺先得月”啥意思大家應該都清楚,可它究竟出自哪里,為何又說下半句才是精華呢?別著急,我們慢慢道來。
這話原出自北宋詩人蘇麟之口,但究竟是怎么來的,其實有個小故事。
范仲淹我們都知道,他的《岳陽樓記》都學過,他除了文學成就很高之外,事業(yè)方面也不錯,最高官至副宰相。當年還在杭州執(zhí)政時,對自己的部下很是寬厚,經(jīng)常會舉薦提拔,所以很多人因此得到了晉升,對他很是感激。
可蘇麟當時卻因為擔任巡檢一職,常年在外,完美地錯過了這一良機。這眼瞅著跟自己同科進士的人各個都得到了升遷,心中難受啊,思前想后決定毛遂自薦,向范仲淹推薦自己,可直接開口似乎又不太雅,怎么辦呢?于是他決定寫詩,委婉點,即便被拒絕,也不至于太難堪。
于是乎就有了“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這句。蘇麟的這首詩,由于只寫了兩句,所以后人稱其為《斷句》。
范仲淹在讀到詩句后,瞬間就明白了蘇麟的意思,想著他辦事能力確實不錯,而且又盡忠職守,是塊好料,所以就給了他一個機會,很快蘇麟就如愿以償?shù)氐玫搅松w。關(guān)于此事,宋·俞文豹的《清夜錄》中有著明確的記載:“范文正公鎮(zhèn)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那么為何說后半句要比前半句更得精華呢?
從表面意思來理解:如果在靠近水的樓臺邊,沒有樹木的遮擋,很容易就能看到月亮的影子;春天來的時候,迎著太陽的花草樹木因為得到的陽光多,所以能夠更早地發(fā)芽,成為春天的美景。
首先,春光易逝,得到的最早就擁有的越多,比月更有意境;其次,后半句在暗示的時候還拍上了馬屁,比如把自己想要的比作“太陽”。后來這兩句詩慢慢衍生出了一個成語“近水樓臺”,結(jié)果變成了貶義,用來諷刺那些用某種方便,而最先開始獲得照顧,并且牟利的情況。
做人,像蘇麟一樣有想要出人頭地的心理很正常,但我們要學習人家好的方面,至于壞的方面,切莫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