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國史是一部血淋淋的屈辱史,卻也是一部無數愛國人士的救國史,無論是清末還是民國,都有無數先烈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索黑暗中的道路。清末救國之路也經歷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失敗后意識到光學西方先進的技術無法真正強大,還要把西方先進的體制學來才行。
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民間要求清政府君主立憲的聲音越來越大,清政府也迫于壓力,于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但還沒等到立憲成功清朝就亡了,新生的中華民國沒有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而是實行共和制。那么為何近代中國無法推行君主立憲制度呢?
從世界近代史的角度看,一個國家近代化的特征有兩點,一是經濟上的工業(yè)化、二是政治上的資本主義化,而在資本主義制度中又以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和美國的共和制為主。
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朝打開了國門,也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浪潮,進行了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yè)化的發(fā)展。然而政體一直是封建君主專制,直到清亡前幾年清朝統(tǒng)治者才愿意試一試君主立憲制度,可此時清政府的資產階級改良已經不得民心了,因此清朝必被激烈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所以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實際上看,清朝實行君主立憲制都不可能成功。
朝代興衰更替導致階層不固定
中國古代有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那就是隔段時間就會改朝換代,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比如日本天皇是萬世一系,英國政權更替時新王朝的統(tǒng)治者也是上一個王朝統(tǒng)治者的親戚。而中國的改朝換代是非常徹底的,會把整個社會重新洗牌,這還得歸功于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放了農民的思想,沒有人是天生高貴的,只要肯努力奮斗誰都能稱王稱帝。
所以古代王朝若想享國長久,必定要得到百姓的擁護,如果統(tǒng)治者倒行逆施,激起百姓的不滿,那揭竿而起以后還不知道誰是明日的皇帝呢?;蕶喙倘恢辽?,但皇帝可以推翻。晚清民眾也是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朽,才失去了對清朝皇室的耐心,這時的清政府才開始著急預備立憲,已經晚了。
而且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實行兩千余年,早就根深蒂固,想要從君主專制過渡到君主立憲,那就得有限制君主權力的力量,可屠龍者難免會成為惡龍,就像清末袁世凱有了足夠的權力控制滿清朝堂,可他想的還是獨裁統(tǒng)治。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晚清時期既缺乏世卿世祿的舊貴族,也缺乏新興資產階級的新貴族,在這種環(huán)境下君主立憲只不過是清朝延續(xù)統(tǒng)治的一種手段罷了,無法落實,就像1911年清政府廢除了軍機處,實行責任內閣制,可選出來的內閣成員大多都是皇族成員,不過是換了個外殼繼續(xù)統(tǒng)治罷了。
清朝皇族不甘心交權
君主立憲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xiàn)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體。因此清朝想要君主立憲成功,就得手握實權的統(tǒng)治者甘心交出權力并配合接收權力的資產階級。但是我國的資產階級一直被清政府和列強打壓,在夾縫中生存,即使是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的力量還十分弱小,讓統(tǒng)治者交權給實力弱小的資產階級,這不太現(xiàn)實。
而且我國歷史上政權更替之時難免伴隨著腥風血雨,亡國之君往往都沒有什么好下場,清朝統(tǒng)治者也擔心交出權力后自己成為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所以為了自身安全清朝統(tǒng)治者也不會主動交權,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