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天下是從蒙古人手中奪來的,而朱元璋也沒有對蒙古人趕盡殺絕,僅僅是把元順帝趕回了漠北草原,這也導致蒙古與明朝之間征伐不斷。蒙古人逃回漠北后勢力并不統(tǒng)一,北元很快分裂成瓦剌和韃靼兩部,他們互相不服,互相爭雄。到了明英宗治下的正統(tǒng)年間,瓦剌已經(jīng)十分強大了,時常騷擾明朝邊境。瓦剌的太師也先又鉆明朝朝貢體系的空子,派三千多人的使團來明朝上貢,明朝也得按人頭派發(fā)賞賜。這讓宦官王振十分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就以此為名揮師南下。王振又慫恿年僅二十二歲的明英宗御駕親征。少不更事的明英宗不顧朝中大臣勸阻,也想像父親明宣宗一樣成就一番事業(yè),于是聽從了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瓦剌。結(jié)局大家也都知道了,土木堡之變明朝二十萬精銳損失殆盡,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虜。明軍大敗的消息傳到京師,朝堂為之一震,為了穩(wěn)定民心,孫太后下令讓朱祁鈺監(jiān)國,并立明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
朱見深出生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而土木堡之變發(fā)生在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此時的朱見深不過只是一個兩歲的孩童罷了,別說執(zhí)政經(jīng)驗了,能不能把話說清楚還是個問題。而明英宗在瓦剌營中也不會有殺身成仁的勇氣,那么瓦剌以明英宗作為籌碼要挾明朝朝廷的條件就十分成熟了。一者明朝的太子年幼,無法掌控局勢;二者明英宗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挾天子以令朝堂。如此一來,也先的野心小的話就會狠狠敲詐明朝一筆,若其野心勃勃那么滅亡明朝也不是沒有可能。
要想破解這種局面明朝只有另立新君,讓明英宗在瓦剌的手中失去價值。可此時將兩歲的朱見深扶上帝位根本于事無補。當時的朝堂上大多數(shù)朝臣都主張南遷,只有以于謙為首的少數(shù)大臣主戰(zhàn),若于謙擁立朱見深為帝,恐怕還得落一個架空皇權(quán)的罵名。要知道當時的瓦剌勢如破竹,打到北京只是時間問題,明朝面臨的是亡國危機,不巧的是明朝的精銳部隊都被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霍霍完了,若再立兩歲的朱見深為帝,會讓百姓更加不安。此危急存亡之際明朝需要的是一位能夠凝聚現(xiàn)有全部力量的年長君主,凝聚民心和軍心,讓明朝一致對外。
當時適合的長君有襄王朱瞻墡(明仁宗朱高熾嫡三子)和郕王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此時明朝面對瓦剌南下的局面與當年宋徽宗面對金人南下的局面很相似,不管誰當上皇帝都有可能步徽、欽二帝的后塵。而諸王之中,襄王朱瞻墡最年長最賢能,繼承皇位眾望所歸,于是孫太后命取襄國金符入宮,但是朱瞻墡終不奉召。最終在于謙等人的擁立下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朱祁鈺知人善任,重用于謙,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瓦剌退出塞外,明朝也解除了亡國的危機??芍炱钼暬实郛斁昧耍辉敢夥艡?quán),還違背誓言在景泰三年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惜朱見濟次年就夭折了,此后朱祁鈺再沒能生一個兒子,這也造成了景泰八年他重病之后皇位被明英宗重新奪回的悲劇。而朱見深也再次被立為太子,并在英宗駕崩后繼承了皇位,即明憲宗成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