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都有一個共同點——尋找著人生的意義。
有哲學家提出過這么一個觀點:“從唯物的本質去談人生,就像把人置于機器當中,毫無靈魂;從唯心的本質去談人生,又顯得過分浪漫,缺少了現(xiàn)實。說到底,所謂的意義,不過是人類活著時的附加品而已。”
由于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同,三觀不相似,所以每個人對于人生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當然,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性”或多或少會趨同。
談到人性,就想起這么一個人,西方哲學家叔本華,一個以“消極觀念”聞名全世界的悲觀主義者。
他在《悲觀論集卷》中寫道:“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span>
欲望構筑了我們的人生,也充斥著這個世界。在促使人類不斷發(fā)展的同時,這生命的欲望,也讓我們遠離了幸福。欲望不止,幸福不至。
也許,人生,就是徹頭徹尾的悲劇,不幸,才是人們最后的歸宿。
02
人生,就像是一個“鐘擺”。
叔本華提出過這么一個理論:“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中擺?!?/span>
有人會對此感覺到疑惑,為什么只有痛苦和無聊呢?難道說就沒有一個介于痛苦和無聊的中間地帶嗎?
很遺憾地說,人類從一出生開始,就一直在極端的方面發(fā)展,從來沒有讓自己處于痛苦和無聊的中間地帶之間。
身處于貧窮家庭的人,他們只會想著賺錢,但永遠都賺不到大錢,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最后,他們只會越活越感覺到痛苦。這是一個極端。
身處于有錢家庭的人,他們擁有了足夠的財富,能夠享受到普通人享受不到的奢華??墒?,由于什么都能得到,所以他們感覺到無聊。
介于貧窮和有錢家庭之間,不是還有中產(chǎn)的家庭嗎,他們又過得怎樣呢?
據(jù)調查,中產(chǎn)的壓力,往往比貧窮者和有錢人的壓力要大。因為他們既不想退落到貧窮的層次當中,也無法突破當下的層次,所以一直糾結,便一直痛苦。
可以說,這處于中間的中產(chǎn),也只能歸于痛苦的一方。
當我們把不同層次的人分析一遍之后,那我們就會徹底明白,痛苦和無聊,終究是人類的必然經(jīng)歷,同時它沒有中間地帶。
03
構成人生的本質,是痛苦。
在《作為意志和表現(xiàn)的世界》里,叔本華寫道:“不管大自然做了什么,不管命運做了怎樣的安排,不管人們是誰,不管人們擁有什么,構成人生本質的痛苦是肯定擺脫不了的。”
對于這番話,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構成人生的,就只能是痛苦呢?
從大自然的角度來說,由于自然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得到了,就證明你就得失去了,這就注定了有些人肯定是要痛苦的。
從欲望的角度來說,由于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得到了利,又想擁有名。得到了名,又想擁有更多不切實際的東西。于是乎,痛苦就出現(xiàn)了。
從紅塵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眾生都在不斷地忍受痛苦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其實,不同方面的解釋,都各有道理。只不過,歸咎于一點,終究是人性的貪念,造成了人類的不幸福。
窮人渴望成為有錢人,有錢人渴望成為地域性質的富豪,然后又想成為首富......如此下去,哪怕人類擁有了全宇宙,也不見得能感覺到幸福。
04
擺脫悲劇的根本,就是淡化個人的欲望。
上文談到,叔本華覺得:“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span>
其實,讓膨脹的欲望暫時停下來,是現(xiàn)代人最需要做的事兒。因為現(xiàn)代人的壓力和貪念太強烈了,人的心理終究是要崩潰的。
網(wǎng)絡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患有抑郁癥的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1億。
近些年來,患抑郁癥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甚至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這就說明了一點,在物欲橫流的生活中,誰都活得不快樂,不開心,不幸福。
小孩子一上學,就得參與到刷題和內(nèi)卷當中。畢業(yè)之后,又需要為了那大幾千,上萬元的工作爭破了頭。哪怕工作之后,也要買車買房,養(yǎng)孩子,養(yǎng)老......
這,不就讓人活在了無休止的壓力當中嗎?況且,人為什么要如此“卷”呢?因為每個人都不甘心自己成為普通人。
清北復交的學生不希望自己成為普通人,一本的學生不希望自己成為平凡人,二三本,甚至大專的學生,不希望自己的努力白費。到最后,所有人都痛苦。
所以說,做人,沒必要爭太多,也沒必要讓欲望膨脹。自己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沒必要過分糾結。要知道,人間本苦,為什么不讓自己“甜”一點呢?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