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說:因果循環(huán),業(yè)果昭彰,輪回不止。
人世間的一切事,其實都是“因果”。做了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收獲什么。好人,未必會有好報,但惡人,就一定會有惡報。
也就是說,好心有好報,這說法不絕對,因為不少好人都倒霉、絕后了。而惡有惡報,這是必然的,因為老天會讓這些惡人,以及他們的子孫,輪回受苦。
這個時候,有人會疑惑,為什么老天不讓這些好人延續(xù)下去,或者享受到福報呢?其實,最大的福報,就是停止輪回。
我們可以這么理解,人,只要降生于世,就需要經(jīng)受生老病死。倘若任務(wù)沒完成,或者業(yè)果太多,就會世代受苦。這就是輪回。
如果有一天,當(dāng)事人不再輪回受苦了,就說明他修得正果,跳出這糟糕的紅塵俗世了。
02
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為什么會跟“輪回”有關(guān)呢?
夫妻倆交配,懷上了孩子,他們只知道自己有了一個孩子,但他們不知道這孩子如何,是否孝順,未來會不會對父母好。
有的孩子是來找父母報仇的,有的孩子是來找父母報恩的。報仇的孩子,大概率是父母上輩子的仇人。報恩的孩子,大概率上輩子受到父母的恩惠。
這所謂的報仇、報恩,就是輪回。沒有虧欠,就不會相見。沒有緣分的牽扯,今生今世就不會成為親人,在一起生活。
佛說:“前世千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span>跟陌生人相遇,就說明上輩子有千百次的回眸,又何談是夫妻倆,以及父母和孩子的關(guān)系呢?
父母沒有子嗣的緣分,就不可能生下孩子。孩子跟父母沒有緣分,就不會陪伴在父母的身邊。那些中途夭折的孩子,就是因為跟父母有緣無分,就再墮輪回了。
緣起緣落,緣聚緣散,感情如何,關(guān)系好不好,能夠陪伴多少年,都是天意使然。
03
我們對父母的態(tài)度如何,子女對我們的態(tài)度就如何,這是一場輪回。
鎮(zhèn)上的老劉,年輕的時候就對父母不孝順。這些事,都被他的兒子看在眼里。所以,他的兒子也變得愈發(fā)不孝。
二十年過去了,老劉的父母去世了,他的兒子也長大了。有一次,老劉進了醫(yī)院,需要兒子來照顧,可兒子非但不出力,甚至連錢都不出。
望著如此不孝的孩子,他仿佛看到了當(dāng)年自己的影子。到了今時今日,老劉終究活成了以往父母的樣子,感受著當(dāng)年父母的不幸。
年輕的時候,我們對父母做了什么事,到了年老的時候,這些事也會來到我們的身邊,讓我們感同身受。
這就是所謂的“一報還一報”。要知道,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這因果報應(yīng),那是誰都逃不掉的。
年輕的時候?qū)ψ约旱母改负靡稽c,到了晚年,我們的子女才會有樣學(xué)樣,對我們好。
04
父母這輩子的報應(yīng),會延續(xù)到子女的身上,代代相傳。
有一個很諷刺的案例。晉武帝司馬炎有一天跟大臣們聊天,感慨地說:如果我有諸葛武侯的輔佐,哪有我今天的勞累呢?
人們就疑惑了,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父親司馬昭,叔叔司馬師,不是奪了曹魏的江山嗎,為什么他希望遇到的是諸葛亮呢?
很簡單,司馬懿、司馬昭和司馬師這父子三人,是司馬炎最害怕的存在。司馬炎不齒這三人的所作所為,也不希望手底下的大臣,成為這般狼子野心的人。
只是,司馬懿父子三人造的孽,違背了洛水之誓,敗壞了當(dāng)時的道德風(fēng)氣,導(dǎo)致西晉延續(xù)了幾十年,就滅亡了。
東晉時期,只擁有半壁江山的晉明帝司馬紹問大臣,祖先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大臣們實話實說。聽了大臣所言,晉明帝感慨,如此,東晉的國祚豈能綿長呢?
不久,東晉就被劉裕取代了。司馬家殺光了曹氏一族,劉裕殺光了司馬家一族。
05
父母跟子女后代的關(guān)系,要想處得好,需要做到這三點。
第一點,父母是大孝子,那孩子才不會不孝。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的心性造成影響。你懂得孝順父母,孩子才懂得孝順你。
第二點,父母不要造孽,更不要傳下來什么不好的因果報應(yīng)。父母不拖子女的后腿,那子女就不會差到哪里去,跟父母的感情,也會比較深厚。
第三點,父母要積德,做好本分,才不會讓自己和后人輪回受苦。避免輪回受苦的關(guān)鍵,就在于積德行善。德行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們自然就能擺脫不幸了。
莫道因果無人見,遠(yuǎn)在兒孫近在身。凡事,皆是輪回,相見,皆是緣分輪轉(zhuǎn)。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