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房子的“奴隸”,一輩子都圍著房子轉,這是不爭的事實。
對于“房子”,其實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不同的理解。
在70后和80后這兩代人看來,買房是必須的的。為何?因為房子生活的剛需品,沒有一套像樣的房子,根本就沒有生活的安全感。
況且,現在結婚和娶媳婦,其條件之一就是要有房子。如果沒有房子,有可能連組建一個家庭都成問題。
所以說,在中國社會里面,“房子”是我們大多人永遠都繞不開的一個坎。這個坎,終究會存在,除非哪一天人人都買得起房了。
雖然70后和80后是這么想的,可是,當我們一旦把眼光轉到90后身上,其實他們的觀念又發(fā)生了變化。
曾在網絡上,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90后要什么?就是要自由。他們有可能連婚姻都不需要,何談要房子呢?”
90后生長在繁榮的盛世里面,接受著高素質的教育,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所以,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是開放的,而不是固執(zhí)且一成不變的。
既然有不想買房子的90后,那肯定會有想買房子的90后。他們,其實大部分都是社會的“打工人”,可生活質量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90后是較為年輕的一代人,所以他們有精力,有時間,有青春去跟現實較勁。
一部分人,他們依照傳統(tǒng)的習慣和思想,為了買房而跟房子較勁。而另外一部分人,他們不想成為“房奴”,便跟現實較勁。
其實,不管是跟誰較勁,最后的輸家,都是90后本身。
為何這么說呢?因為大部分的90后,他們當下的工資水平是較低的??梢赃@么說,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仍處于基層的狀態(tài)。
對于他們,可以這么說,就是新一代的“打工人”。打工人面對買房的困境,是想買呢,還是不想買呢?他們很糾結。
傳統(tǒng)思想較為濃重的人就認為,不買房連結婚都結不起,何談過幸福的日子呢?
而思想開放,不在乎世俗評價的人就認為,不買房不結婚,才是幸福人生的來源。
可以說,這兩者的選擇,都是一種無奈。要選擇前者,你就得還大半輩子的房貸,毫無自由可言??梢x擇后者,也許你連家庭都沒有,孤家寡人。
那么,又有誰能活得幸福呢?
買房有買房的痛苦,不買房有不買房的痛苦。說到底,買房和不買房,終究只是一種痛苦下的兩種不同的選擇罷了。買不買,你都痛苦,只不過是誰更痛苦罷了。
在當下這個社會,我們評判一個人是否過上好日子,再也不看是否能三餐果腹,衣食無憂了,而是看綜合的生活質量。
說起“生活質量”,其實這就是社會物質化水平到達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其精神所產生的需求品。
就拿90后買房或者不買房這件事來說,他們這些人永遠都用“生活質量”去評價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以此來決定人生的選擇。
那些買房的90后認為,就算當下苦一點,生活質量差一點,可未來終究能過得舒服一點,先苦后甜,總是不錯的。
而那些不買房的90后認為,現在那么苦,也不見得未來有多甜。如果未來房子不值錢了,那這輩子不就白干了嗎?還是先“甜”了再說。
這兩種人的看法,都是有他們一定的道理的。
就拿珠三角或者長三角這些地方來說,那里匯聚了全國大部分的有志青年,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煩惱,那就是該不該在當地買房。
現實是什么?那就是在這些一線地區(qū)買房,你基本上這輩子都得過著“卑微無力”的生活了。有可能你三十歲一買,就得還二三十年的貸款,直到你老去。
這么來看,買房的人,他們就是在拿未來去賭博。而不買房的人,則是過好了當下再說。這兩者的生活質量,終究是后者大于前者的。
說到這里,我們不妨想一個問題,90后該不該買房呢?
如果你是九零后的父母,你肯定會支持買。因為你認為,自己有錢,幫助孩子買房又有何不可呢?
可并不是每一個90后的家庭都出得起買房的錢的。有些家庭,出不起,就得靠孩子自己來打拼買房了。
如此,買不買,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不買,只能是租房,也許過得像漂泊的人一樣,無根無基,連依靠的地方都沒有。
而買房,那就是自己跳入“房貸”的泥坑之中,這一輩子,啥時候還完,啥時候就老了。
這種現象,是中國年輕人所面臨的巨大問題,更是阻礙婚姻的擋路石。如果這個矛盾不加以緩解,終究有一天,結婚率會越來越低,甚至連出生人口都會減少。
房子,不僅僅是房子,更是一個年輕人的未來??扇缃?,它卻成為了年輕人的噩夢,成為了大多人談之色變的現實(富裕家庭除外),實在是一種悲哀。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