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當(dāng)人到了四十歲之后,那么這個人將會變得不再困惑。而當(dāng)這個人到了五十歲之后,那么這個人將會明白何為“天命”。
可是,這都是以往的說法了。在如今這個社會,由于人所處的環(huán)境變復(fù)雜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變得矛盾多發(fā)起來,那么人就不可能會感到不迷惑。
人到中年,恰恰就是人迷惑的開始,也是人生“高危期”的到來。
在這個時期,恰恰能考驗一個人的智慧。要知道,那些較為明智的人,他們都會選擇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對生活的困難。
對于普通人來說,要怎樣去面對困難呢?
那就需要人有著“借力打力”的智慧了。要想借力打力,那你就得借助別人的力量來發(fā)展壯大自己。
別認(rèn)為自己一個人就能夠活得好,成為一個孤島。很多時候,只有各方的力量都聯(lián)合起來,你才能讓生活實現(xiàn)幸福效益的最大化。
人到五十,哪怕你再有本事,再有錢財,都要跟這幾個人拉關(guān)系,為你的余生鋪路。
當(dāng)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其實還屬于壯年。既然是人在壯年,就該為了事業(yè)而打拼。
一個能夠為了事業(yè)而打拼的人,他絕對就是一個不服輸,不氣餒的強(qiáng)者。
可是,哪怕是強(qiáng)者,他都有遇到瓶頸的那一天。
要想突破瓶頸,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事業(yè)的突破,那人就該學(xué)會跟欣賞自己的“伯樂”拉關(guān)系,和他們保持一定的溝通交流。
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span>
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匹擁有著獨特才華的千里馬,正等待著能夠慧眼識人的伯樂的到來。
如果你有幸遇到了伯樂,請你不要輕易放他離開,而是要與之并肩而行,讓他助我們一臂之力。
當(dāng)人到了五十歲,其實再過十多年后,人就得退休了。
在退休的生活中,人到底要依靠誰呢?和我們最為親近的一個人,就是陪我們走過這一輩子的伴侶。
說起伴侶,大多人都不以為意,認(rèn)為不就是枕邊人嘛,怎么就非要跟他們搞好關(guān)系呢?
所謂“年少夫妻老來伴”。你年輕的時候和某個人成婚,就是為了余生能夠與之相互扶持,相伴而行。
要知道,你的孩子只能伴你一時,卻不能伴你一輩子。因為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家庭要養(yǎng)活,自然就不會把心過分放在你的身上。
而你的伴侶不同,只要你跟他之間沒有存在什么大的關(guān)系裂痕,雙方都沒有做出不恰當(dāng)?shù)氖聝?,那么這雙方相伴到老,也都是必然的。
所以,和他們搞好關(guān)系,這不僅是為了未來著想,還是為了平時的生活著想。
古人有言:“朋友易遇,知己難求。”
在這個世上,你能遇到一位朋友,那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愿意,滿大街都是你的朋友。但是,真不真心,那我們就不知道了。
而要想遇到一位知己,遇到一個能聽你傾訴的樹洞,那就要比登天還難了。
而古時候人們常把“他鄉(xiāng)遇故知”這件事兒譽為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如此,便看得出來,知己對我們的影響,那是巨大的。
尤其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紀(jì)時,有些事兒不能跟家人說,那我們就肯定要跟懂我們內(nèi)心的知己去說。
因為人這一生終究是要有人來陪你前行的。這里的陪,并非是伴侶的扶持相伴,而是知己的如影相隨。
試想,在人處在黃昏之境時,你還能跟知己大談人生,痛飲幾杯,那么便是人生之幸事了。
從傳統(tǒng)的觀念來說,中國人為什么要生孩子?
說得好聽點,叫做傳宗接代,可說得不好聽點,這不過是自己對于孩子的投資而已。
你把他們養(yǎng)大了,那你肯定希望他們能夠孝順自己,給自己最好的照顧和陪伴。
其實,這也是有道理的。只有親子之間相處得融洽的家庭,才能讓人感受到幸福。
試問,一個整天都是算計,整天都是吵吵鬧鬧的家庭,它又能給人帶來怎樣的未來和感受呢?
人到五十,趁孩子還沒有完全離開自己,就得和他們保持一定的友好關(guān)系,和他們做朋友。這樣,他們才會更好地接納你,而不會厭惡你。
親子之間,最忌諱的,就是雙方都另懷目的,導(dǎo)致雙方之間多了爭斗,而少了相互包容。
多包容孩子的不足,多帶好頭,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如此,在這樣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他們都不會差到哪里去。
這種和睦的親子關(guān)系,當(dāng)你到了60歲后就會清楚地明白,它的影響是巨大的。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