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據典籍記載,戰(zhàn)國時期的大思想哲學家莊周,他有一天入睡了之后,便夢到了自己成為了一只蝴蝶,然后在廣袤無垠的天地中飄飛著。
蝴蝶是莊周,莊周也是蝴蝶。在他的眼中,自己所看到的世界,都跟自我的內心融為了一體,而且和他日常所傳達的思想是一樣的。
眾所周知,莊子是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而他一輩子所追求的思想境界,那就是“逍遙”。
當他將自我的欲望融合到“逍遙”這種思想中時,那么他自己就會認為夢中的蝴蝶便是自己,而他也能成為在世間活得自由自在的蝴蝶。
這便是“莊周夢蝶”的故事。他看到了蝴蝶,看到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對此,很多人會提出這么一個觀點,他不是道家的人物嗎,怎么還會有這方面的欲望呢?
其實,只要是人就會有欲望。就拿他追求逍遙的境界來說,這種追求也是內心欲望的一種,不過它是溫和的,是對人有益的。
當人之欲望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的時候,那么它就會在你的腦海中出現。
夢境心理分析的開山鼻祖弗洛伊德認為,夢境便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
那么,當我們夢到其他事物的時候,也能認為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嗎?
02
在夢中,你經常能夢到什么?是一些你熟悉的環(huán)境,還是某些你熟悉的人?
其實,他們出現在你的夢中,那都是有一定的根據的。因為夢的本身是虛幻的,而要想解釋虛幻,就肯定要結合現實和某些虛幻的理論來論述。
古時候曾有這么一個孝子,他金榜題名之后,便準備留在京城做官。
可是,在某一天的晚上,他突然遇到了這么一位親人,那是他去世多年的爺爺。
夢境中的他,其實在一張木桌上看著書,而且桌上還有一枚官印。爺爺走到了他的跟前,拿著他的官印說,這枚官印,暫時還不屬于你。
他看到爺爺,很驚訝,但也對爺爺的話感到很疑惑,怎么爺爺會跟自己說出這樣的話呢?
當他站起身來,想拉著爺爺詢問一番的時候,爺爺消失了,而他也被身邊的一個仆人叫醒了。
仆人告訴他,剛才有人寄來了一封書信。然后仆人便把書信遞給了他。
當他打開書信的時候,他才發(fā)現,原來那是父親寄給他的家書,大致的內容是,你的母親病危了,你該回家了。
于是乎,這個人便急忙回到家中。當他剛回到家的時候,他發(fā)現自己的母親已然去世了。所以,他就只能先罷官回家,守孝三年。
當他回想起自己的夢境時,他才感慨,原來爺爺跟他說的話是這個意思。
03
對于這樣的夢境,其實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它怎么那么神奇,也那么巧合呢?
用哲學上的思想來說,這是偶然和必然的相互結合。
從概率的角度來看,這屬于小概率的事件了。
可是,從夢境心理的角度來看,其實這可以說夢境是有一定的預見性的。而這種預見性,源自于“夢境”的感應。
有一個名詞,我們都聽說過,那就是“心電感應”。直白一點來說,就是心靈感應。你的某個親人在思念你,那么他可能會在夢境中找其他人來告知你。
對于這一點,大多人都會認為過分“天方夜譚”了??墒?,這世上的一切事物和知識本來就是沒有窮盡的,一切都只是推測和探究而已。
就像是佛洛依德所言的夢是欲望在潛意識中的滿足。這個觀點,后來也被大多人所否定,也被大多人所引用,可它真的正確嗎?其實沒有人知道。
我們在夢中遇到了過世的親人,那我們也能以弗洛伊德和人性心理的觀點來進行推測??煞譃檫@三個方面。
04
第一個方面,便是你的夢,那就是你平日的所思所想。
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你欲望中的思念極度強烈的時候,那么你的夢境便會滿足你,讓你看到你所思念的人。
第二個方面,便是你夢到的過世的親人,他們其實是你現實中還活著的親人的映射。
就像你最近跟家中的親人發(fā)生了爭吵,而他們對你有著極大的意見,你對他們也感覺到不滿。于是乎,你就能夠夢到那些過世的親人。
你潛在的意識會認為,還是以前的某些親人好,他們不會跟自己起爭執(zhí),也不會跟自己有過多的矛盾。如此,你就有可能夢到他們。
第三個方面,那就是你的夢,其實是你記憶碎片的暫時組合而已。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憶碎片,而這些碎片時不時就會浮現在你的潛意識當中。如此,你就有可能夢到過世的親人,這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的。
對于夢境,不管我們怎么看待,我們都得明白,用平常心去看待夢境,不要被其所阻礙,這才是人破除虛幻,走向現實的智慧。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