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凌晨3點
著名中國書畫大家
陳佩秋
于上海中山醫(yī)院逝世
享年98歲
陳佩秋,女,1923年2月出生,河南南陽人,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陳佩秋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藝術顧問、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藝術顧問、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的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由新民晚報社等籌建的上海書畫善會、海上印社,陳佩秋擔任首任社長。
陳佩秋先生在花鳥、山水、工筆畫、書法等方面的成就都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被譽為臥枕宋元、融匯中西。她早年曾以山水為起點,上世紀50年代后專攻花鳥,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上世紀90年代,她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吸收西畫光、色的表現(xiàn)技巧,別開生面。她晚年的青綠山水大多用彩墨寫成,開創(chuàng)了彩墨結合的中國畫新風。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出入古今之間,做到了“筆墨當隨時代”,載入中國近代繪畫史冊,并將中國女性畫家的繪畫成就抬升到新的高度。
陳佩秋之子謝定偉非常悲痛。上午8點他剛從醫(yī)院趕回家中。他告訴新民晚報記者,今晨母親的意外辭世實屬突然。年初發(fā)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先生閉門不出,也不接待任何賓客了,近期身體狀況良好,隔三差五就會進行創(chuàng)作。
昨天的作息與平日無異,陳佩秋在晚上10點多用餐,吃了雞蛋海參面和少許西瓜,11時30分發(fā)生嘔吐,精神狀態(tài)尚可。致電醫(yī)生后,她喝下少許生理鹽水,和家人繼續(xù)聊天,不料再度發(fā)生反復,休息片刻后測量血壓,血壓偏低。在子女更換血壓機重測后,陳佩秋的呼吸一下子慢了下來。兒子謝定偉趕忙把她背下樓,子女們將她送往最近的中山醫(yī)院搶救。今天凌晨3點,醫(yī)院方面宣布搶救已無效,陳佩秋先生逝世?!胺浅?上?,非??上?,彌留之際母親沒有留下什么遺言?!敝x定偉說道。
33歲躋身大師行列
陳佩秋先生在昆明度過青少年時期,年幼時,陳佩秋就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藝術天賦。高中畢業(yè)那年,抗戰(zhàn)的烽火遍地燃起,出于科技救國的目的,1942年她考入了西南聯(lián)大,學習理工科。不久,無法忘懷繪畫藝術的陳佩秋毅然輟學,出走重慶,考進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箲?zhàn)勝利后,她又隨校到了杭州西子湖畔,苦讀七年,師從黃賓虹、黃君璧、潘天壽等前輩大家。“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學校里整天都是兩派,有共青團、有三青團,他們經(jīng)常要斗的,因為意見不一樣嘛。上課沒有學生,但是我天天堅持在學校里畫畫,我不管這些事的,也不參加哪個團派。”
在國立藝專,當同學們都在臨摹老師的畫稿或者明清以來的寫意畫時,陳佩秋卻特立獨行。被老師視作是匠人畫的五代繪畫作品《江行初雪圖》,在她看來卻是內容豐富值得臨摹。“當時我向鄭午昌先生請教,他說清六家還是吳惲最好,后來都是他借給我照片讓我臨的。一次我在圖書館找到趙干的《江行初雪圖》,我一看畫得很好啊,我就畫那個。那陣還沒有解放,學校里就請黃賓虹從北京過來,他看見我臨趙干,就說這個是匠人畫的,不能臨。后來我問鄭午昌先生,鄭午昌先生說趙干的《江行初雪圖》很好,學這個東西是有用的,人家從前都是從寫生起頭畫的,不是到后來隨便畫?!?br>
在陳佩秋看來,選擇誰作為學習榜樣很重要。難學不易畫,易畫不難學。她干脆回過頭來,從下而上、由近及遠地鉆研歷代大師的藝術,近乎瘋狂地從中吮吸滋養(yǎng),并積極出外寫生。
1949年全國解放,陳佩秋從杭州來到上海,在市文管會工作。這也讓她有幸大量接觸到了古代字畫??础⒆x、臨、摹,她像一塊海綿貪婪地吸收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特別是宋人團扇花鳥,陳佩秋被這些筆墨精湛、形象準確、墨韻高華的折枝花卉所吸引,致力臨摹?!耙驗槲遗R畫臨了七年 ,在學校里同學都罵我說,一輩子沒出息,只曉得臨畫?!钡谒磥恚R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弄懂前人筆法奧妙之所在。有了臨摹的經(jīng)驗,再回到生活中寫生,這就既有傳統(tǒng)的淵源又有生活的依據(jù),同時又不失個性創(chuàng)造。
1956年,陳佩秋以一幅工筆畫《天目山杜鵑》參加上海青年美展,獲得一等獎,后來又參加全國青年展,拿了個二等獎回來。這些榮譽也讓年僅33歲的陳佩秋有幸躋身大師的行列。
開創(chuàng)彩墨結合的新畫風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佩秋與中國藝術界一起迎來了春天,年近六旬的她接觸了西方藝術,特別是印象派的繪畫。莫奈、馬奈等作品中鮮艷明亮的色彩、簡練準確的結構以及強烈的明暗對比引起她濃厚的興趣,她不斷嘗試借助工具材料等,采用中西合璧的創(chuàng)作手法,開創(chuàng)了彩墨結合的新畫風。特別是在色彩上,她不斷嘗試著捕捉光和色的變化,呈現(xiàn)新的色彩繽紛的世界,迎來了藝術創(chuàng)作全盛時期的高峰。
陳佩秋的繪畫藝術既吸收了“八大”那種筆墨簡練、章法奇特、靜穆清華的墨韻,又有著強烈的宋人工筆寫實的風格,粗獷與細致、奔放與含蓄,形成了典雅脫俗、特殊秀美的格調。眾芳苑里,蘭花是陳老最愛畫也最擅長的。
“健碧”是她的自號,中年以后在書畫上落款一般都以“健碧”為之?!敖”獭倍?,也是以蘭花不急于求成的精神自勉,而她的性格也一如她畫的蘭花爽朗直接。她透露,“健碧”是從前古人的詩句中寫到的,“為什么說蘭花強健呢,隨便怎么風吹,它的葉子韌性非常厲害,風吹的時候反而姿態(tài)非常美。春季的時候蘭花開完了,但是它的葉子整年都還是碧綠的,我就用這個字。因為花還是需要綠葉來扶持啊,我是寧肯做葉子不要做花。”
先生對于蘭花的喜愛已經(jīng)到癡迷的地步,每次去苗圃寫生,她一頭扎進去便是數(shù)月。通過多年觀察研究,她對蘭花的形態(tài)氣質早已爛熟于胸。陳佩秋筆下的蘭花,運筆流暢瀟灑、婀娜飛舞,簡逸中又具粗細頓挫變化,可謂清而不凡、秀而淡雅,傳遞出清幽的色香又洋溢著不凋的活力。
喜歡金庸小說的俠氣女子
生活中的陳佩秋興趣廣泛,除了畫畫,她還喜歡作詩著文,觀昆曲、聽京戲,這些畫外的功夫也給了這位藝術家不少養(yǎng)分。
她還對武俠小說情有獨鐘,是個十足的武俠小說迷,曾經(jīng)讀完了金庸的所有作品,并和金庸當面大談武俠小說,如數(shù)家珍。她稱不僅自己喜歡看,丈夫謝稚柳也非常喜歡?!敖鹩剐≌f是好看,他寫的那二十幾部我差不多都看過了?!?br>
也許正是因為癡迷武俠小說,陳佩秋也有著一般女子身上少見的俠氣。近年來,在上海各種類型的慈善捐贈會上,常常閃現(xiàn)著陳佩秋的身影。
2013年7月,在一場慈善義拍的活動上,她無償奉獻的《春山晴靄》經(jīng)過幾輪激烈競拍,最終以165萬元落槌,創(chuàng)下當晚最高價,震驚四座。對此,陳佩秋表示,一些捐贈的藝術品在拍賣的時候往往超出了它本身應該的價值,但并不能說是作者自己的藝術品位到這個價值了,“我認為是大家的力量在里面?!毙拇嫔颇?、助人為樂、不求回報,這始終是陳佩秋堅持的人生信念?!胺彩亲鰧ι鐣泄娴氖挛叶枷矚g插一腳,有多少力量就貢獻多少力量吧?!?/strong>
執(zhí)著于中國古代書畫巨作的重新審鑒
無論是在展覽會上、研討會中,亦或在京昆名家演出的劇場里,陳佩秋總是一頭銀發(fā)、身姿干練、儒雅大氣、快人快語,耄耋之年依舊不改其純真、直率的本性。她孜孜不倦地執(zhí)著于中國古代書畫巨作的重新審鑒,曾經(jīng)直率地說,“我既不想搶別人的飯碗,更不想當不賺錢的傻帽,只是當前鑒定界隨意之風蔓延,學術水平日下,這是對歷史的不負責,對藝術的不負責,對后人的不負責,我要盡己所能還書畫歷史以本來面目?!?nbsp;在她的整個藝術生涯中,始終都貫穿著執(zhí)著二字。
陳佩秋曾回憶,八十年代時,張大千曾托人帶口信來告訴謝稚柳,稱以前他們認為的幾幅董源的畫,并非董源所作。后來謝稚柳未及進一步研究便去世了,但這引起了陳佩秋的興趣。她反復研究后認為,歸在董源名下的三幅圖中,北京故宮的《瀟湘圖》是臨摹遼寧博物館《夏景山口待渡圖》中的一段;另一幅《夏山圖》可能是趙孟頫畫的?!啊断纳綀D》《夏景山口待渡圖》,這兩個圖無名款,應該都是趙孟頫畫的,但董其昌將作者題為董源,就變成董源的了?!?br>
由于《夏山圖》《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這三件作品原來是作為中國繪畫史上董源畫的“標準器”而存在的,如果這三件作品不是董源真跡,那么中國水墨山水畫的五代部分就要重新認識,中國山水畫歷史中有相當部分內容更是要重新編撰。盡管阻力重重,但這些并不能阻止陳佩秋探索真相的決心。
現(xiàn)在培養(yǎng)出來這么許多史論系的學生,四年畢業(yè)只會寫文章不會看畫,這個系辦錯了。應該是會畫畫的人到史論系去教書,學生也應該學繪畫,掌握中國書畫的骨法用筆,這樣才能讀懂繪畫史,這樣合起來教出來的學生才有用,光是捧著書本讀是沒用的。會畫畫的人只要一比對筆法用筆,用放大鏡仔細一看就看出來了。
她不畏歷史上既定的權威結論,頻頻對一些重要的古畫名作提出質疑,始終堅持鑒定的前提是必須看懂畫作的時代特征和骨法用筆,特別是在今天,科技發(fā)達、手段豐富,更是去蕪存菁、還原歷史面貌的最佳時機?!澳阋约盒逕捄茫@個修煉不是一天兩天的,你在畢生里面要從來沒有停頓過,你要是停頓過了那就不行。而且還要專注,你的注意力一門心思要弄這個東西,做學問任何一門功課、任何一門學問都要這樣。既然選擇了這件事,終身都要做的,什么時候都在做?!?br>
高花枝頭晚始開,香在瓊樓最頂層。大器晚成的陳佩秋,以其對藝術的堅持與探索,迎來了人生一座座高峰的到來。陳佩秋曾經(jīng)表示,人生至此,除了心愛的書畫藝術,自己早已無欲無求,名利于她,早如過眼云煙,寵辱不驚?!拔倚闹形ㄒ坏脑竿褪菍⒅袊L畫文脈代代相傳?!?br>
如今,98歲的陳佩秋先生告別人世,和她的先生、國畫大師謝稚柳在天上相逢。人間又少了一個大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