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師范學院心理學副教授于玲玲老師是江蘇省知名的心理學專家,她談到自己成長中的一件事:
小時候,媽媽曾經(jīng)對她說過:“我一看見你就生氣”,她忘記了原因,卻深深地記著媽媽當時的表情和語氣,多年來,那一刻一直定格在腦海里,于老師感到心靈很受傷,覺得媽媽不喜歡自己,一直和母親的關(guān)系不太好。這種糾結(jié)使得她采用多種方法自我疏導,但都效果不大。
去年她和幾位心理學教授去日本做“內(nèi)觀療法”時,在思考“我母親為我做了什么?我為她做了什么?我給她添了哪些麻煩?”的時候,于老師再次想到了她媽媽當年對她說的那句話“我一看見你就生氣”,這次不同的是,她在回想母親的同時,也在眼前出現(xiàn)了自己當年的樣子——恐懼的、害怕的樣子,具體的原因她還是想不起來,大概是做錯了什么事情。于老師在回想中突然明白了媽媽在那一刻的心情,媽媽回到家看到女兒對自己懼怕的表情,感到很惱火:“你為什么要畏畏縮縮的,為什么這樣怕我?我有這么兇嗎?我做了什么讓你感到我這么可怕?為什么我們之間存在的是懼怕的情緒,而不是你對我的愛和信任?……”當媽媽這樣想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很失敗,不是一個好媽媽,內(nèi)心深處就會有一種無助和對孩子的愧疚,不由自主就涌上來一股怒氣——有一部分是生自己的氣,她不想有這樣的愧疚感和無助感,就對女兒說:“你別讓我看見你,我一見你就生氣!”于老師的心結(jié)豁然打開,她一下子理解了母親,她自問:“我也是一個母親,如果我遇到自己的孩子這樣對待我,會不會也很惱火呢?”
講到這段經(jīng)歷的時候,于老師說:“我最大的感受是內(nèi)觀療法給了我一個新的視角。這就是——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對你做了什么,一定是你做了什么讓他這樣對你做。”就像真榮城教授講到自己的一個男學生,男學生為了向真榮成老師學習,最初都是早早來到老師的家向他討教,常常早到半個小時,真榮城和男學生相處三年,就像父子一樣情深。但是有一次,這個學生遲到了5分鐘——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現(xiàn)象,老師猜想學生因為什么特殊原因耽誤了,可是下一次學生又遲到了,老師這次生氣了,批評了學生。學生離開以后,真榮成老師進行了反思,他認為:“一定是我做了什么,才使他遲到了。”經(jīng)過思索,他認為,學生跟著自己學習了三年,自己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教給他的了,所以學生在用行為抗拒他。再下一次,學生再次遲到,真榮城真誠地向?qū)W生道歉,把學生遲到的原因歸為自己,學生很感動,同時也結(jié)束了在真榮城老師處學習的歷程。真榮城也是這樣說的:“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對你做了什么,一定是你做了什么讓他這樣對你做。”
這是于玲玲老師最大的收獲,遇到問題不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是先進行自我剖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人人都是這樣思考問題,都先找找自己的原因,調(diào)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那么,很多矛盾、糾紛、煩惱就不存在了。
人際交往中,常常存在這個問題。例如,某高校一個女生在宿舍里什么都干,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疊被子,自己的事要做,別人的事情也主動幫忙,最初大家還感謝她,沒想到,漸漸的形成習慣以后,大家都覺得她是“該干的”,不光不感謝她,還埋怨她“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周”,這個女生很委屈難過,認為室友都“沒有良心”,自己一腔熱血沒有換來友誼,卻換來了不尊重不平等。這怪誰呢?室友固然有錯,但還是這個女生自己的行為導致了別人對她的態(tài)度和行為。不是嗎?
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一樣的,孩子對父母不禮貌、不尊重、不孝順,不也有父母的責任嗎?“我做了什么,讓孩子這樣對我?”父母親如果常常這樣反思,結(jié)果一定不同。曾經(jīng)有個家長哭著對我說:“劉老師,俺兒子真懶,真讓我傷心,我什么都‘僅’著他,現(xiàn)在那么大的個子了,我讓他幫我拿個東西,他竟然說‘自己拿’!劉老師,我太傷心了!”我問她原因,她說不知道,我再問:“你是不是有了好吃的總是先給他吃?”她點頭,“是不是家務(wù)活全部自己干?”她點頭,“是不是好東西不舍得用都給他用?”她再點頭。我說:“原因不就在這里嗎?下次有好吃的,你先吃,一點不要給他,要么一人一半;有好用的,你自己用,他在旁邊看著,等著。”她驚訝地看我,為難地說:“劉老師,這……?我舍不得,我真舍不得。”我也不客氣:“那你就受罪吧,就繼續(xù)傷心吧!”這個家長雖然當時抹不過彎兒,但是她回家一想就能明白,后來有了一些改變——從讓兒子干家務(wù)開始,她再次見我,說:“劉老師,你說得還真對,他現(xiàn)在就勤快點了,我以前,都是瞎疼孩子!”^_^
婚姻生活,也是如此啊,心理咨詢中有一句名言:“夫妻倆,誰痛苦誰改變”。也就是說當你感到很難受的時候,先不要想著怎么改變對方,而是從改變自己開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妻子做著家務(wù)嘮嘮叨叨抱怨丈夫懶惰,自己出力不討好的時候,一定別一味埋怨老公,再來個一哭二吵三罵,看似占了上風,其實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有點“眼色”的老公呢就趕緊“表現(xiàn)表現(xiàn)”等妻子氣消了仍然重蹈覆轍,脾氣不大好的老公呢,認為老婆“天天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叨叨,煩死了!”夫妻關(guān)系必然搞得更緊張。聰明的妻子如果這樣想:“我做了什么讓他這樣對待我?我累得要死,都成黃臉婆了,家里總是這么干凈,可是卻得不到他一句表揚,反而顯得很煩我的樣子?”先剖析剖析自己的行為,也許會找到答案。無外乎這幾個原因:第一,妻子一向勤快,把老公慣壞了;第二,是自己過于愛干凈,甚至到潔癖的程度,嫌老公干不好;第三,干家務(wù)的時候老覺得虧得慌,喜歡嘮嘮叨叨。找到原因“對癥下藥”就行了,若是第一種情況,那就停止對老公的“溺愛”,訓練他參與到家務(wù)勞動中來,當然,這要講究“表揚”和“期待”的藝術(shù)啦!第二種情況呢,最好調(diào)整自己,降低干凈的要求,如果不能改變,就別埋怨別人,更不能殘忍地強求老公和自己同樣標準,要知道“家是放松的地方”,不是衛(wèi)生監(jiān)察局;第三種情況更好辦啦,把干家務(wù)當成鍛煉身體,帶著良好的心態(tài)高高興興去做,如果不能保證有這種心態(tài),干脆就不要干好了,千萬別干那種“累死不討好”的憨事兒。
學校教育中,教育者也最好有這樣的思維方式,假如能經(jīng)常這樣思考,很多問題反而很好解決,比如,學生不喜歡自己,學生成績退步,學生紀律不好,學生家長不接納……所有這些讓自己感到困擾的事情,都不要這樣解決:“不想看到的現(xiàn)象——生氣——抱怨——不想看到的現(xiàn)象加倍出現(xiàn)——更生氣——更抱怨——不想看到的現(xiàn)象更加倍出現(xiàn)……”這叫惡性循環(huán),很難解決問題。試試這樣去做:“不想看到的現(xiàn)象——反思:我做了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找到原因——選擇適當方式——解決問題現(xiàn)象消失——心情愉悅”。
親愛的朋友,當你感到煩惱、糾結(jié)、困擾的時候,可以試試這樣的視角、這樣的思維方式,問題也許就會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思維方式真的很重要,不同的思維方式一定是不同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