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首創(chuàng)無情對①
①參見《涌幢小品》、《雪濤小史》。
在形式多樣、斑斕璀璨的各式對聯(lián)中,有一種獨具一格,卻又別有情趣的對聯(lián),名叫“無情對”,亦稱“無情搭”。據(jù)說這鮮為人知的無情對是明代文學家李東陽首創(chuàng)的,因此,民間便留下了李東陽首創(chuàng)無情對的傳說。它雖字面對仗,內(nèi)容卻互不相聯(lián),但上下聯(lián)綜合起來看,“無情中似有情,相對中又相聯(lián)”。
李東陽(1447—1516年),又名李西涯,字賓之,湖南茶陵人,明朝天順八年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著名詩人,有《懷麓堂集》傳世。他立朝幾十年,門生眾多,詩文為天下宗,是“茶陵詩派”的領袖。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大的成就,與他少年時代刻苦學習與成年后不斷努力是分不開的。
相傳李東陽少年時勤奮好學,晝夜不倦,才思俊逸,尤擅工對。有一次,一個愛開玩笑的客人將他的名字“李東陽”3 字嵌入句中,出半聯(lián)要他答對??腿怂霭肼?lián)是:
李東陽氣暖。
這半聯(lián),用的是“轉品格”。意思是李樹的東頭陽氣回升,顯得格外溫暖。李東陽覺得客人所出的這半聯(lián)挺有意思,把自己的姓名嵌入聯(lián)中,連位置都未曾變動,但含義顯然是變了。于是,他認真地動起心思來。終于,一比他自認為理想的下聯(lián)想出來了。這下聯(lián)是:
柳下惠風和。②
②據(jù)民間傳說。
柳下惠是春秋時魯國大夫,以善于講究貴族禮節(jié)著稱。李東陽以柳下惠與自己的姓名相對,加了“風和”二字,意即為柳樹下面惠風和暢,柳林輕柔地拂動著,景色綺麗。這副對聯(lián)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陽”與“惠”一字兩用,既是人名,又是物名,均有“轉品”之妙??腿艘娎顤|陽少年才高,對聯(lián)頗有功力,贊不絕口。
李東陽小時候既聰明又活潑。有一天,他與小朋友們一起放風箏,一不小心,扯風箏的線斷了,風箏被吹到一家員外的花園里去了。小伙伴們膽小,都不敢去要,唯獨李東陽膽子大,硬是翻過墻頭去拾風箏。
這家員外正好看見從墻上跳下一個小孩,先是嚇了一跳,后來見李東陽文質彬彬的樣子,不像是壞孩子,便拿著風箏想逗逗他。員外說:“我出半聯(lián)對句,你要是能對上,就還你這風箏。”李東陽點頭表示同意。墻外的小伙伴們怕李東陽出事,都趴上墻頭往里看,一看沒事,就都翻墻跳進花園里來了。員外就以此為題對李東陽說:
童子六七人,毋如爾狡。
李東陽看了看員外的氣派不小,心想他一定有二千石的俸祿,便脫口對道:
太守二千石,唯有公□。③
③關于此聯(lián)來歷,說法頗多。有傳說某知府見一童甚慧辯,戲為出句令其屬對的。有傳為于謙幼時對錢塘太守虞謙(一作李謙)出句。有傳為近代人蔡鍔幼時對某官出句?!豆沤褡T概》指“某官”為楊季任,“某童”為呂升?!秾β?lián)話》則說這個童子是“陳某”,并有“慧辯”之評。
他故意不把最后一個字說出,而是“唯有公…唯有公…”地拖著長音,調皮地與員外周旋。員外以為他沒詞了,得意地笑道:“唯有公什么,對不上了吧?”李東陽也笑著說:“這最后一個字,我早就有了,可就是不說。”員外不懂他是什么用意,便問:“這是為什么呀?”李東陽說:“你如果還我風箏,我就說‘唯有公廉’,如不還我,就是‘唯有公貪’”。這員外一聽就笑了,他可不會為了一只風箏,落個貪名,趕忙把風箏還給了他們。
可別小看了這副奇巧無比的對聯(lián),它字字有來歷,句句有出處。上聯(lián)中“童子六七人”,見于《論語·先進》,“毋如爾狡”由《詩·鄭風·狡童》化出。下聯(lián)中“太守”是漢代縣以上行政單位郡的長官,屬“二千石”的等級,即月俸二百二十斛。
李東陽中童子試時年僅6 歲,當時的明朝皇帝代宗朱祁鈺聞知,欲面見這位“神童”,親自考試,于是傳旨令“小神童”李東陽進京。李東陽在父親的帶領下進京面君,代宗朱祁鈺見他朝見時過不了宮廷門檻,便說:
書生腳短。
李東陽聞言立即對道:
天子門高。④
④關于此聯(lián)及與此相類似的對聯(lián),民間傳說很多。有說系明代楊慎(字升庵)幼時對皇帝出句;有說是明代“神童才子”解縉對某宗師;有說是明代于謙對錢塘太守;有說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對其姑父出句;也有說是清代廣東南海“神童”倫文敘入考場時對守門人出句;還有說是民國時蔡鍔對一太守。據(jù)傳,林則徐所對,與此聯(lián)略有不同。當時林則徐到他姑父家去,過門檻時頗費力氣。姑父戲出上聯(lián):神童足短。林則徐應聲對道:姑父門高。
應對得體,不言己短,轉說門高,又有天子嚴于取士、不容濫竽充數(shù)之頌。代宗聞對,高興得不得了,讓李東陽近前來,后又把這位“小神童”抱起來,放在自己膝上。
當時奉詔面君的“神童”還有后來與李東陽文名相齊的明代另一位文學家程敏政。在代宗御賜的宴席上,代宗見菜中有蟹,即持蟹示李東陽、程敏政兩個“小神童”說:
螃蟹渾身甲胄。
“甲胄”指古代將士打仗時所穿的護身衣服及所戴頭盔。李東陽聞句,抬頭望望代宗皇帝,兩只大眼一眨,應聲對道:
蜘蛛滿腹經(jīng)綸。
程敏政也對下聯(lián)道:
鳳凰遍體文章。⑤
⑤民間亦有傳說稱,清代廣東南海“神童才子”倫文敘不夠年齡,闖進考場,主考官大為驚異,出句試其才:大彩蝶遍身錦繡。倫文敘見考場墻壁間有蜘蛛盤絲結網(wǎng),接口對道:小蜘蛛滿腹經(jīng)綸。關于李東陽與明代宗所對此聯(lián),民間傳說有異處。傳代宗出句為:螃蟹一身鱗甲;李東陽對作:蜘蛛滿腹經(jīng)綸。
代宗又出半聯(lián)試之:
鵬翅高飛,壓風云于萬里。
程敏政對道:
鰲頭獨占,依日月以九霄。
李東陽則對作:
龍顏端拱,位天地之兩間。
代宗聞聽大悅,稱贊道:“真神童也!他日一個宰相,一個翰林。”
后來,李東陽和程敏政果然都成大材。中進士后,李東陽拜吏部尚書,程敏政拜禮部侍郎,又都成為明代著名文學家。
二人所對第一聯(lián),各自狀物,突出特點,并寓贊賞于比喻之中。“經(jīng)綸”,即指“整理絲縷”,后引申為處理國家大事,也指政治才能。李東陽將蜘蛛吐絲比喻為“經(jīng)綸”,聯(lián)想豐富,寓意深遠。“滿腹經(jīng)綸”意即滿肚子經(jīng)綸世務、治理國家的文韜武略和知識才能。“遍體文章”兼指才華恰似錦心繡腹。喻體喻義顯示了志向、抱負,因而受到明代宗的稱贊。
李東陽為官后,任華蓋殿大學士時,人們按當時的習慣,稱他為“李閣老”。有一天,他正忙于政務,10 多位新進士到他家作客。一個進士一進門就口稱“閣下李先生”。李東陽與新科進士一一相見后,幽默地對身邊的人說:“有一無情對(即字面對仗,內(nèi)容互不相關的對聯(lián),亦稱“無情搭”) ,請諸君屬之。”說著,吟出上聯(lián):
庭前花始放。
當時在場的新科進士們開始以為此聯(lián)易對,一仔細琢磨,方才發(fā)現(xiàn)這半聯(lián)很不簡單,等了半天,無人能對。李東陽指著那位進門時口稱“閣下李先生”的進士說:對句在你一進門時不就對過了嗎——
閣下李先生。⑥
⑥據(jù)民間傳說。
在場的人們細一品味,無不擊掌稱妙。因為此聯(lián)以“閣”對“庭”,以“下”對“前”,以“李”對“花”,以“先”對“始”,以“生”對“放”,字字悉稱,無不工穩(wěn),看似“無情”,實則“有緣”。這就是字面對仗,實際互不相關的“無情對”所產(chǎn)生的雙關效果。
傳說有一次李東陽與程敏政過安徽安慶采石磯時,在一舟中屬對。當時正值江南四五月間,水潤土溽,蒸郁成雨,江南人稱之為“梅雨”或“黃梅雨”。李東陽有感于此,引用《論衡》“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說江南黃梅時節(jié)的氣候,出句為上聯(lián):
五風十雨黃梅節(jié)。
請程敏政足對。程敏政則摘引“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句指代李白的詩為下聯(lián)足對道:
二水三山李白詩。⑦
⑦有人考證李東陽與程敏政所對此聯(lián),時在1466 年左右。
上下聯(lián)聯(lián)意并無關聯(lián),僅字面對偶,數(shù)字鑲嵌尤妙,人稱早期“無情對”之佳作。
明朝弘治年間,有外國使者入朝,出半聯(lián)請李東陽對。出句為:
朝無相,邊無將,玉帛相將。
意在嘲諷當時明朝朝內(nèi)無好宰相,邊關無好戰(zhàn)將,只能多出些玉帛金錢之類,“相將”著維持統(tǒng)治。李東陽聞聽,不屑一顧地對道:
天難度,地難量,乾坤度量。⑧
⑧據(jù)民間傳說。到清代時,有才子將此聯(lián)巧加添改,用以嘲李鴻章。聯(lián)作:朝無相,邊無將,不得已衣帛相將,將來怎樣? 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乾坤度量,諒也無妨! 賣國賊嘴臉,暴露無遺。
意思是說我大明王朝難度難量,人才輩出,無以計數(shù),豈容你們?nèi)我鈿еr?不過我們有乾坤一樣的度量,并不計較你們的惡意攻擊,工巧得體,使外國使者佩服得五體投地。
李東陽還從名酒“白蘭地”受到啟示,巧改唐代儲光羲《晚霽》詩句“五月黃梅時”為一聯(lián)“無情對”:
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
字字悉稱,贊譽者甚多。
對聯(lián)中的“無情對”,是很特殊的對聯(lián)品種之一,其創(chuàng)制者當首推李東陽。至于對聯(lián)中的“詩鐘”,也是“無情對”,其歷史似乎更早,但“無情對”這一“對聯(lián)品種”之概念似乎可以斷定為肇始于李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