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辛棄疾是一位詞人,也是一位愛國將領。
辛棄疾生于金國,青年時期參與了耿京起義,擒殺叛徒張安國,回獻南宋,并獻上了《美芹十論》、《九議》等數(shù)條戰(zhàn)守之策。
此后,辛棄疾在全國各地鎮(zhèn)守,平定叛亂,又力排眾議,創(chuàng)建飛虎軍。
辛棄疾一生的志向就是北抗大金,收復失地。
但是南宋的“肉食者”不謀,偏安一隅,甚至是屈辱求和。 他以恢復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途多舛、壯志難酬。
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盡數(shù)寄寓于詞作之中。
辛棄疾的詩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大氣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
辛棄疾的詞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化用典故。
例如“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此外,辛詞題材廣闊,但主要都是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或是傾訴壯志難求的悲憤,或是譴責當時的執(zhí)政者屈辱求和,當然也有不少吟詠祖國大好河山的作品。
因此,辛棄疾在后人的印象中就是一個失志英雄,鐵血文人。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辛棄疾居然也會寫閨情詞。
鷓鴣天
代人賦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稼軒詞六百余闕,用調(diào)一百以上。其中利用頻率最高的就是《鷓鴣天》,總共六十三闕。
這首詞名為《代人賦》,即指這是替他人寫的。
詞中主人公是一位內(nèi)心充滿了“離恨”與“相思”的女子。
這首詞著力表現(xiàn)了一個癡情女子的形象,極寫女主人公的離別之恨,相思之深,已經(jīng)到了肝腸寸斷,粉淚難收的地步。甚至感情捅破了理智,明明知道看不見,卻還是情不自禁的倚著欄桿觀望。
在封建社會中,思婦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群體。她們往往愛而不得,念而不見,傷春悲秋。
這一點與辛棄疾渴望戎馬報國,建功立業(yè)而不得是非常相似的。因此辛棄疾完全能理解這名女子的苦悶,寫來情意不虛,真真切切。
有人認為對于這首詞,如果深入一步推想,也極有可能是以“代人賦”為障眼法,接著閨情之什以自寫情懷,諸如李義山的《代贈》、蘇東坡的《少年游?潤州代作人寄遠》此類。
但是無論真相如何,這首詞細膩柔媚的風格讓我們看到了辛棄疾的另一面。
他不止會帶兵打仗,馳騁沙場,愛他的山河,寫他的大我,也會關注思婦這一柔情苦悶的小我情懷。
他也不止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氣魄,也有“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的婉轉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