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編者按:2022年度的日本大河劇《鐮倉殿的13人》正在播出中,這部劇說的是日本鐮倉初期的政治結構與源平合戰(zhàn)的故事,鐮倉幕府開啟了日本近千年的武家政治時代。那么,日本武士是如何終結更早的貴族、皇家政治的呢?本文就簡單介紹下日本早期武家政治是如何崛起的。
▲《鐮倉殿的十三人》劇照
隋唐時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隋史、遣唐使去往中國,也正是這批人回到日本之后,不僅帶回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開啟了效仿隋唐的班田制。
但是不同于隋唐的班田制,日本的班田制是將農民“捆綁”在了被分配好的土地上,然后再對其壓榨大量的稅。所以大量班農只能尋求擁有私營土地“莊園主”的保護,成了莊農。而保護“莊園主”和莊農的人就是“武士”。只不過武士階層在最早的時候,并不為莊園主所重視,因為他們只是依附于莊園主的“下人”。但是當貴族和莊園主需要鎮(zhèn)壓地方勢力的時候,武士的作用就逐漸顯現(xiàn)了出來。而當武士立下了戰(zhàn)功之后就被莊園主賜予了土地,這樣一來武士既成為了新的地主,又成為了新舊莊園主都要拉攏的勢力。到了平安時代的后期,貴族與莊園主、武士、農奴就成為了三大新的階級,而日本也就在這個時代開始了才真正從奴隸社會轉變到了封建社會。
當時的日本全國也并不是所有土地都被“國有化”。比如說貴族們還是可以通過官位朝廷那獲得“賜田”,武人則可以憑借軍功獲得“功田”。而天皇的親族們也可以直接開墾新的土地:“敕旨田”。此外再加上神社的“社田”、寺院的“寺田”等。當然最大的田產還是掌控在皇族和藤原氏的手上。而擁有這些田地的人則成為了最早的莊園主。與此同時的還有大量舊有小莊園主為了逃避國司(收稅官)的重稅,也紛紛將給自己的原有土地“并”入大莊園,自己則充當莊園主的“莊司”。而武士階層之所以能崛起還有個重要的原因:藤原氏與天皇的權力斗爭。下面我們就把時間段推回飛鳥時代,看看從那個時代開始直到平安末期政治結構的演變,是如何促使武家政權誕生的。公元645年,處于飛鳥時代的日本實行了“大化改新”。而“大化改新”之所以能成功,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中臣鐮足。中臣鐮足晚年被天智天皇賜姓“藤原”,所以他的子孫后代都以藤原為姓氏。而且此人還開啟了與天皇家族的聯(lián)姻:將自己的女兒分別嫁給了天武天皇和弘文天皇。鐮足死后,他的次子藤原不比等“接位”。公元698年,天武天皇之子草壁皇子死前,將佩刀賜給了藤原不比等,并將自己的兒子輕皇子托付給他。輕皇子即位后成為文武天皇。此后,藤原不比等就開始利用“托孤”重臣的政治資本,逐漸掌握了朝政。
公元701年,藤原不比等制定了“大寶律令”。(“律”指的是刑法,“令”是刑法以外的法律)。718年,又在此法典的基礎上制定了“養(yǎng)老律令”。而要鞏固地位,繼續(xù)與天皇家族的聯(lián)姻也必不可少。不比等先將自己的女兒藤原宮子,嫁給了文武天皇做皇后。因此他也成為了“國丈”。之后宮子與文武天皇生下首皇子,這位首皇子繼位之后成為了圣武天皇。不比等居然又將自己的另一個女兒藤原安宿媛,嫁給了圣武天皇當皇后,也就是后來的“光明皇后”。(當然日本皇室的“混亂”遠不止此)但是藤原家族也并不是一直都能大權在握。比如說藤原不比等的重孫藤原種繼,為了打擊飛鳥時代遺留的舊貴族大伴氏、寺院、以及別的政治門閥等勢力,便開啟了“遷都大業(yè)”,要將都城從奈良遷到長岡(今京都郊區(qū))。但是遷都之事遭到了大伴氏的嫉恨,于是便將種繼暗殺。只不過即使種繼被暗殺,也沒有阻止當時的桓武天皇,繼續(xù)任用藤原家族的人出任朝中職務,比如說當時的左大臣藤原緒嗣。到了公元848年藤原良房升任右大臣。并將其女藤原明子嫁給了文德天皇。公元858年,文德天皇明子與文德天皇年僅九歲的惟仁親王即位,是為清和天皇。身為天皇外祖父的良房開始總攬朝政,開啟了“攝政”時代。此時開始藤原氏幾乎權傾日本朝野。▲藤原基經(jīng)
但是光“攝政”顯然不能滿足藤原家族。而藤原家族的鼎盛時期,是由藤原良房的侄子兼養(yǎng)子藤原基經(jīng)開創(chuàng)的。因為此人先是當上了陽成天皇的“攝政”。后來陽成天皇以殺人取樂,所以便學起了霍光,直接把陽成天皇廢了,改立表兄光孝天皇繼位。但光孝天皇身體羸弱,只做了三年的天皇便傳位給了宇多天皇。而宇多天皇因為畏懼藤原家族的權勢,干脆下詔:“凡事須首先關白于太政大臣”。從此時開始“關白”的名稱便見于日本史料之中。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幼年天皇是藤原孫侄,藤原族人在其年幼時“代”天皇攝政,天皇成年后,則以“關白”身份繼續(xù)“為”天皇執(zhí)政,藤原族女兒則繼續(xù)與天皇聯(lián)姻的局面。而這樣的“攝關政治”局面,一直持續(xù)了200年左右的時間才被打破。▲藤原家族的家紋
而打破“攝、關政治”的,則是法皇的“院政”。
公元1068年,后三條天皇繼位。這位后三條天皇與藤原家族沒有直接血緣關系。后三條天皇之母禎子內親王(內親王相當于中原王朝的公主)是三條天皇與藤原道長的次女妍子的獨生女,成年之后嫁給了后朱雀天皇。本來這波聯(lián)姻在當時已經(jīng)是完成了“政治任務”。但是當時藤原道長的長子藤原賴通,又想撈政治資本卻又沒有女兒,只得將養(yǎng)女藤原嫄子送入后朱雀天皇的后宮,與禎子內親王并列為后。之后二子藤原教通也“有樣學樣”,又將長女藤原生子送入宮。但是這樣的“神操作”算是激怒了禎子內親王。只不過極具戲劇性的是,藤原嫄子與藤原生子居然都未能生下皇子,而禎子內親王所生的尊仁親王最終成了皇室的“獨苗”,繼位之后就成了后三條天皇。這樣一來,藤原家族與天皇的血緣就成了隔代。所以,后三條天皇開始啟用了很多非藤原家族的官員,并沒收了部分藤原家族的土地。但是藤原家族畢竟勢力龐大,后三條天皇也是身體羸弱,在位時間也只有短短的4年多,便禪位給了白河天皇。他退位之后就設立了“院”,此后的部分政務便開始在“院”中處理。由此,法皇的院政時代便開始了。所謂院政制度是因為上皇想要間接操控朝政而誕生的。而最早的上皇制度則類似于我國的禪讓制。在我國叫“太上皇”,而在日本準確的叫法則是“太上天皇”。最早在生前退位的天皇是飛鳥時代中期的皇極女天皇。那年正好是大化元年,她讓位給了族弟孝德天皇。而最早擁有“太上天皇”這個尊號則是飛鳥時代后期的文武天皇,因此在天皇家族里,“太上天皇”制度其實也算是個“傳統(tǒng)”。而這樣的“傳統(tǒng)”到了白河天皇繼位之后,則成了用于對抗藤原家族的政治手段。但是想要使用這樣的手段還需要另兩股勢力:寺院與武士。因為在平安中后期,寺院在日本已經(jīng)成為了較大的莊園主,所以白河天皇在禪位給堀河天皇之后,就削發(fā)做了“法皇”,以此來拉攏了佛教勢力。而他的皇后名義上是藤原師實的養(yǎng)女,但實際上卻是武士集團源氏的族女。而當白河天皇禪位給堀河天皇,自己成為白河法皇之后,由于有著寺院與武士的兩股勢力的支持,就不斷“壓縮”藤原氏的“空間”,甚至開始離間藤原氏的內部關系。最后權力大到居然可以“任命”下一代天皇。因為堀河天皇繼位時年僅8歲,根本無法處理政務。年歲稍長之后,白河法皇為了對其有效控制便把自己的妹妹篤子送到宮內,讓13歲的堀河天皇娶了32歲的親姑。然而篤子沒有為堀河天皇誕下子嗣。最后為堀河天皇誕下子嗣的,還是藤原家族的藤原苡子。但是藤原苡子是藤原公實的女兒,為此,白河法皇把沒有與天皇聯(lián)姻的,另一個藤原家族的藤原師實任命為了“關白”。其后的1107年,在位21年的堀河天皇病死(年僅29歲)。然后他和藤原苡子的兒子宗仁親王繼位,為鳥羽天皇。然而鳥羽天皇即位前,藤原師實已經(jīng)病死,繼位后不到1年師實的兒子藤原師通也病死,為此,藤原家族為了關白之位,又產生了嚴重的內部對立,這又給白河法皇離間藤原家提供了機會。▲白河天皇
當時,鳥羽天皇的舅父藤原公實希望以外戚身分擔任攝政,但最終白河法皇繼續(xù)任命藤原師通的兒子藤原忠實為關白,并讓藤原忠實將長女藤原泰子嫁給了鳥羽天皇做皇后。至此,院政時代從天皇到朝廷官員的任命權,就完全掌握到了法皇的手上了。
雖然藤原氏并不甘心就此大權旁落,但實力上已經(jīng)無力對抗法皇。這也體現(xiàn)在了對于武士集團的控制上。而掌握實權的白河法皇甚至還給自己取了個名字:“治天之君”。而當“治天之君”白河法皇繼續(xù)任命下下代天皇的時候,天皇家族的內斗便開始了。當時21歲的鳥羽天皇被命令禪位給自己年僅5歲的兒子顯仁親王,也就是后來的崇德天皇,為此,鳥羽天皇開始懷疑白河法皇睡了自己的皇后藤原璋子。(也就說是這幾個天皇的關系有可能是叔父子)1129年白河法皇病死,繼續(xù)“院政”的鳥羽天皇也是有樣學樣,先迫使“兄弟”崇德天皇將皇位禪讓給自己與藤原得子所生的體仁親王。也就是說,崇德天皇是被命令讓位給“皇太弟”而不是“皇太子”。但是當體仁親王在1141年即位,成為近衛(wèi)天皇的時候只有2歲,后來因為在“兄”、“父”的多重壓力下,居然在1155年就病死了。近衛(wèi)天皇死后,崇德上皇認為應由自己的兒子重仁親王即位。但在鳥羽法皇的授意下,最終以崇德上皇同母弟雅仁親王為天皇,也就是后白河天皇。但1156年鳥羽法皇病死,崇德上皇感覺機會來了,為此他拉攏了源為義、平忠正,與后白河天皇拉攏的源義朝、平清盛之間,由于天皇繼任問題爆發(fā)了“保元之亂”。由此可見,由于“院政”的出現(xiàn),對日本國內的政治結構產生了兩個影響:
一是打擊了以藤原家族主導的攝關政治,但同時也將天皇的權力收進了“院”。而在雙方矛盾的總爆發(fā)后,天皇、上皇、藤原氏及源氏與平氏武士集團都介入其中,而且不僅天皇與上皇間有矛盾,藤原家族內部以及源氏、平氏武士集團內部都存在尖銳的矛盾與對立。而不同政治派別的劃分,并不僅僅是根據(jù)所屬集團或所處階級,而是根據(jù)其各自政治利益的歸屬。二是這些派系間的互相滲透和派系中的內斗,也為原本遠離國家政治結構的武士階層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機遇。所以平、源二族的武士集團也借此開創(chuàng)了武家政治的先河。▲保元之亂
在這里有必要簡單介紹下平源二族的起源。在平安時代后期,日本各地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叛亂。比如895—901年發(fā)生的“寬平、延喜東國之亂”。931年至936年,在瀨戶海發(fā)生了“承平海賊之亂”等。
而當時的日本朝廷根本無力鎮(zhèn)壓,所以為了應對這樣的地方亂局。朝廷派了平正盛、藤原秀鄉(xiāng)、源仕相等人去叛亂地幫助朝廷平叛。不過鎮(zhèn)壓完叛亂后,他們便自己做起了“莊園主”,而這樣做的好處便是打著朝廷的名義鎮(zhèn)守一方,實際上卻是建立起自己的勢力。
所以當“保元之亂”發(fā)生時,平、源二族的武士集團因所掌握的軍事力量而被天皇家所重視。但是當戰(zhàn)亂結束后,獲勝的后白河法皇方起了“內訌”。其原因是在保元之亂中,源義朝與平清盛雖然同為后白河天皇陣營的“戰(zhàn)友”,但在崇德上皇陣營中的平忠正、源為義兩人,一個只是平清盛的族叔、一個卻是源義朝的生父。所以在保元之亂中,真正的“有功之臣”只有平清盛。為此,源義朝為了對抗勢力漸長的平清盛而發(fā)動了“平治之亂”。但結果卻是遭到了慘敗,而獲勝的平清盛卻也放跑了一個人:源賴朝。而這也為平家政權的覆滅埋下了禍根。只不過在源賴朝從鐮倉起兵前,平家在全國各地與源氏的爭斗基本就沒有停過。再加上平氏后人的軍事才能其實已經(jīng)爛到根里去了。那有多爛呢?舉個例子:1180年富士川之戰(zhàn),統(tǒng)帥數(shù)萬平家大軍的平維盛在去鐮倉的陸上,遇見幾只鳥飛走,以為源氏軍突襲,結果居然丟下軍隊,自己跑了。(沒看錯,幾萬人被幾只鳥嚇跑)▲大河劇《義經(jīng)》中的中井貴一飾演的源賴朝劇照一年之后,平清盛也病死,源賴朝得以在鐮倉休養(yǎng)生息。而平家直到1184年,才在與源氏族人中的源義仲經(jīng)過長久激戰(zhàn)后,終于在第一次屋島之戰(zhàn)中擊破了源義仲大軍。等到源義仲敗退回京都后,身邊只有可憐的幾百人,源賴朝看見有現(xiàn)成的“皮夾子”便對堂兄弟出手了,而且一下子就派去了6萬大軍。所以,源范賴與源義經(jīng)沒費什么功夫就拿下了京都,源義仲則選擇了在近江的粟津切腹。但是如此一來,源賴朝就得獨自面對平氏大軍了。而且平氏大軍就在離京都只有半日路程的都城福源。只不過在源義經(jīng)的面前,即使是平氏的都城,也很快就被拿下了。打開今天的日本神戶地圖會發(fā)現(xiàn),此處西、北、東三面被六甲山環(huán)繞,南面則是瀨戶海。此時的源氏軍隊里沒有水軍,面對堅城,那么首先只能從東西兩面對其合圍。為此,1184年2月5日,源范賴率5萬大軍從東面山陽道進攻,源義經(jīng)則率1萬從西面丹波路進攻,匯合的時間則是7日。要從西面進攻就要多跑不少路,而在進兵路線的六甲山北部有一處叫三草山的丘陵,鎮(zhèn)守此處的是被鳥嚇跑的平維盛的二弟,平資盛的3千人。然而事實證明,這兩人都是草包。5日夜,平氏軍營居然“瞎燈熄火”,無人放哨。源義經(jīng)當機立斷發(fā)動火攻,平資盛見軍營著火,便“不出意外”的丟下部隊獨自跑了,而且不是跑進都城,而是直接跑到了海上。三草山之戰(zhàn)雖然小勝,但畢竟時間耽誤了,而且給了源義經(jīng)一個重要的信息:平氏其實是有防備的。于是源義經(jīng)加快了行軍速度,在6日晨讓副將土肥實平率7千人按原定路線行軍。而原定的路線則是在六甲山西面,向海延伸的山體最南部的平原,那里可以直通福源城的西面。但是必須通過一個山谷,那個山谷則叫一之谷。7日晨,東面源范賴的5萬大軍已經(jīng)趕到,戰(zhàn)斗首先在東面打響。但出人意料的是城中守將平重衡,居然率軍出城與源氏大軍展開了野戰(zhàn),并且一度擊退了源范賴的前鋒部隊。而西面的土肥實平也遭遇了一乘谷守將平忠度,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中午時分,雙方都沒分出勝負。此時源義經(jīng)率的3000人,居然從西面的六甲山陡峭的山體上沖了下去,“神兵天降”般出現(xiàn)在了平忠度的后面。平忠度瞬間被擊潰,然后直接被斬于陣中。源氏軍隊占領了一之谷后,立刻開始了攻城,西面的守軍還來不及抵抗,城門就被攻破,源義經(jīng)一入城就下令放火??吹酱司埃侵惺剀娒靼讛【忠讯?,便打開了南面城門,向著海邊潰退,最后都跑去了屋島。到了1184年8月,經(jīng)過6個月的休整后,源賴朝命令源義經(jīng)留守京都,源范賴為總大將,繞過瀨戶海,走關西北面,然后跨海攻九州。結果此次源氏大軍遭到了慘敗,因為平氏在關西地區(qū)根深蒂固,源氏大軍想要從鐮倉“根據(jù)地”提供后勤補給根本不可能。
而且最要命的是,當源范賴好不容易打到了本州島的最西面卻發(fā)現(xiàn)路的盡頭只有海。但自己的軍隊里卻沒有船。最后大敗而歸。源賴朝無奈只得改命源義經(jīng)為總大將。文治二年元月15日,源義經(jīng)接到重新被任命為總大將的命令,立刻修改了戰(zhàn)略部署:先攻占領瀨戶海的平氏據(jù)點。切斷瀨戶海與關西平氏軍隊的海上的通道,再攻打九州。
▲本年度的源義經(jīng),比起當年的瀧澤秀明貌似差了點由此地圖上第一個出現(xiàn)的目標就是瀨戶海內的屋島(今四國香川縣高松市,北面是瀨戶海)。而且從平清盛可以開展航海貿易來看,平氏水軍肯定強于源氏,更何況就在1183年平氏水軍還在(日后宮本武藏出身地,今岡山縣)第一次屋島水戰(zhàn)中曾大敗源義仲。
那么面對此等戰(zhàn)局,有著鐮倉戰(zhàn)神之稱的源義經(jīng)會做何選擇呢?由于網(wǎng)絡上實在找不到地形圖,所以截了段視頻,從視頻中不難看出,如果渡海發(fā)動攻擊那根本就是送人頭。那既然海路不行,就只能走陸路,但是想要從陸路,還是要先渡海。16日,源義經(jīng)抵達攝津和泉(今大阪灣),當日海面無風,但出人意外的是源義經(jīng)沒有下令渡海,而是一直等到17日下午,海面上刮起了風暴,此時的源義經(jīng)才率了150人出發(fā)。對,沒看錯。就150人。18日凌晨,150人在阿波勝浦(今四國德島縣,東面是瀨戶海,北面是香川縣)登陸。然后立刻向北行軍。19日晨就出現(xiàn)在了屋島的后方。但是以150人的兵力發(fā)動攻擊,那還是送人頭,為此,源義經(jīng)再次選擇了火攻。后方失火之后,主帥平宗盛只得暫時退往海上,軍隊重新集結之后,雙方開始了對峙。此時平宗盛才看清楚,源氏軍居然只有區(qū)區(qū)150人,便命令軍隊準備反攻。但在反攻前,為了挽回剛因撤退而低落的士氣,便讓平氏族女平時子頭頂折扇,乘坐一艘小船出海,向源氏軍挑釁。面對即將到來的反攻,必須提高士氣,為此源氏軍中的年輕武士那須與一站了出來,一箭射去,扇子“應聲而落”。見此,源氏軍頓時士氣高漲。但是反觀平氏軍見此后,士氣更加低落。但是正巧此時來了“援軍”。只不過率領“援軍”的當?shù)亍巴梁馈毙芤罢吭?,早就被源義經(jīng)策反。見到平宗盛后,立刻一箭射去,平宗盛中箭落水,失去指揮的平氏軍隊只得撤往了九州。戰(zhàn)后,平氏大量戰(zhàn)船被源氏繳獲。而且還得到熊野湛增水師部隊。但最關鍵的還是源義經(jīng)的聲望:源范賴耗時近年余,死傷數(shù)萬還遭慘敗的直接原因就是拿不下屋島,而源義經(jīng)居然只用150人就拿下了。隨后源氏大軍決定趁勢向西。一個月后,平家的政權終于在壇之浦落下了帷幕…………
在平清盛以前的武士階級,在貴族眼里和農民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就好像古代中國中后期,文官看不起武將一樣。但是自從平清盛開創(chuàng)武家政權之后,武士階層在實際上已經(jīng)凌駕于朝廷和天皇之上。
在本文的最后,為感謝讀者的耐心,在此也為讀者再補充幾個知識點:1.古代日本除了藤原、源、平之外還有個貴族姓氏:橘氏。比如說“光明皇后”的生母:橘三千代。她本名縣犬養(yǎng)三千代。一開始在天皇后宮當女官,后來成了天武天皇的乳母,在此期間嫁給了皇族孫美努王。后來孫美努王遠赴九州,三千代因此被藤原不比等看上,做了他的側室。到了元明天皇時期,被天皇賜姓橘氏。而橘氏也成為與藤原氏一樣的貴族姓氏。但歷史短了很多,據(jù)說在戰(zhàn)國時代絕嗣了。但到底什么年份,暫時還沒有史料具體記載。2.藤原家族的人雖然在幕府時代之后就沒了“存在感”,但是家族還是延續(xù)了下去,特別是到了明治維新以后,再次成為了天皇家族的重臣。比如說經(jīng)歷了孝明、明治、大正、昭和的四朝元老:西園寺公望。
3.關白的稱呼其實是出自于漢書霍光傳:“諸事先關白光”。4.“院政”其實在名義上一直持續(xù)到了戰(zhàn)國時代,但實際上上皇和法皇從平清盛開創(chuàng)武家政權以后基本就沒有了實權。5.源范賴的軍中有個叫足利義兼的,這個足利義兼則有個后人叫足利尊氏。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