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得到了大量的同盟國的軍事援助,讓其積累了大量的火炮和火力較強的輕武器,所得美械可令其裝備39個步兵師,令蔣介石十分驕傲,并說:一切可能之條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可解放戰(zhàn)爭的實際使用中他以以為傲的部隊卻迅速潰敗,美械王牌師被我軍大兵團迅速圍剿,這是為何呢?
首先國軍雖然裝備美械裝備,但是在輕武器上,美軍都是半自動步槍和沖鋒槍,這一類武器日常彈藥消耗量極大,槍械損壞率極高,但國內兵工廠基本不能制造美式彈藥,更別說修理損壞槍械了,所以美國槍越打越少,我軍雖裝備日式槍械和國內自產槍,火力密度雖不如國軍,但是由于日軍遺留子彈數量巨大,我軍亦能自產,補充能力優(yōu)于國軍,擁有火力優(yōu)勢美械師反而會被逐漸消耗掉。
其次是炮兵,國軍雖然擁有美制重炮,但是大部分重炮需要卡車牽引,國軍的汽車裝備量遠低于美軍,美軍的標準步兵師卡車裝備量達到3000余輛,而國軍只有300輛,而大部分火炮只能拆解,由騾馬運輸,機動性極差,且那時候的我國基建較差,多山路,卡車無法行駛,美械師的機動能力便無法發(fā)揮,反觀我軍火炮多日式小炮,拆解后幾個人便可以運輸十分方便。
美式武器需要高質量的士兵使用,尤其很多重武器需要美國教官培訓,國軍遠征軍和駐緬軍雖然有這樣的待遇,但在解放戰(zhàn)爭后很快就會被消耗掉,而其他許多強征來的士兵沒有經過培訓,無法發(fā)揮出美式武器的優(yōu)勢。
國軍還在解放戰(zhàn)爭中組建了4個國防部快速縱隊,有大量戰(zhàn)車半履帶運輸車和卡車組成的機動兵團,是國軍的王牌,但是這種部隊耗油量極高,我國缺乏原油儲備和煉油廠等基本設施,況且當時還是一個貧油國家,所以這種部隊的出勤率較低。
而我軍卻將大口徑火炮集中使用繳獲的坦克,卡車,重型火炮則組建成特種兵縱隊,野戰(zhàn)部隊則都是輕步兵,機動靈活,補充方便,損耗小,而國軍的美械部隊一旦損失較難補充,發(fā)揮不出相應的作用。
所以陳毅在總結和國軍美械部隊的作戰(zhàn)經驗后講:美制武器雖火力增強,但型號復雜,干部無法掌握,不能靈活機動,且消耗彈藥多,缺少運輸工具,供給較難,野戰(zhàn)能力弱,故美械害多利少,不光陳毅,且朱德也給過基本相同的評價。
國軍美械部隊看似強大,但無法補充,只是表面威風,戰(zhàn)爭中大量的消耗很快就會令其失去戰(zhàn)斗力,所以不過是紙老虎,一捅就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