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黃帝內經》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說法之后,歷代醫(yī)家對這個觀念推崇備至,即使時至今日,也依舊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心目中的最高境界。
那么,這里說到的“本”,到底該在怎么去“求”呢?
我們知道中醫(yī)源于生活,很多的名詞其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佐證。
就以“本”來說,其最初的含義就是樹木的根莖,深藏在土壤里,為植物生長汲取營養(yǎng)和水分。任何植物如果沒有根莖這個“本”,也就成了無根之木。
同理,任何疾病的發(fā)生,都必定會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疾病的“本”。
而中醫(yī)的治病原則,那就是以找到引起發(fā)病的根本原因最最高境界,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最初始含義。
而引起機體發(fā)病的原因有哪些?
外感六淫之邪、七情內傷、以及痰飲瘀血等不內外因都可以。
由此可見,中醫(yī)在治病時所探求的“本”,可以是外感六淫之邪,也可以是七情內因,當然也可以是痰飲瘀血之類。
所以,這個“本”并不見得就一定在內,如果是外感表證,它的本就在表,如果是內傷雜癥,它的本當然就在里了。
由此推演,熱病的“本”就是火,冷證的“本”在于寒,邪氣有余的本在于實,正氣不足的本在于虛。
中醫(yī)在臨證之際,最需要找到的就是疾病因何而起,那就是疾病之“本”。
看上去,治病必求于本似乎虛無縹緲而無比困難,但只要明白了這一點,那么我們就能知道,其實也就是“表、里、寒、熱、虛、實”六種而已。
在明白了表里陰陽寒熱六者的基礎上,我們就能知道表有表證,里有里證,寒熱虛實都是一個道理。這六種情況相互對應,其差別非常明顯甚至一目了然。
懂得了這個道理,治病必求于本還很困難嗎?
當然,有很多情況,一開始發(fā)病可能沒有及時調治,也有遭遇庸醫(yī)誤治,于是便纏綿不愈。
拖延的時間越長,發(fā)生的變化也越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了該病該證的“本”,就能順藤摸瓜,而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內經還說: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
后世歷代醫(yī)家認為,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最重要方法,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也就成了“下工”。
但只要明白了其中的訣竅,就能對病癥的發(fā)展洞若觀火,治法方藥就能直達其本,當然就如鼓應桴了。
當然,不能忽視的是,雖然我們說疾病的本也只有表里寒熱虛實六種,但這六種其實很少單獨存在,一般都是相互夾雜而存在的。但即使如此,無論一同出現(xiàn)幾個因素,中有一個最根本的,這是不能不深入分析的。
而表里寒熱虛實六種“本”里,表里一對又可以成為總綱,寒熱虛實四者都是在表里明了之后才繼續(xù)下去的。
此外,虛實也是一對很重要的關系,其中虛癥的本在于元氣不足,而實證的本在于邪氣太盛。但元氣不足也可以有邪氣存在,邪氣太盛也可能伴有元氣不足。
如果元氣虛弱,即使有邪氣也不能一味強攻解表。但如果不解表又不能驅邪,很多時候也就不得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醫(yī)者最難抉擇的時候。
當然,實證的邪氣太盛也有同樣的問題。
其實,這個時候,醫(yī)者最需要分析一個的要點,那就是機體能不能承受得起攻伐?需不需要培補元氣?在以補為攻、寓瀉于補之間合理權衡并做出定奪,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翻看歷代醫(yī)家的醫(yī)案筆記,也不乏一些偶感微恙的人,一開始的病勢并不嚴重,這個時候如果能直接從“本”論治,自然能如湯潑雪。
但如果遇到的是庸者,見痰而祛痰,見火就清火,胡子眉毛一把抓,四處出擊沒有一個準確的目的,反而開門揖盜乃至病情日見深沉。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不知“本”的緣故。
總而言之,在中醫(yī)的立場上,治病臨證之際,最需要掌握的就是找到發(fā)病的“本”,從這個基礎上去順藤摸瓜,才能確立正確有效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