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陪孩子在小區(qū)門口玩耍,遇上了一對母女。
女孩才八九歲的樣子,之前每次我?guī)е矊毜綐窍峦嫠?,總能看到她安靜的站在一旁,少有加入。
那天,我主動招呼她過來,加入到孩子們的游戲中,可她卻還是一直沉默不言,孩子們也漸漸冷落了她。
小女孩的母親看到這場景就很火大,把小女孩拎走了,邊走邊說:“跟個悶葫蘆似的,難怪人家不跟你玩兒,換我我也煩你?!?/span>
我在身后,眼睜睜看著小女孩的頭越來越低,連背都彎下來了,自卑都刻在了骨髓里。
我看得難過極了,其實在生活中許多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他們可能因為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可能因為身體缺陷,也可能是因為家庭貧困。
但更多時候,孩子心靈深處的自卑情結(jié),來自父母的養(yǎng)育。
李玫瑾教授說過:“對孩子而言,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是物質(zhì)撫育,更重要的是心理撫育?!?/span>
父母要在孩子內(nèi)心播撒愛和自信的種子,而不是恐懼、自卑的種子。
如果有以下三個跡象的家庭,那么很容易養(yǎng)出一個自卑的孩子。
刻意貶低、打擊孩子的家庭
父母制造孩子的自卑情結(jié),有一個慣用的方法叫做“打擊”。
之前有位博主講述了這么一件事兒,看后讓人既氣憤又無奈。
醫(yī)生復(fù)診一個患抑郁癥的孩子,看到孩子在看書,醫(yī)生夸了句“這孩子真用功”。
沒想到孩子的媽媽,冷不丁來了一句“用功,假用功”。
這位媽媽的語氣里,滿是不屑和嘲諷,顯然是平日里對孩子打擊慣了,所以就算在醫(yī)院里,也沒放棄任何一個能打擊孩子的機會。
氣得醫(yī)生聽了直跺腳,但也無可奈何,好不容易給孩子修復(fù)的心理問題,被家長一句話,又前功盡棄。
生活中有太多父母,和這位媽媽一樣,反復(fù)斥責孩子笨、懶惰、邋遢、粗心或者其他缺點,言語中充滿了對孩子的貶損。
比如“你看誰像你,整天毛手毛腳的!”
“你怎么笨成這樣”
“你干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打擊的目的里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對子女的否定、謾罵乃至詛咒,這根本談不上是教育,而是傷害:
如果父母說的缺點屬實,那么父母的再次斥責,只不過是不斷在證實孩子對自己的評價;
如果孩子尚未意識到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那么父母的評價,必然會說服孩子相信自己的確很糟糕;
心理學(xué)有個現(xiàn)象叫做“暗示效應(yīng)”,父母在吼罵孩子時,會給孩子帶來否定、批判的消極心理暗示。
久而久之,孩子會陷入一種自我懷疑的狀態(tài),好像自己真的就是樣樣都不行,哪哪都是錯的,最后給自己貼上“無用”的標簽。
喜歡貶低打擊孩子的父母,就是這樣一步步把孩子逼到了自卑、低自尊、郁郁寡歡的深淵。
習(xí)慣性哭窮的家庭
在一次訪談中,李玫瑾講到:“父母一定要對孩子大方點,不然“窮”思維固定后,孩子會更自卑,今后很難改變?!?/span>
家庭物質(zhì)條件差,是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的,只要家庭保持積極生活的態(tài)度,孩子也能自信、愉快地成長。
但對于一些父母來說,告訴孩子家里缺錢也許是只是想讓孩子學(xué)會勤儉節(jié)約,但若過度渲染“窮”的氛圍,很容易把心理匱乏感帶給了孩子。
而這種長期被壓抑的“匱乏感”,導(dǎo)致孩子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進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學(xué)上有個詞叫“稀缺心態(tài)”,是由哈佛大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來的。
他發(fā)現(xiàn),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tài)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huán)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tài)。
即“越缺什么,越在乎什么”。
長期物質(zhì)上的缺乏會導(dǎo)致孩子越來越重視物質(zhì),追求物質(zhì),導(dǎo)致孩子的社交圈變小,社交能力變?nèi)?,降低孩子的滿足感和幸福指數(shù)。
知乎上有個被“窮養(yǎng)長大”的女孩,吐露了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聲:
從小聽慣了“咱們家沒錢,省著點花,爸媽掙錢不容易”,所以就算后來參加工作有了資本,她也不敢亂花錢,對于喜歡的東西也不敢擁有。
內(nèi)心深處的不安全感,讓她不敢相信男友是真的愛自己。
不安、敏感、害怕?lián)碛?,甚至失去了追求生活的信心,屬于典型因為“從小被窮養(yǎng)而內(nèi)心匱乏”的表現(xiàn)。
所以當孩子提及貧富,我們要告訴他們:
“不管世事如何,爸爸媽媽都會保護好你,讓你上學(xué),讓你好好生活,你完全不要擔心,因為爸爸媽媽能賺到錢?!?/span>
“相信你長大了也能自己去掙錢。只要你努力,一定會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span>
我們給予孩子愛的承諾和鼓勵,保證孩子內(nèi)心的安定,這樣,他們才會更自信地成長。
喜歡比較的家庭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父母習(xí)慣性拿“別人家孩子”做比較,無形間在扼殺孩子的自信心。
在綜藝《親愛的小課桌》里,男孩徐敬凱表現(xiàn)得已經(jīng)很優(yōu)秀了,但高要求的媽媽卻怎么都不滿意。
傅首爾輔導(dǎo)孩子寫作業(yè)時,一個勁的夸孩子用功,聰明。
徐敬凱委屈的告訴她:“媽媽說我不好,別的女孩子男孩子都比我好?!?/span>
后來傅首爾對徐敬凱的媽媽說:“要讓一個孩子擁有真正的自信,需要很久。可是要讓他自卑,太容易了,只需要不停地跟別人比較就可以了?!?/span>
如果總是和孩子的不完美較勁,孩子也會只看到自己缺點,感受不到你對他的愛和鼓勵,他的信心就一點一滴下降,慢慢低到塵埃里。
他永遠拿自己的弱點和別人的長處比,為無傷大雅的小事神傷,比如字寫得不好看,唱歌跑調(diào)……再優(yōu)秀,心里都有自卑的陰影。
即便長大成人,即便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父母面前,自卑和恐懼卻總是如影隨形,時不時就跳出來讓他崩潰。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不要將一個孩子與其兄弟姐妹進行比較,或者與其他任何人比較,這對孩子是不尊重的,并且是令人沮喪的?!?/span>
當遇到兩個不同的孩子,要學(xué)會平等對待,學(xué)會發(fā)現(xiàn)兩個孩子的不同優(yōu)勢,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孩子們覺得父母、老師偏心。
作家冰心的大女兒吳冰自小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但小女兒吳青的成績不是很好,而且性格像男孩、非常頑皮。
但她并不會因為大女兒成績比小女兒成績好,就否認小女兒。
冰心用平等的方式對待兩個女兒,最終她們都出類拔萃:大女兒吳冰在學(xué)術(shù)上很有成績,小女兒吳青成為人大代表。
哪有什么特別不好的孩子呢?不和別人比,自己的孩子就永遠閃閃發(fā)光。
如果我們都能多看看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不總是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是潛力股。
孩子,“你天生與眾不同,不必躲躲藏藏”
或許每個孩子的人生都會與自卑相遇。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xùn)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span>
父母用愛和鼓勵教育孩子,孩子往往能與自卑抗衡。
心理學(xué)上有個概念叫做“鏡映”。
這個“鏡子”指的是,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
別人溫柔地善待我們,衷心地喜歡我們,常常贊美我們,鼓勵我們,我們就看到自己的美好和珍貴。
別人粗暴地打罵我們,厭惡地推開我們,常常批評我們,貶損我們,我們就看到了自己的差勁和卑微。
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初的鏡子,也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鏡子。
父母相信孩子,孩子才會越來越相信自己。
來自家人愛和鼓勵,永遠是孩子成長之路的良藥,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內(nèi)心會更富足,更自信,更有力量。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用最合適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也愿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地看見,不必被否定,被局限,被傷害。
每個孩子不是因為優(yōu)秀而被愛,他們本身就已經(jīng)是很美好的存在,也理應(yīng)在愛和祝福中成長。
結(jié)尾獻上《奇跡男孩》里的一句臺詞,想要告訴每一個孩子:
“你天生與眾不同,不必躲躲藏藏?!?/span>
不必妄自菲薄,因為每一個你都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