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作為孩子的榜樣,父母具備同理心,才能對孩子的共情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提高。每一個孩子自從出生起便具有共情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共情的能力會慢慢內(nèi)化至價值觀,直至成為道德行為的核心。
作者:小晴天(爸媽進化論主筆)
時常聽到身邊有人抱怨,認為孩子總是不聽話,不服管教。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學習教育,在對孩子的教養(yǎng)中,一不小心,就與孩子成為了苦大仇深的“敵人”。
父母時常無語凝噎,明明本心是為孩子好,怎么孩子仿若就是感受不到老父親和老母親的用心良苦呢?
到底,真的是孩子不乖呢,還是父母一直只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呢。
01
進化媽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
難與孩子建立好的情感聯(lián)系
周末逛商店時,看到一位爸爸帶著六七歲的男孩在選衣服。
男孩選中一件喜歡的上衣,爸爸卻覺得不好看,選了另外一件。
一番爭執(zhí)之下,爸爸才勉強同意買下男孩選的衣服,可還是說了句“我覺得一點也不好看”。
付款時,爸爸又快速給男孩挑了條褲子,卻問都沒問男孩的意見,直接買下。
最后,雖然買到了新衣服,男孩卻看起來一點也不開心,小臉上盡是失落與委屈。
相信不少父母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有時候拗不過孩子時,不僅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和解決問題,反而會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拒絕和不滿。
中國青年報社曾做過一個關(guān)于親子關(guān)系的調(diào)查,有86.7%的受訪者認為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30%的受訪者表示對父母所表現(xiàn)出來的冷漠、厭惡感到痛苦。
沒有同理心的父母,在自己與孩子之間豎起一面高墻,無法將愛傳遞給孩子,也體會不到孩子的真實感受。
《不成熟的父母》一書中說,情感聯(lián)系是我們畢生的課題,每個人都渴望表達自己,渴望被關(guān)注,被接納。
孩子也一樣,自出生起,便對父母有著特殊的情感依賴,父母的接納、理解和認可是他們內(nèi)心安全感的基礎(chǔ)。
如果父母缺乏同理心,那么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將會很難去接納、理解和贊同孩子。
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接納、理解和認可,情感上便會陷入一種孤獨的狀態(tài),這種孤獨讓他們難以與父母進行真誠交流,影響與父母建立好的情感聯(lián)系。
02
進化媽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
難與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guān)系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里,黃圣依的槽點似乎有點多。
安迪養(yǎng)了一只小烏龜,興高采烈地帶它出門曬太陽,結(jié)果一不小心,讓它掉進了木板縫里。
安迪急得大喊,招呼媽媽一起營救。但是營救了沒一會,黃圣依便說了一句讓他傷心的話:“它會死掉的。”
安迪不死心,拿著盆子一直來回打水。黃圣依有些不耐煩了,略微斥責地說:“你說你非要帶出來,帶出來又不管它?!?/span>
僅僅一期節(jié)目,就已暴露出黃圣依與安迪在相處中所缺乏的共情能力。
在營救小烏龜?shù)倪^程中,安迪從恐懼、焦急到無奈、悲傷,在這些情緒反應中,黃圣依卻仿若一位看客,沒有對安迪的情緒給予共情回應,錯失了一次建立良好親子鏈接的機會。
丹尼爾·高曼在《EQ》一書中說,親子之間長時間缺乏同頻,會對孩子有巨大影響。
在孩子的世界里,精神需求往往大于物質(zhì)需要。如果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情緒,自以為是地評論和說教,只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總是想當然以自己為中心,忽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認為自己的決定都是對的。
殊不知,越俎代庖地過多剝奪孩子的自主選擇權(quán)利,不僅會讓孩子陷入失望和難過的情緒中,還會導致孩子形成緊張膽怯、恐懼內(nèi)向的性格。
03
進化媽
具有同理心的父母
懂得這樣陪伴孩子
具有同理心的父母,能夠讓孩子受益一生。因為他們在對孩子的體諒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著孩子的情商。
父母能夠體諒孩子,孩子必將學會體諒父母,甚至于,他們還會將這種體諒帶到與他人的交往和相處中。
一個具有同理心,懂得體諒他人難處,理解他人不易的孩子,一定會備受周圍人的關(guān)注和喜愛。
那么,父母該如何與孩子相處,才是具有同理心的表現(xiàn)呢?
1、少說教少責備,多理解多鼓勵
前不久,同事程姐跟我說起一件讓我感到感動的事。
上學期期末考試,兒子考得并不好,只有85分?;氐郊視r,看到兒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樣子,程姐便已感到一陣心疼。
她對兒子說,沒關(guān)系,下學期要努力了。
兒子問,媽媽你怎么不罵我?
程姐說,媽媽不罵你,是因為媽媽知道你努力了,也知道你的壓力,更知道沒考好你也很難過和沮喪,所以不要擔心,下次繼續(xù)努力就好。
兒子聽完,立馬哭了。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責備和說教的效果,很多時候不足理解與安撫的萬分之一。
有同理心的父母,總是能夠第一時間察覺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安撫,給予引導和安慰。
愛和理解是親子陪伴的基礎(chǔ),父母少一些責備和說教,多一些理解和鼓勵,才能被孩子認可和接受。
父母與孩子同頻,才能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找到孩子的真實需要,給予積極的正面引導。
2、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網(wǎng)上曾經(jīng)有一個很火的故事。
一位媽媽喜歡帶孩子去逛商場,可孩子似乎并不樂意,總是沒一會就開始哭鬧,并且想要離開。
媽媽很不理解,跟孩子解釋商場既方便又舒適,但孩子就是不聽。
后來有一天,孩子再次哭鬧時,媽媽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結(jié)果無意中看過去,發(fā)現(xiàn)在孩子的視覺角度中,一眼望去全是柱子一樣的腿。
這個故事讓很多家長恍然大悟,原來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自己所以為的,也許并不都適合孩子。
具有同理心的父母,懂得身處孩子的角度,充分尊重孩子意愿,不會想當然給孩子做決定。
孩子長期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才會變得更加樂觀和積極,并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懂得尊重并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3、用同理心跟孩子相處和溝通
泰國有一個感人小短片,講述了一位媽媽陪伴孩子嘗試種豆芽的故事。
一天,豆豆和媽媽去菜市場,看到一邊賣豆芽的阿姨生意很好,突然萌生種豆芽的想法。
媽媽并沒有覺得不切實際,稍微思索一下,便愉悅地答應了。
媽媽買回豆芽種子,帶著豆豆一起嘗試,結(jié)果,接連幾次都失敗了。
豆豆很沮喪,媽媽也沮喪。但是,每次沮喪過后,媽媽都會笑著鼓勵豆豆說:“沒關(guān)系,我們再試一次?!?/span>
終于,在N次失敗之后,她們成功了。
媽媽雖然只有小學文化,可是她懂得用同理心與孩子相處和溝通,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并通過陪伴孩子一起嘗試新事物,教會孩子堅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認可孩子的決定,這就是在發(fā)揮同理心。
豆豆在媽媽充滿同理心的教導下,成長為一個努力、堅強、自信和富有主見的人。
每一個孩子自從出生起便具有共情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共情的能力會慢慢內(nèi)化至價值觀,直至成為道德行為的核心。
作為孩子的榜樣,父母具備同理心,才能對孩子的共情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提高。
共情能力是人際交往的基礎(chǔ),具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會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與他人建立良好而持久的人際關(guān)系,與他人的友好協(xié)作,最終取得成功。
作者簡介:小晴天,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富書持續(xù)投稿變現(xiàn)營付費2020會員,自由撰稿人,愛寫作愛生活,手寫溫暖文字,不自我設限,做更好的自己,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quán)歸富書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侵權(quán)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