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弱點,不能成大事者總是固守自己的弱點,一生都不會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能成大事者總是善于從自己的弱點上開刀,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一個連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糾正的人,只能是個失敗者。
1. 敢于表達自己,讓別人更了解你
在美國費城的大街上,有一個衣衫襤褸的青年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已經(jīng)徘徊了很久。一天,他突然闖進了該城著名的商人鮑爾?吉勃斯先生的辦公室,請求吉勃斯先生犧牲一分鐘時間,允許他講幾句話。
吉勃斯先生對這位青年感到很驚奇,因為雖然他全身流露出一種極度窮困的窘態(tài),但精神卻非常飽滿。出于好奇,吉勃斯先生同意了他的談話請求。起初,他只打算與那個青年說一兩句話,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他們的談話持續(xù)了一個多小時。
結(jié)果呢?吉勃斯先生立即打電話給狄諾公司的費城經(jīng)理泰勒先生,再由這位著名的金融家邀請這個青年共進午餐,并給了他一個極其重要的職務。
你感到奇怪嗎?一個窮途末路的青年,竟然能在半天之內(nèi),改變自己的困境,走上陽光大道。這就在于他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為自己敲開成功的大門。因此,敢于表達自己,讓別人充分地了解你的長處,你的優(yōu)點才能被人賞識,你才有可能成功。
“人要有氣魄,只要有氣魄,天下無難事。喪失氣魄的人,就沒救了,有氣魄者,地位、金錢,均可紛至沓來”。
我們說,下屬能夠取信于領導,能夠為領導所重視和尊重,最重要的是不僅要有實力還要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聰明的下屬會在領導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才干和魄力,替領導解決問題,領導才不會忽視你。而不敢說話者靠的則是領導的憐憫,一旦他不再需要你時,你便會變的一無是處,而且,你的軟弱表現(xiàn)還會助長他的侵害性行為。
不敢說話,會使你的才干被埋沒,得不到領導的賞識。領導說什么,就是什么,不敢提出反對意見,你的很好的想法也就不為人所知,你的才干就無法充分發(fā)揮出來。沒有對你工作能力的欣賞,領導是絕不會看重你的。
不敢說話,會使領導對你的才干產(chǎn)生懷疑。不敢說話,是一種消極的行為方式,表現(xiàn)的是人的性格中不進取、不強大的一面。而許多工作的開展,則特別需要人的勇氣、毅力、堅韌、果斷、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顯然,不敢說話者不會讓領導感到放心,不敢把重擔交付給你。一個下級,不能替領導做大事,又怎么能為領導所重視呢?一旦領導對你留下缺乏才干、沒有氣魄的印象,你將會失去很多寶貴的機遇。畢竟,每一個下級都是不想一輩子碌碌無為,永遠停留在被領導的位置上的。
不敢說話,會使你創(chuàng)造不出使領導滿意的工作實績。不敢說話者有一個特征,就是比較依賴,不能夠脫離開領導的直接指揮和明確指示而獨立地開展工作,工作中也是謹小慎微,膽小怕事,不敢有所創(chuàng)新,不敢越雷池半步。試想,領導之所以把一部分工作交給下級去做,是因他覺得自己的下屬能很好地完成它,如果你仍舊需要事事得到上級的確切命令才能行事,這就等于把他分配給你的工作又踢了回去,他一定是不會高興的。而且,事實上,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是離不開人的勇氣和口才的,許多工作還需要人的創(chuàng)造性,沒有或缺乏這方面的素質(zhì),就難以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而一個沒有工作實績,在領導眼中是無能之輩的下屬,想獲得領導的欣賞和重用,這種可能性實在是很小。
如果你不幸是個不敢說話的人,那么從這一刻起你就改正吧!不敢說話的習慣就像生命之船上的蛀蟲,有百害而無一益。記?。焊矣谡f話是成功的第一步。
2. “謝謝”要大膽地說出口
有個笑話:七歲的小慧手里拿著一支雪糕興沖沖地跑來,對爸爸說:“小張叔叔給我買的?!卑职终f:“你說‘謝謝’了嗎?”小慧說:“沒有呀?!卑职终f:“真沒禮貌??烊ィ埵迨逭f聲‘謝謝’。”過了不久,小慧回來了。爸爸問:“謝過了嗎?”“謝了,但已經(jīng)沒用了。”小慧回答說。“為什么?”“張叔叔說不用謝。”
這則笑話是富有啟示力的。在人際交往中,有許多人在不同程度上就是這個小慧。他們在這方面主要有兩個缺陷:一是認為沒有必要說“謝謝”;二是確實不會說“謝謝”;上述兩種情況,前者是觀念認識上的問題,后者是技術(shù)能力上的問題,但都會對人際交往造成不良后果,必須予以改變。
“謝謝”兩字寫來簡單,但要說得恰到好處也并不容易,這就要等時機、看眼色、重語速,表達時還要真誠。
人們在接受別人的善意言行之后,一般都會產(chǎn)生一種感激之情,情動于衷,發(fā)乎言辭。一句“謝謝”,常常就是這種情感的自然流露。
現(xiàn)代社會中,感謝別人的好意幫助,是一種文明的標志,社會的規(guī)范。只有如此,一個人,才是一個有教養(yǎng)、有風度的人;一個社會,才是一個文明的、和諧的社會。
人際關系學認為:人際交往是一個互動過程,一方的善意行為必然引起另一方的“酬謝”,例如感謝。而這種“酬謝”又將進一步使對方產(chǎn)生好感,并做出新的善意行為。這樣,就使雙方的關系進一步達到融洽。
在待人處世中,有許多人不善于對別人表露情感,這種情形,在那些社會經(jīng)驗不足的年輕人中間非常普遍。滿懷謝意,卻不能大大方方地說出“謝謝你”,這樣就絕對不能把自己的謝意傳達給對方。為什么心里感謝對方嘴里卻說不出來呢?究其原因,無非是不好意思,尚未猜透說話的玄機罷了。
其實,別人幫了你的忙,好好地表示謝意,是最基本的禮貌,倘若不懂得這一點,勢必無法尊重對方。試想一下,人家辛辛苦苦地費勁幫了你的忙,連你一句“謝謝”都換不來,假若是你,心里會作何想?
有一位以樂于助人見稱的董事長,一天有位職員向他報告自己要結(jié)婚的事,董事長聽了之后非常高興,馬上熱情地把自己一位從事房地產(chǎn)經(jīng)營的朋友介紹給他,結(jié)果,那位職員不久便順利地找到一幢價格不高,又特別合適的公寓作為新房。
那位職員在喬遷后的第二天,前往董事長的辦公室想向他致謝。誰知,等見了董事長他卻吭哧了半天,怎么也說不出“謝謝”兩個字來,最后好不容易才勉強說出“前幾天麻煩你,真是抱歉”之后,便急急忙忙地退出辦公室。
董事長見到職員的這種表現(xiàn),感到非常沮喪,甚至認為自己的這份熱心有點多余。那位職員期期艾艾不敢吐露本意,說不出“謝謝”來,完全是因為面對董事長時過于緊張,臉皮兒太薄所致。
看來要想把“謝謝”說出口還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但你如果不將自己心中的謝意表達出來,對方就永遠也不會知道。相反地,倘若你清楚地把謝意告訴對方,不但會使對方感到愉悅,同時也是在尊重對方。此外,在表示謝意時,還需要注意一點,如果周圍有人,而你的道謝態(tài)度又過于客氣,那將會適得其反,因為對方可能會感到不好意思。依真實情況如何,再來決定道謝的言辭,這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說話算計的精髓。
大部分的人,不僅說不出“謝謝”,甚至連一般事情都不能清楚地表達出來。說得嚴重一點,那些不能將事情清楚表達出來的人,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為。因為將事情清楚明白地說出來,即是做人的起碼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禮節(jié)。
把“謝謝”真誠地表達出來需要勇氣,一旦能說出口,既能讓別人愉悅,也能讓自己獲得有禮貌的好口碑。
3. 請不要把說話當成一種負擔
“我總是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那會使我心跳加快,腦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認自己害怕當眾講話,而且對此頗為苦惱。
在美國有人曾以“你最怕什么”為題詢問了3000個人,調(diào)查人們究竟最怕什么,結(jié)論的第一點就是:人最怕的是在眾人面前講話。英國歷史上有位叫狄斯瑞的首相就曾說過,他寧愿領一隊騎兵去沖鋒陷陣,也不愿在下院做一次演講。
人人都有害怕當眾講話的心理,職業(yè)演說家也不例外;人人都會在說話時出現(xiàn)失敗,因為我們是人而不是神。
英國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家蕭伯納以幽默的演講才能著稱于世。可很少有人知道,他20歲初到倫敦時,卻羞于見人,膽子非常小。若有人請他去做客,他總是先在人家門前忐忑不安地徘徊多時,而不敢直接去按門鈴。有一次,一位朋友邀他參加學術(shù)者學會的辯論會。在會上他懷著一顆非常緊張的心站起來,做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演講,當他講完時,受到別人的譏笑,他覺得自己充當了一次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恥辱。此后,他每星期都當眾演說,人們在市場、教堂、學校、公園、碼頭……在擠滿三四千聽眾的大廳或只有寥寥幾人的地下室,都經(jīng)常看到他慷慨陳詞的身影。有人曾做過統(tǒng)計,在12年中,他的演講竟達1000多次。
正像蕭伯納的第一次演講一樣,害怕當眾講話是一種普遍心理。許多大演說家的第一次講演也并不是那樣盡如人意,甚至還出現(xiàn)了十分難堪的場面。國際工人運動杰出的女活動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講時,雖然早就做過細致準備,可一上臺,要講的話一下子從腦子里全溜掉了,大腦出現(xiàn)了空白。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臺時,嚇得連一點聲音也發(fā)不出來,講了點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只聽一個聽眾在說:“她不是在講話,而是在尖叫?!彼谝粓龊逄么笮χ薪Y(jié)束了講話。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談起他首次在公開場合演說時說,那時仿佛嘴里塞滿了棉花,脈搏快得像爭奪賽跑獎杯。英國政治家路易?喬治說,第一次試著做公開演說時,他的舌頭抵在嘴的上膛,竟不能說出一個字。美國前總統(tǒng)福特初入政壇時,講話結(jié)結(jié)巴巴,人們聽起來很不舒服,有人戲稱他為“啞巴運動員”。我國優(yōu)秀的德育工作者李燕杰初次發(fā)言時,“懷里好像揣著一頭小鹿,一顆心總是突突地跳個不停,臉上發(fā)熱,嘴是不知該說什么,兩手也不知所措”。著名演講家曲嘯小時候性格內(nèi)向,說話口吃,越著急越結(jié)巴,有時臉漲得通紅說不出一句話來。然而上述這些演說家們正是戰(zhàn)勝了失敗之后方成為雄辯之才的。
不過,往往每一個害怕當眾講話的人都以為怯場的只是自己,以為別人并不怯場,總是在想:“為什么只有自己這樣呢?”其實,這并非是某個人特有的現(xiàn)象,而是人人皆如此,只不過別人對于怯場狀態(tài)不注意而已。
每當我們打開電視機時,往往會被一些瀟灑大方、表達自如的節(jié)目主持人所折服;每當我們擰開收音機時,也往往會被一些口若懸河、音色優(yōu)美的播音員所傾倒。其實,他們也并非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說話時無憂無慮,應付自如。他們也一樣常常怯場。據(jù)聞,日本某演員臨近自己拍片的時候就想上廁所,甚至一去就是5分鐘。美國某播音員,起初每臨播音,都要先到浴室去洗一次澡,不這樣,播音時就不能鎮(zhèn)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進行現(xiàn)場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達目的地,并在直播現(xiàn)場尋找浴室。
臺灣某成名歌星這樣說過:“每當面對觀眾,如果我不害怕,那時我做歌手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贝嗽挶砻鬟@位歌星對于每一次演唱都是全力以赴,認真以待。如果他馬馬虎虎地行事,覺得湊合唱完就行了,那他可能不會害怕。
既然人人都有可能出現(xiàn)害怕當眾講話的情況,那么,害怕則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如果有不論在何種場合氣色都毫無變化、心臟的跳動也完全沒有變化的人,那才是異常。
4. 說話不要怕人笑
人與人之間本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幫助,而不應相互輕視,相互譏笑,甚至相互欺侮。但是,在我們的生活圈子里,往往有人總是在別人的言談中找出他認為可笑的地方。你錯,他固然要笑;你對,他仍然耍笑。無論你說得好說得壞,他都似乎執(zhí)意跟你過意不去,要笑話你。正是由于這種“缺德”者的存在,往往使有些人因怕被譏笑而不敢說話,致使交際出現(xiàn)困難。
的確,在我們周圍有些人,沒開口便怕人笑,若與陌生人在一起更是閉口無策,結(jié)果是有話不敢說,甚至事事無成。
不敢說話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大心理障礙,一定要有勇氣和膽量堅決克服。這里首先要求說話者客觀分析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產(chǎn)生說話膽怯心理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下面不妨介紹幾種非常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之一,仔細回憶,把以前自己被人笑過的事實追憶出來。不敢說話的人也許在某個年齡段的時候,在什么人面前,因為什么事,受了某種刺激。如果他把那些以前笑過他的人,或使他人笑話的某些話,在回憶中找出來,讓自己認識清楚怕羞的根源,挖出怕羞的根,這樣就不覺得有什么可怕了。
方法之二,解剖事實,分析情理,尋求解決途徑。說話怕羞的人可以這樣想想:如果某一個人取笑了你說的話,不等于每一個人都取笑過你;如果你的話可笑,那并不是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令人取笑;如果你的話可笑,那別人笑的只是那句話,而不是你本人;而且,誰都笑過別人,誰也都被別人笑過,這是很平常的事。還有,如果那個笑你的人是一個以取笑別人為樂的人,那么大部分錯則不在你身上,而在喜歡取笑人的那個人身上。要想擺脫這種處境,最好是以后盡量避免在這個人的面前說話。
方法之三,把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遇,特別是關于說話之類的事反復地想一想,認真地清理一下自己的頭腦,正確冷靜地對待一些是非問題。比如,自己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為什么怕人笑呢?自己說的話真的值得被人取笑嗎?怎樣才能避免被人笑話呢?是不是自己說話本來就缺乏自信而致使別人笑話呢?究竟怎樣才能克服自己的弊端,提高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呢?如果說話者能夠真正地把這些問題分析清楚了,查出了問題的癥結(jié),一切也就容易解決了。
取笑他人的人總想用壓低別人的方法來抬高自己,總以打擊別人的自尊心,摧毀別人的自信心為榮。這是一種十分卑劣的行徑。如果我們因怕人取笑而不敢說話,那么不僅會給交際帶來困難,而且還會使自己的性格和心理受到影響;如果我們不能克服這種怕被人笑的心理,那就更會有口難言,欲表不達。所以,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一方面不要因為別人取笑就什么話都不敢說,另一方面千萬要告誡自己不要沾染上隨便取笑別人的惡習。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遇到那些因為怕羞而沉默寡言的人,我們應當體貼他們,同情他們,尊敬他們,鼓勵他們,使他們大膽地開口,自由地說話。切忌以為他們不敢說話,便一無所知,其實在他們心中也不乏真知灼見,儲藏著許多閃光的東西。
5. 產(chǎn)生恐懼心理的原因
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大凡人,都或多或少在說話方面有些不健康的心理,而恐懼便是這些不健康心理的突出表現(xiàn)形式,是影響人們進行正常說話和語言交流的明顯障礙。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人都可能在說話前后或說話過程中出現(xiàn)緊張、恐懼心理:性格內(nèi)向、沉默寡言者如此;天性活潑、思想活躍者如此;即便演說專家、能言善辯者也不例外。
雖然人人都可能會有說話恐懼的心理,但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卻又可能是千差萬別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親朋好友聊上一兩個小時;有的人打起電話來一聊就是老半天,主題源源不斷,越說越起勁;有些人經(jīng)常能說出一些讓人大笑或使人感興趣的事,可謂是相當會說話,但是,真正到了正式場合,面對一大群人或是廣播用的麥克風,他們就不知所措了。這是為什么呢?
有的學者通過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造成這種恐懼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第一,不想獻丑。
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別人也就不會知道我的缺點。但是一旦在眾人面前說話,自己的粗淺根底、拙劣看法都會暴露出來了,那么從此以后,哪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說話更穩(wěn)妥。
其實,只要你認真發(fā)揮全力,誠誠懇懇地把話說出來,不必踮高足尖來充內(nèi)行,相信必會有不錯的表現(xiàn)。
有些人過于追求完美,總覺得自己的表現(xiàn)達不到心中理想的狀態(tài),每次當眾發(fā)言后總是不滿意,甚至感到沮喪,久而久之,對當眾講話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越來越不敢開口。有些人當眾說話緊張是因為怕出錯。這樣的人大多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曾經(jīng)有一次講話出了錯,被大家笑話,使自己非常難堪。從此以后,特別怕說錯話,當眾說話時格外小心,造成緊張心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還有些人是因為自卑,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總是躲在角落里,不敢面對大家講話。
第二,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說話的內(nèi)容,就像被硬拉到陌生的世界一樣,所以會感到驚慌。
其實,只要我們看清造成自己恐懼心理的原因,科學地分析它,就會意外地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什么好怕的。
有的人怕自己才疏學淺被別人知道,于是就裝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樣子,結(jié)果弄巧成拙,被人貽笑,其實根本沒有必要。
試想,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和一個一流的演說家,同樣在人前發(fā)表意見時,誰的壓力比較大呢?
此外,在我國傳統(tǒng)觀念中,君子當“訥于言而敏于行”,認為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而“禍從口出”、“沉默是金”的觀念又使許多人不敢或不愿開口。再有,與我國的應試教育有關。大家都學過語文,“文”是教學生如何“寫”,“語”是教學生如何“說”。但我國的語文考試從來不考“說”,所以老師和學生都只重視“文”,寫的能力不錯,而說的能力卻不行。應該說,許多人不敢當眾講話是因為不會講,而不是沒有勇氣。不敢說、不愿說、不會說的結(jié)果都是當眾不開口。而當眾講話是一種技能,技能必須通過訓練才能掌握。總不練,偶然遇到當眾講話必須開口時,當然就會緊張。
當眾講話緊張困擾著許多人,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一個在國家機關工作的年富力強的中層領導干部,工作業(yè)績突出,在群眾中也很有威信,上級領導準備提拔他,可當眾述職卻成了他的攔路虎。述職的日期越臨近,他的緊張心理越重。在述職當天,他緊繃的神經(jīng)再也承受不了,暈倒在述職現(xiàn)場。大好前程就這樣被斷送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要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不能只靠埋頭苦干,當你與別人干得一樣出色,甚至比別人干得還好,而別人善于運用語言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但你不會說,贏得職位、得到提升的機會就很可能被別人搶去。有句話說得好:光說不練是假把式,光練不說是傻把式,又說又練才是真把式。
對一般人而言,在人前發(fā)表談話,最好的態(tài)度就是:不要太高估自己,不要在乎別人,就算獻丑,又何妨?如能這樣大膽地放下包袱,放松自己,就一定能消除恐懼的不健康心理,大膽地說話。
6. 丟掉恐懼,讓自己從羞怯中站出來
羞怯的心理是成功表現(xiàn)自己的強敵,只要你克服了這種心理,勇敢地向眾人展示你自己,你就已經(jīng)抬起了邁向成功的腳。
經(jīng)常會有人自我解嘲地說:“我口才不好,不會說話。”這是因為羞怯與恐懼的緣故。其實,只要能克服障礙,每個人都能打開話匣子,侃侃而談。
要使自己從羞怯中站出來,必須先遺忘恐懼,勇敢地面對問題。社會瞬息萬變,生活的步調(diào)如此快速,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xiàn)新的狀況,難道要一輩子像只鴕鳥般地逃避現(xiàn)實嗎?多給自己一些信心和勇氣,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是很出色的。你要鼓勵自己面對問題,克服羞怯,你并非孤單一人。擔憂自己在講臺上的表現(xiàn)的大有人在。每個人幾乎都曾經(jīng)有在眾人面前發(fā)表意見的經(jīng)驗,也可能怯場過。它困擾的不僅僅是“菜鳥”級人物,更包括了許多舞臺經(jīng)驗豐富的老手:即使在舞臺上活躍了50余年,海倫?赫斯依然擔心自己臨上場的那一剎那會忘記開場白的臺詞。瑞德?斯凱頓上臺前則總要歇斯底里地大大發(fā)作一通。芭芭拉?史翠珊的舞臺恐懼癥在圈子里早已是“臭名昭著”,因此她多年來不敢在音樂會上一展歌喉。
每位成功的演說家都有他或她自己的避免恐懼的小訣竅。溫斯頓?丘吉爾喜歡假裝把每位聽眾都當成裸體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則會假設所有的人襪子上全都有破洞??_?貝內(nèi)特會認為他們?nèi)甲诔樗R桶上。問題在于,即使開場前你的大腦仍然在高速運轉(zhuǎn),用各種各樣的恐怖情形來恐嚇你,你仍然可以通過豐富的想像力來玩一把游戲,從而使得自己感覺到自信心和對場面的掌控感。
制服恐懼,我們可以把聽眾當作朋友或客人。不論是誰,與親密的朋友說話都不會怯場;初次見面,一想到不了解這個人,就會拘束。所以,說話者應視每一位陌生人為舊友故知。
日本有位當配角的滑稽演員,為了防止怯場,常在手心寫一個“客”字,意為裝作把觀眾不放在眼里,也就是說“不要把客人當回事就不怯場了”。
另一位日本歌手則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怯場,就自言自語地念叨:“我是客人所喜歡的!客人都很喜歡我!”這樣一來,抗衡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鎮(zhèn)靜自若。
我們還可以在腦子里想像一下成功的情景。
有的人一想起過去自己失敗的情景,腦子里便閃現(xiàn)出“這一下又要失敗啦!”“腿哆嗦起來了!”“話音異常啦!”等等信息,并導致說不出話來。所以,說話者最好多想像一下自己與初次見面的人侃侃而談,在公眾面前指點江山的瀟灑英姿。
如果覺得自己有過成功的經(jīng)歷,心中就會升起“定能獲得成功”的信心和勝利的希望,并產(chǎn)生說話的動力。如果說話之前想像到聽眾對自己熱烈喝彩的情景,則會倍增自己說話的勇氣。把向后看變成向前看,把回憶尷尬變成想像榮耀,從失敗心情轉(zhuǎn)為成功心理,則無疑對說話的成功,裨益無窮。
說話恐懼是一種非常正常而又極其普遍的情況,它有可能發(fā)生在每一個人的任何一次與他人的交談中,而絕非個別人的語言方面的缺陷。那些常因自己說話膽怯而煩惱的人,大可不必為此擔心,而應該振作精神,努力克服這種困難。
另外,如果你隨時隨地都因為擔心說錯話而壓抑自己,不敢與他人交談,你將會無法享受談話的樂趣。有一位朋友常常告誡自己要“謹言慎行”,避免和他人任意交談,所以在朋友群中,他是最沉默的一個人。當別人指責他、要求他時,他從不辯解也不開口拒絕,于是朋友們都笑稱他為“好好先生”。他的個性使他無法輕松與人交談,即使覺得委屈、憤怒也不明確表示出來,漸漸地,他和朋友之間有了一層隔閡,不但阻礙了人際關系的拓展,也造成了他和朋友之間的誤解。
總之,請不要把說話看成一種負擔,丟掉羞怯和恐懼的包袱,你也可以談笑自如,娓娓道來。
所以,當我們感覺到勇敢時,我們就會真的變得很勇敢。用我們整個意志去達到目的,是用你的勇敢去代替恐懼的最好方法。不過,你必須先準備好一切動作,否則恐懼仍舊不易消失。假如你要講一些話,在充分想了之后,就該立刻走出來,先做半分鐘的深呼吸,這也是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因為只要多吸一些氧氣,就會使勇氣增加,只有這樣才能夠自救。
7. 克服說話緊張癥,讓你更輕松
很多人在別人面前說話會緊張,在會議或公開場合需要發(fā)言時,勇氣就不知跑到哪兒去了,總是畏畏縮縮的。說話的時候,你可能會手心冒汗雙手發(fā)抖,連聲音都顫抖起來,然后整個腦袋一片空白,連自己在說什么都搞不清楚,中斷好幾次自然是少不了的狀況。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緊張了。
有一個很有才華的年輕人,由于自身的性格問題,在口頭表達上總是有些欠缺。在一次單位的總結(jié)發(fā)言上,雖然他準備得極其充分,但一上臺,由于過度緊張,大腦突然就一片空白,完全忘詞了,因而喪失了一次升遷的大好機會。為此,他后悔不迭。
一個人有說話緊張的不健康心理,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我們應該正確對待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另外,我們應該花更大的精力和較大的工夫分析它,找到科學的解決辦法。
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也很有用。有些人緊張時愛默默對自己說:“別緊張,不用緊張。”可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是更緊張。原因是這是一種不良的心理暗示。正確的方法是對自己說:“我已經(jīng)準備好了,我能說清楚。”或者干脆抱定“破罐破摔”的心理:“大不了就是說錯,錯了就錯了,誰還能把我吃了?”另外,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只要能正確表達自己,而且發(fā)言符合當時的場合和自己的身份就可以了。
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當緊張心理襲來時,可以有意識地轉(zhuǎn)移注意力,認真聽別人發(fā)言,不要總想著自己應如何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發(fā)言時緊張,可以通過專注于自己講話的內(nèi)容來緩解。
有的人由聽者的表情、動作及眼神中,自認為聽者對自己的說話方式及內(nèi)容感到不耐煩。所以說,會緊張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意識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令你不安的對象身上。
當聽者的表情及態(tài)度,和說者的預期有所差距,甚至是超出其想像之外時,說者的意識就已經(jīng)離開了話題本身,注意力就會轉(zhuǎn)移到聽者的身上。
比如說,說者本來預期這一席話可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可是放眼望去,聽眾卻絲毫不為所動,而且還以冷漠的眼神望著他;或者是他期望大家能輕松點來聽他說活,沒想到大家的表情都很嚴肅,并且以銳利的眼光望著他。這些未能被預期到的狀況,讓說者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在說話本身,因此產(chǎn)生緊張。
掌握講話的技巧也有助于緩解緊張情緒。上學時缺乏講話訓練,工作后也少有當眾說話的機會,使許多人講話沒有章法,讓人感覺言之無物,重點不突出,思路不清晰,邏輯性不強,說車轱轆話。這些都可以通過學習一些說話技巧而改善。當我們能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時,就能找到自信,有了自信心,說話就不容易緊張了。事實證明,上述方法對克服緊張心理很有效。
當眾講話雖然有一定的技巧,但技巧知道得再多,不去實踐照樣不能靈活掌握。因此,多練習是成功的關鍵。多練一是便于技巧的掌握;二是使練習者習慣于在人多的場合說話。
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多找機會開口,強迫自己多開口,開始可能比較難做到,但慢慢地,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一次比一次說得好。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再加上多練,當眾講話緊張完全可以克服。
8. 敢說還要善說
口才,不少人的理解是說話的能力。因為他們常感到自己笨嘴拙舌,在人前不敢講話,所以無比羨慕那些說起來滔滔不絕的人物。但依筆者看來,口才是指把握什么時候開口、什么時候閉口的能力,包括掌握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的能力,重要的不在于“口”,而在于“才”。一個說話少的人也可能是很有口才的人,因為他的每句話都說得恰到好處;一個嘴時刻不閑著的人也可能是缺乏口才的人,因為他越說越讓人厭煩。
精于口才者,最擅長察言觀色。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但是,在這個時代,不巧言,不令色,并不能彰顯你的仁德,有時反而突顯你的不識時務。
說話,要懂得什么時候說什么話;說了,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才實料,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從他嘴里吐出來的話也許能一時吸引人,卻不能蒙蔽他人一世。
巧言令色的前提,是胸中有大志。
戰(zhàn)國時期,楚王的寵臣安陵君能說善辯,很受楚王的器重。他并不是遇事便立即脫口而出,而是十分講究說話的時機。
安陵君有一位朋友,叫江乙。一天,他突然問道:“安陵君,您沒有一寸土地,也沒有至親骨肉,卻身居高位、享受優(yōu)厚的俸祿,國人見到您,也無不整衣跪拜,等著接受您的號令,為您效勞,這是為什么呢?”
安陵君答道:“這是大王太過抬舉我了,不然我哪能這樣!”
江乙聞言,不無憂慮地說:“用錢財相交的人,一旦錢財用盡,交情也就斷了,如同靠美色相交的人,美色衰老則會情移。因此美麗女子還沒等到臥席被磨破,就已遭人遺棄;得寵的臣子也等不到車子被坐壞,便被驅(qū)逐。如今您掌握楚國大權(quán),卻沒有辦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擔心,覺得您的處境實在是太過危險了。”
安陵君一聽,恍然大悟,立刻恭敬地拜問江乙:“既然如此,還望先生指點迷津?!?/p>
江乙說:“希望您一定要找個機會對大王說‘愿隨大王一起死,以身為大王殉葬’。如果您這樣說了,必能長久地保住權(quán)位?!?/p>
安陵君聽后,立刻說:“謹依先生之言?!?/p>
但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安陵君依然沒有對楚王說這番話。
江乙急忙去見安陵君,說道:“我對您說的那些話,您為何至今不對楚王說呢?既然您不用我的計謀,我就再也不管了?!?/p>
安陵君急忙回答:“我怎敢忘卻先生的教誨,只是一時間沒有合適的機會。”
又過了一段時間,機會終于來了!一天,楚王到云夢澤打獵,一箭便射死了一頭狂奔的野牛,百官和護衛(wèi)無不歡聲雷動,齊聲稱贊。楚王也高興地仰天大笑,說道:“痛快??!今天游獵,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萬歲千秋之后,你們誰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樂呢?”
此刻,安陵君緊緊抓住這個機會,走上前去,淚流滿面地說:“臣進宮后就與大王同共一席,為大王擋螻蟻,那便是臣最大的榮幸了。”
楚王聞言,大受感動,隨即正式設壇封他為安陵君,日后對他也更加寵信。
是否敢說又善言,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事業(yè)乃至閑暇娛樂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敢于說話又善于說話的人,處處都受人喜愛和歡迎。他能使許多本不相識的陌路人走到一起,攜手共進;能使許多志趣各異、性格有別的人互相了解,互相覺得彼此的需要;能夠排難解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隔閡;能使愁苦煩悶、郁郁寡歡者得到安慰,使悲觀厭世、不思進取者得到鼓勵;能夠使自己周圍的人變得更快樂、更聰明、更美好、更振作有為。
在工作及事業(yè)上,敢于說話又善于說話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來說服他人,使工作順利進行,左右逢源??梢哉f,說話的自信心與說話的魅力,是一個事業(yè)出色的成功人士的必備條件。
在閑暇娛樂中,敢于說話又善于說話的人,能隨時隨地給生活增添樂趣。無論是與朋友結(jié)伴,還是與家人相聚,他都可以使人快快活活,令大家感到比上電影院、歌舞廳還能得到更多的樂趣。
同時,我們也??吹皆S多不敢說話、不善言辭的人所遇到的難堪、尷尬情形。他們說的話不能準確、完全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讓聽者覺得十分吃力費神,更談不上能使對方產(chǎn)生共鳴,或心悅誠服地接受其意見。這樣就造成了交際上的種種困難,影響工作,影響生活,同時也給自己帶來諸多苦惱。
敢于說話又善于說話的人,總是使人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圖,而不敢說話又不善說話的人,則經(jīng)常使人產(chǎn)生誤解。敢于說話又善于說話的人,總可以很愉快地在各種場合取得成功,而不敢說話又不善說話的人,卻不容易在談話中使人信服,因而往往成為失敗者。由此可見,敢說并善說,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