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流傳著諸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俗語,尤其是俗語在民間流傳的很廣,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這句話。
從字面意思可以簡單理解為,五代后就要重新另起祖墳,三代人住過的房子就不要再住了,為什么要這樣說呢?
(配圖均源于網(wǎng)絡,侵刪)
先來看看第一句話,古代是父系社會,“五代”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以及兒子。
在古人心中,祖墳對后代子孫具有庇護作用,但是五代之外的親人,則不會再被庇佑,為此,過了五代后就要另起祖墳。
其實就現(xiàn)代而言,當一個家族超過五代后,彼此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大家的關系也越來越淡,對于遷徙到遠處的族人而言,往往需要另起祖墳,對關系較近的祖先進行祭拜。
再來看看后一句,古代房屋多由土坯、木頭、草木建成,并不像鋼筋水泥那般牢固,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逐漸風化,內(nèi)部結(jié)構也會變得松散,若是遇上自然災害,極有可能崩塌,為了安全考慮,最好是重新蓋新房。
另外,古人在建造房屋時會選擇一塊風水寶地,俗話又說風水輪流轉(zhuǎn),房屋住過三代人以后,風水可能會發(fā)生變動,為此,最好是另選寶地建房。
其實,“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具有警示后人的作用,而這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時間,它推動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改變了一切,包括人們的感情、房屋的穩(wěn)固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