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中莣憂草 于 2010-7-1 11:21 編輯 本帖所有資料由本人整理編排.
本帖的目的只有一個(gè):宏揚(yáng)中國原生!
較之原來的圖鑒補(bǔ)充拓展了些許內(nèi)容.
由于中國水生苔蘚植物與蕨類植物非常豐富,完全可以另開一帖,所以本圖鑒不包括苔蘚植物.只包括少數(shù)蕨類植物.
頂一下哦!
1.水苦荬
【別名】水萵苣,水菠菜
【種拉丁名】Veronica undulata Wall.
【科屬】玄參科,婆婆納屬
【植物形態(tài)】水苦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體無毛,或于花柄及苞片上稍有細(xì)小腺狀毛。莖直立,高25~90厘米,富肉質(zhì),中空,有時(shí)基部略傾斜。葉對(duì)生;長(zhǎng)圓狀披針形或長(zhǎng)圓狀卵圓形,長(zhǎng)4~7厘米,寬8~15毫米,先端圓鈍或尖銳,全緣或具波狀齒,基部呈耳廓狀微抱莖上;無柄。總狀花序腋生,長(zhǎng)5~15厘米;苞片橢圓形,細(xì)小,互生;花有柄;花萼4裂,裂片狹長(zhǎng)橢圓形,先端鈍;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具淡紫色的線條;雄蕊2,突出;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1枚,柱頭頭狀。蒴果近圓形,先端微凹,長(zhǎng)度略大于寬度,常有小蟲寄生,寄生后果實(shí)常膨大成圓球形。果實(shí)內(nèi)藏多數(shù)細(xì)小的種子,長(zhǎng)圓形,扁平;無毛?;ㄆ?~6月。 生長(zhǎng)于水田或溪邊。
【分布】河北、江蘇、安徽、浙江、四川、云南、廣西、廣東等地。
【圖片】
水上葉
水中葉
2.金魚藻
【別名】細(xì)草、魚草、軟草、松藻
【種拉丁名】Ceratophyllum demersum Linn.
【科屬】金魚藻科,金魚藻屬
【植物形態(tài)】真核生物,沉水性多年生水草,全株深綠色。莖細(xì)長(zhǎng),平滑,長(zhǎng)20-40余厘米,疏生短枝。葉輪生,開展,每5-9(13)枚集成一輪,無柄,長(zhǎng)1.2-1.5(2.0)厘米,通常為1回二叉狀分歧,有時(shí)為2回二叉狀分歧,裂片絲狀線形或線形,稍脆硬,先端具2個(gè)短刺尖,邊緣散生刺伏細(xì)齒?;ㄐ?,單性,每1-3朵單生于節(jié)部葉腋,具極短的花梗,總苞深裂,總苞片8-12枚,線形,長(zhǎng)達(dá)1毫米余,頂端具2個(gè)短刺尖,花后宿存;雄花具多數(shù)雄蕊,雄蕊狹橢圓形,幾無花絲,花藥外向,藥隔的附屬體頂端具2個(gè)短刺尖;雌花具1枚雌蕊,花柱宿存,呈針刺狀。堅(jiān)果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略扁平,長(zhǎng)4-5毫米,寬約2.5毫米,具3枚針刺,基部附近的2枚針刺向下傾斜,幾乎比果體長(zhǎng)1倍,長(zhǎng)達(dá)9.5毫米,頂部的1枚針刺(宿存的花柱)比果體長(zhǎng)半倍至1倍,長(zhǎng)7.5-8毫米?;ㄆ?-7月,果期8-9月。
【分布】全國廣泛分布
【圖片】
3.穗花狐尾藻
【別名】無
【種拉丁名】Myriophyllum spicatum L.
【科屬】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屬
【植物形態(tài)】根狀莖生于泥中,節(jié)部生長(zhǎng)不定根。莖圓柱形,直立,常分枝。葉無柄,絲狀全裂。穗狀花序生于水面之上,雌雄同株。行有性和無性兩種方式繁殖,其主要傳播方式以產(chǎn)生斷枝或根狀莖的方式進(jìn)行.穗花狐尾藻的適應(yīng)能力強(qiáng),在各種水體中均能發(fā)育良好,屬喜光植物.
【分布】全國各地
【圖片】
4.田字草
【別名】蘋,水草頭、 水金花頭、 野草頭、 野連菜、 野極菜 、四葉草、 十字草、 妹妹草、 破銅錢草 、夜里串、夜爬山
【種拉丁名】Marsilea crenata C. Presl
【科屬】蘋科 ,蘋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多年生挺水蕨類植物。根莖橫生泥中。春季出葉,有細(xì)長(zhǎng)的葉柄,柄上生4片小葉,排成十字狀,外形像田字,故名田字草。
【分布】中國南部諸省
【圖片】
5.菹草
【別名】蝦藻、蝦草
【種拉丁名】Potamogeton crispus
【科屬】眼子菜科,眼子菜屬
【植物形態(tài)】菹草為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具近圓柱形的根莖。莖稍扁,多分枝,近基部常匍匐地面,于節(jié)處生出疏或稍密的須根。葉條形,無柄,長(zhǎng)3-8cm,寬3-10mm,先端鈍圓,基部約1mm與托葉合生,但不形成葉鞘,葉緣多少呈淺波狀,具疏或稍密的細(xì)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具花2-4輪。花果期4-7月。
【分布】我國南北各省區(qū)
【圖片】
6.溝繁縷
【別名】
【種拉丁名】Elatine triandra Schkuhr
【科屬】溝繁縷科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矮小草本。莖匍匐狀,軟弱,長(zhǎng)5~10厘米,多分枝,節(jié)間短,節(jié)部生細(xì)根。葉對(duì)生,較薄,近膜質(zhì),卵狀長(zhǎng)圓形或披針形至線形,長(zhǎng)3~10毫米,寬1~3毫米,頂端鈍或微缺,全緣,基部呈短柄狀漸狹,長(zhǎng)0.5~3毫米,或近無柄,托葉小,早落?;▎紊谌~腋,徑約1毫米,無梗或幾無梗,每節(jié)1朵或2朵,萼片3,卵形,其中1個(gè)較小,頂端鈍,基部合生3花瓣3,橢圓形,白色或粉紅色,比萼片稍長(zhǎng),雄蕊3,比花瓣短,子房上位,3室,花柱3,直立而短。蒴果扁球形,徑1~1.5毫米,裂為3瓣,膜質(zhì),具多數(shù)種子,種子長(zhǎng)圓柱形,微彎曲,長(zhǎng) 約0.5毫米,具細(xì)小的橫六角形網(wǎng)紋。
【分布】產(chǎn)廣東,**、吉林,黑龍江。
【圖片】
水上葉
水中葉
7.石龍尾
【別名】
【種拉丁名】Limnophila sessiliflora (Vahl) Blume
【科屬】玄參科,石龍尾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莖節(jié)生須根;葉兩型,沉水葉細(xì)裂,挺水葉長(zhǎng)橢圓形,羽狀裂;花單生葉腋。淺水沼澤地生長(zhǎng)。
【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貴州、浙江、江蘇、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區(qū)
【圖片】
水上葉
水中葉
8.黑三棱
【別名】皮三棱,湖三棱
【種拉丁名】Sparganium stoloniferum (Graebn.) Buch.-Ham. ex Juz.
【科屬】黑三棱科,黑三棱屬
【植物形態(tài)】水生草本,有根狀莖;莖具葉;葉狹長(zhǎng),無柄,直立或浮水,基部鞘狀;花單性同株,密集成圓球狀的花束,在每一花序上,雄花束生于雌花束之上;花被由數(shù)枚膜質(zhì)、延長(zhǎng)的鱗片組成;雄蕊3或更多;子房無柄,基部狹,1室,有下垂的胚珠1顆;花柱單生或分叉;果不開裂,密擠,外果皮海綿質(zhì)。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江蘇、江西、湖北、云南省省區(qū)。
【圖片】
9.魚腥草
【別名】蕺菜,三心草
【種拉丁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科屬】三白草科,三白草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腥臭草本,高60cm。莖下部伏地,節(jié)上輪生小根,上部直立,無毛或節(jié)上被毛。葉互生,薄紙質(zhì),有腺點(diǎn);葉柄長(zhǎng)1-4cm;托葉膜質(zhì),條形,長(zhǎng)約2.5cm,下部與葉柄合生為葉鞘,基部擴(kuò)大,略抱莖;葉片卵形或闊卵形,長(zhǎng)4-10cm,寬3-6cm,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常呈紫紅色,兩面脈上被柔毛。穗狀花序生于莖頂,長(zhǎng)約2cm,寬約5mm,與葉對(duì)生;總苞片4枚,長(zhǎng)圓形或倒卵形,長(zhǎng)1-1.5cm,寬約0.6cm,白色;花小而密,無花被;雄蕊3,花絲長(zhǎng)為花藥的3倍,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1,由3心皮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離。蒴果卵圓形,長(zhǎng)2-3cm,先端開裂,具宿存花柱。種子多數(shù),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分布】秦嶺、長(zhǎng)江以南.
【圖片】
10.滿江紅
【別名】紫藻、三角藻、紅浮萍
【種拉丁名】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
【科屬】滿江紅科,滿江紅屬
【植物形態(tài)】漂浮植物。根狀莖橫走,羽狀分枝,向水下生出須根。葉互生,成兩行并列于莖上,斜方形或卵形,長(zhǎng)約1毫米,圓頭或截頭,全緣,通常分裂為上下兩葉片,上片肉質(zhì),綠色,秋后變紅色,有膜質(zhì)邊緣,上面有乳頭突起,下面有空腔,含膠質(zhì)和藍(lán)藻共生,下片沉水中,膜質(zhì)如鱗片,無柄。孢子果成對(duì)生于分枝基部的沉水裂片上,有大小之分,大孢子果小,長(zhǎng)卵形,內(nèi)有1個(gè)大孢子囊及1個(gè)大孢子,小孢子果大而成球形,內(nèi)有多數(shù)小孢子囊,各含64個(gè)小孢子。
【分布】全國
【圖片】
11.天胡荽
【別名】落得打、滿天星
【種拉丁名】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
【科屬】傘形科,天胡荽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匍匐地上,節(jié)上生不定根。葉互生,圓形或腎形,直徑5-25毫米,通常5-7淺裂,裂片綜緣有鈍齒,上面無毛,下面疏生柔毛;葉柄長(zhǎng)5-80毫米;小托葉2征,膜質(zhì),抱莖。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長(zhǎng)1-2.5厘米;總茶館 片4-10,倒披針形;花瓣5,卵形,綠白色或淡紅紫色;雄蕊5枚;子房下位,2室外,花柱2。雙懸果近圓形,側(cè)面扁平,無毛或有多靈敏紅色小點(diǎn),背棱和中棱顯著,略銳?;ㄆ?-5月,果期6-7月。
【分布】產(chǎn)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通常生長(zhǎng)在濕潤(rùn)的草地、河溝邊、林下;海拔475—3000米。
【圖片】
12.積雪草
【別名】崩大碗、落得打
【種拉丁名】Centella asiatica (Linn.) Urban
【科屬】傘形科,積雪草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無毛或稍有毛。單葉互生,皮膚形或近圓形,直徑1-5厘米,基部深心形,邊緣有寬鈍齒,單傘形花序單生或2-3個(gè)腋生,每個(gè)有花3-6朵,紫紅色;總花梗長(zhǎng)2-8毫米;總苞片2,卵形;花梗極短。雙懸果扁圓形。
【分布】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省區(qū)。喜生于陰濕的草地或水溝邊;海拔200—1900米。
【圖片】
13.牛毛氈
【別名】無
【種拉丁名】Heleocharis yokoscensis (Franch. et Savat.) Tang et Wang
【科屬】莎草科,荸薺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具極纖細(xì)的匍匐根狀莖。稈密叢生,細(xì)如毛發(fā)狀,高3~10厘米。葉鱗片狀,具微紅色的葉鞘,管狀,膜質(zhì),長(zhǎng)5~15毫米。小穗卵形,淡紫色,長(zhǎng)約3毫米,寬2毫米,所有鱗片全有花,膜質(zhì),下部鱗片近2列,基部的一枚鱗片長(zhǎng)圓形,頂端鈍,背部有3條脈。中間淡綠色,兩側(cè)微紫色,邊緣無色,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鱗片卵形,頂端急尖,長(zhǎng)約3.5毫米,寬約2.5毫米,有一條脈,中間綠色,兩側(cè)紫色, 邊緣無色,全部膜質(zhì),下位剛毛1~4條,長(zhǎng)為小堅(jiān)果的2倍,有倒刺,柱頭3,有褐色小點(diǎn)。小堅(jiān)果狹長(zhǎng)圓形,無棱,長(zhǎng)約1,8毫米, 淡黃白色,有細(xì)密整齊的網(wǎng)紋,花柱莖稍膨大,頂端呈短尖狀。
【分布】遍布于全國
【圖片】
14.大牛毛氈
【別名】黑籽荸薺、珍珠藺(lìn)、彎形藺
【種拉丁名】Eleocharis geniculata Romer &Schult
【科屬】莎草科,荸薺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挺水草本,稈叢生密集,直立或微彎,扁圓,高5~25cm,偶而達(dá)30cm鞘先端三角形,面為斜口。小穗球形或卵形,長(zhǎng)3-5mm,寬3.5mm,淡鐵鏽色。瘦果倒卵形,1mm長(zhǎng),黑色有光澤。
【分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