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原生水生植物圖鑒(2.0版) 50樓新增4種原生椒草

2010-06-23 22:29:18

本帖最后由 水中莣憂草 于 2010-7-1 11:21 編輯

本帖所有資料由本人整理編排.
本帖的目的只有一個(gè):宏揚(yáng)中國原生!
較之原來的圖鑒補(bǔ)充拓展了些許內(nèi)容.
由于中國水生苔蘚植物與蕨類植物非常豐富,完全可以另開一帖,所以本圖鑒不包括苔蘚植物.只包括少數(shù)蕨類植物.
頂一下哦!

1.水苦荬
   【別名】水萵苣,水菠菜
   【種拉丁名】Veronica undulata Wall.
   【科屬】玄參科,婆婆納屬
   【植物形態(tài)】水苦荬,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體無毛,或于花柄及苞片上稍有細(xì)小腺狀毛。莖直立,高25~90厘米,富肉質(zhì),中空,有時(shí)基部略傾斜。葉對(duì)生;長(zhǎng)圓狀披針形或長(zhǎng)圓狀卵圓形,長(zhǎng)4~7厘米,寬8~15毫米,先端圓鈍或尖銳,全緣或具波狀齒,基部呈耳廓狀微抱莖上;無柄。總狀花序腋生,長(zhǎng)5~15厘米;苞片橢圓形,細(xì)小,互生;花有柄;花萼4裂,裂片狹長(zhǎng)橢圓形,先端鈍;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具淡紫色的線條;雄蕊2,突出;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1枚,柱頭頭狀。蒴果近圓形,先端微凹,長(zhǎng)度略大于寬度,常有小蟲寄生,寄生后果實(shí)常膨大成圓球形。果實(shí)內(nèi)藏多數(shù)細(xì)小的種子,長(zhǎng)圓形,扁平;無毛?;ㄆ?~6月。 生長(zhǎng)于水田或溪邊。
    【分布】河北、江蘇、安徽、浙江、四川、云南、廣西、廣東等地。
    【圖片】

水上葉

水中葉


2.金魚藻
【別名】細(xì)草、魚草、軟草、松藻
【種拉丁名】Ceratophyllum demersum Linn.
【科屬】金魚藻科,金魚藻屬
【植物形態(tài)】真核生物,沉水性多年生水草,全株深綠色。莖細(xì)長(zhǎng),平滑,長(zhǎng)20-40余厘米,疏生短枝。葉輪生,開展,每5-9(13)枚集成一輪,無柄,長(zhǎng)1.2-1.5(2.0)厘米,通常為1回二叉狀分歧,有時(shí)為2回二叉狀分歧,裂片絲狀線形或線形,稍脆硬,先端具2個(gè)短刺尖,邊緣散生刺伏細(xì)齒?;ㄐ?,單性,每1-3朵單生于節(jié)部葉腋,具極短的花梗,總苞深裂,總苞片8-12枚,線形,長(zhǎng)達(dá)1毫米余,頂端具2個(gè)短刺尖,花后宿存;雄花具多數(shù)雄蕊,雄蕊狹橢圓形,幾無花絲,花藥外向,藥隔的附屬體頂端具2個(gè)短刺尖;雌花具1枚雌蕊,花柱宿存,呈針刺狀。堅(jiān)果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略扁平,長(zhǎng)4-5毫米,寬約2.5毫米,具3枚針刺,基部附近的2枚針刺向下傾斜,幾乎比果體長(zhǎng)1倍,長(zhǎng)達(dá)9.5毫米,頂部的1枚針刺(宿存的花柱)比果體長(zhǎng)半倍至1倍,長(zhǎng)7.5-8毫米?;ㄆ?-7月,果期8-9月。
【分布】全國廣泛分布
【圖片】


3.穗花狐尾藻
【別名】無
【種拉丁名】Myriophyllum spicatum L.
【科屬】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屬
【植物形態(tài)】根狀莖生于泥中,節(jié)部生長(zhǎng)不定根。莖圓柱形,直立,常分枝。葉無柄,絲狀全裂。穗狀花序生于水面之上,雌雄同株。行有性和無性兩種方式繁殖,其主要傳播方式以產(chǎn)生斷枝或根狀莖的方式進(jìn)行.穗花狐尾藻的適應(yīng)能力強(qiáng),在各種水體中均能發(fā)育良好,屬喜光植物.
【分布】全國各地
【圖片】


4.田字草
【別名】蘋,水草頭、 水金花頭、 野草頭、 野連菜、 野極菜 、四葉草、 十字草、 妹妹草、 破銅錢草 、夜里串、夜爬山
【種拉丁名】Marsilea crenata C. Presl
【科屬】蘋科 ,蘋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多年生挺水蕨類植物。根莖橫生泥中。春季出葉,有細(xì)長(zhǎng)的葉柄,柄上生4片小葉,排成十字狀,外形像田字,故名田字草。
【分布】中國南部諸省
【圖片】


5.菹草
【別名】蝦藻、蝦草
【種拉丁名】Potamogeton crispus
【科屬】眼子菜科,眼子菜屬
【植物形態(tài)】菹草為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具近圓柱形的根莖。莖稍扁,多分枝,近基部常匍匐地面,于節(jié)處生出疏或稍密的須根。葉條形,無柄,長(zhǎng)3-8cm,寬3-10mm,先端鈍圓,基部約1mm與托葉合生,但不形成葉鞘,葉緣多少呈淺波狀,具疏或稍密的細(xì)鋸齒。穗狀花序頂生,具花2-4輪。花果期4-7月。
【分布】我國南北各省區(qū)
【圖片】



6.溝繁縷
【別名】
【種拉丁名】Elatine triandra Schkuhr
【科屬】溝繁縷科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矮小草本。莖匍匐狀,軟弱,長(zhǎng)5~10厘米,多分枝,節(jié)間短,節(jié)部生細(xì)根。葉對(duì)生,較薄,近膜質(zhì),卵狀長(zhǎng)圓形或披針形至線形,長(zhǎng)3~10毫米,寬1~3毫米,頂端鈍或微缺,全緣,基部呈短柄狀漸狹,長(zhǎng)0.5~3毫米,或近無柄,托葉小,早落?;▎紊谌~腋,徑約1毫米,無梗或幾無梗,每節(jié)1朵或2朵,萼片3,卵形,其中1個(gè)較小,頂端鈍,基部合生3花瓣3,橢圓形,白色或粉紅色,比萼片稍長(zhǎng),雄蕊3,比花瓣短,子房上位,3室,花柱3,直立而短。蒴果扁球形,徑1~1.5毫米,裂為3瓣,膜質(zhì),具多數(shù)種子,種子長(zhǎng)圓柱形,微彎曲,長(zhǎng) 約0.5毫米,具細(xì)小的橫六角形網(wǎng)紋。
【分布】產(chǎn)廣東,**、吉林,黑龍江。
【圖片】

水上葉

水中葉



7.石龍尾
【別名】
【種拉丁名】Limnophila sessiliflora (Vahl) Blume
【科屬】玄參科,石龍尾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莖節(jié)生須根;葉兩型,沉水葉細(xì)裂,挺水葉長(zhǎng)橢圓形,羽狀裂;花單生葉腋。淺水沼澤地生長(zhǎng)。
【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貴州、浙江、江蘇、安徽、河南、遼寧等省區(qū)
【圖片】

水上葉

水中葉



8.黑三棱
【別名】皮三棱,湖三棱
【種拉丁名】Sparganium stoloniferum (Graebn.) Buch.-Ham. ex Juz.
【科屬】黑三棱科,黑三棱屬
【植物形態(tài)】水生草本,有根狀莖;莖具葉;葉狹長(zhǎng),無柄,直立或浮水,基部鞘狀;花單性同株,密集成圓球狀的花束,在每一花序上,雄花束生于雌花束之上;花被由數(shù)枚膜質(zhì)、延長(zhǎng)的鱗片組成;雄蕊3或更多;子房無柄,基部狹,1室,有下垂的胚珠1顆;花柱單生或分叉;果不開裂,密擠,外果皮海綿質(zhì)。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江蘇、江西、湖北、云南省省區(qū)。
【圖片】




9.魚腥草
【別名】蕺菜,三心草
【種拉丁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科屬】三白草科,三白草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腥臭草本,高60cm。莖下部伏地,節(jié)上輪生小根,上部直立,無毛或節(jié)上被毛。葉互生,薄紙質(zhì),有腺點(diǎn);葉柄長(zhǎng)1-4cm;托葉膜質(zhì),條形,長(zhǎng)約2.5cm,下部與葉柄合生為葉鞘,基部擴(kuò)大,略抱莖;葉片卵形或闊卵形,長(zhǎng)4-10cm,寬3-6cm,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常呈紫紅色,兩面脈上被柔毛。穗狀花序生于莖頂,長(zhǎng)約2cm,寬約5mm,與葉對(duì)生;總苞片4枚,長(zhǎng)圓形或倒卵形,長(zhǎng)1-1.5cm,寬約0.6cm,白色;花小而密,無花被;雄蕊3,花絲長(zhǎng)為花藥的3倍,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1,由3心皮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離。蒴果卵圓形,長(zhǎng)2-3cm,先端開裂,具宿存花柱。種子多數(shù),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分布】秦嶺、長(zhǎng)江以南.
【圖片】


10.滿江紅
【別名】紫藻、三角藻、紅浮萍
【種拉丁名】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
【科屬】滿江紅科,滿江紅屬
【植物形態(tài)】漂浮植物。根狀莖橫走,羽狀分枝,向水下生出須根。葉互生,成兩行并列于莖上,斜方形或卵形,長(zhǎng)約1毫米,圓頭或截頭,全緣,通常分裂為上下兩葉片,上片肉質(zhì),綠色,秋后變紅色,有膜質(zhì)邊緣,上面有乳頭突起,下面有空腔,含膠質(zhì)和藍(lán)藻共生,下片沉水中,膜質(zhì)如鱗片,無柄。孢子果成對(duì)生于分枝基部的沉水裂片上,有大小之分,大孢子果小,長(zhǎng)卵形,內(nèi)有1個(gè)大孢子囊及1個(gè)大孢子,小孢子果大而成球形,內(nèi)有多數(shù)小孢子囊,各含64個(gè)小孢子。
【分布】全國
【圖片】


11.天胡荽
【別名】落得打、滿天星
【種拉丁名】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
【科屬】傘形科,天胡荽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匍匐地上,節(jié)上生不定根。葉互生,圓形或腎形,直徑5-25毫米,通常5-7淺裂,裂片綜緣有鈍齒,上面無毛,下面疏生柔毛;葉柄長(zhǎng)5-80毫米;小托葉2征,膜質(zhì),抱莖。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長(zhǎng)1-2.5厘米;總茶館 片4-10,倒披針形;花瓣5,卵形,綠白色或淡紅紫色;雄蕊5枚;子房下位,2室外,花柱2。雙懸果近圓形,側(cè)面扁平,無毛或有多靈敏紅色小點(diǎn),背棱和中棱顯著,略銳?;ㄆ?-5月,果期6-7月。
【分布】產(chǎn)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通常生長(zhǎng)在濕潤(rùn)的草地、河溝邊、林下;海拔475—3000米。
【圖片】



12.積雪草
【別名】崩大碗、落得打
【種拉丁名】Centella asiatica (Linn.) Urban
【科屬】傘形科,積雪草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無毛或稍有毛。單葉互生,皮膚形或近圓形,直徑1-5厘米,基部深心形,邊緣有寬鈍齒,單傘形花序單生或2-3個(gè)腋生,每個(gè)有花3-6朵,紫紅色;總花梗長(zhǎng)2-8毫米;總苞片2,卵形;花梗極短。雙懸果扁圓形。
【分布】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省區(qū)。喜生于陰濕的草地或水溝邊;海拔200—1900米。
【圖片】


13.牛毛氈
【別名】無
【種拉丁名】Heleocharis yokoscensis (Franch. et Savat.) Tang et Wang
【科屬】莎草科,荸薺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具極纖細(xì)的匍匐根狀莖。稈密叢生,細(xì)如毛發(fā)狀,高3~10厘米。葉鱗片狀,具微紅色的葉鞘,管狀,膜質(zhì),長(zhǎng)5~15毫米。小穗卵形,淡紫色,長(zhǎng)約3毫米,寬2毫米,所有鱗片全有花,膜質(zhì),下部鱗片近2列,基部的一枚鱗片長(zhǎng)圓形,頂端鈍,背部有3條脈。中間淡綠色,兩側(cè)微紫色,邊緣無色,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鱗片卵形,頂端急尖,長(zhǎng)約3.5毫米,寬約2.5毫米,有一條脈,中間綠色,兩側(cè)紫色, 邊緣無色,全部膜質(zhì),下位剛毛1~4條,長(zhǎng)為小堅(jiān)果的2倍,有倒刺,柱頭3,有褐色小點(diǎn)。小堅(jiān)果狹長(zhǎng)圓形,無棱,長(zhǎng)約1,8毫米, 淡黃白色,有細(xì)密整齊的網(wǎng)紋,花柱莖稍膨大,頂端呈短尖狀。
【分布】遍布于全國
【圖片】


14.大牛毛氈
【別名】黑籽荸薺、珍珠藺(lìn)、彎形藺
【種拉丁名】Eleocharis geniculata Romer &Schult
【科屬】莎草科,荸薺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挺水草本,稈叢生密集,直立或微彎,扁圓,高5~25cm,偶而達(dá)30cm鞘先端三角形,面為斜口。小穗球形或卵形,長(zhǎng)3-5mm,寬3.5mm,淡鐵鏽色。瘦果倒卵形,1mm長(zhǎng),黑色有光澤。
【分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圖片】
本帖最后由 水中莣憂草 于 2010-6-24 09:58 編輯

15.小茨藻

【別名】無
【種拉丁名】Najas minor All.
【科屬】茨藻科,茨藻屬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沉水草木。植株纖細(xì),易折斷,下部匍匐,上部直立,呈黃綠色或深綠色,基部節(jié)上生有不定根;株高4—25厘米。莖圓柱形,光滑無齒,莖粗0.5—1毫米或更粗,節(jié)間長(zhǎng)1—10厘米,或有更長(zhǎng)者;分枝多,呈二叉狀;上部葉呈3葉假輪生,下部葉近對(duì)生,于枝端較密集,無柄;葉片線形,漸尖.柔軟或質(zhì)硬,長(zhǎng)1—3厘米,寬0.5—1毫米,上部狹而向背面稍彎至強(qiáng)烈彎曲,邊緣每側(cè)有6一I 2枚鋸齒,齒長(zhǎng)約為葉片寬的1/5—1/2,先端有一褐色刺細(xì)胞;葉鞘上部呈例心形,長(zhǎng)約2毫米,葉耳截圓形至圓形,內(nèi)側(cè)無齒,上部及外側(cè)具十?dāng)?shù)枚細(xì)齒,齒端均有一褐色刺細(xì)胞?;ㄐ。瑔涡?,單生于葉腋,罕有2花同生;雄花淺黃綠色,橢圓形.長(zhǎng)0.5一1.5毫米,具I瓶狀佛焰苞;花被1,囊狀;雄蕊1枚,花藥1室;花粉粒橢圓形;雌花無佛焰苞和花被,雌蕊1枚;花柱細(xì)長(zhǎng),柱頭2枚。瘦果黃褐色,狹長(zhǎng)橢圓形,上部漸狹而稍彎曲,長(zhǎng)2—3毫米,直徑約0.5毫米。種皮堅(jiān)硬,易碎;表皮細(xì)胞多少呈紡錘形,細(xì)胞橫向遠(yuǎn)長(zhǎng)于軸向,排列整齊呈梯狀,于兩尖端的連接處形成脊?fàn)钔黄??;ü?—10月。2n=12,24。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和云南等省區(qū)。
【圖片】




16.大茨藻

【別名】無
【種拉丁名】Najas marina Linn.
【科屬】茨藻科,茨藻屬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植物,綠色,高20~40cm或以上,莖節(jié)較不易折斷。葉通常兩枚對(duì)生,線形,0.6~2.5cm長(zhǎng),先端較尖,齒緣,鞘先端心形,有數(shù)枚小齒,褐色,葉表網(wǎng)紋方形或長(zhǎng)方形居多。種子狹長(zhǎng)橢圓形,2.2~2.8mm長(zhǎng),先端微彎,漸尖,綠黃色,表網(wǎng)孔排列整齊如梯狀。
【分布】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新疆、江蘇、浙江、河南、河北、湖南、**、云南等省區(qū)。
【圖片】




17.格菱

【別名】無
【種拉丁名】Trapa pseudoincisa Nakai
【科屬】菱科,菱屬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水草。葉二型,沉水葉絲裂,浮水葉集生于莖端;葉柄有毛或無毛,葉上部有狹長(zhǎng)圓形海綿質(zhì)的氣囊;葉片近三角形或菱形,長(zhǎng)1.5-3.5厘米,寬1.5-4厘米,基部楔形或廣楔形,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沿脈軟毛,邊緣中上部有較大的缺刻狀牙齒?;ò咨?,萼片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約5毫米,沿脊有毛,花梗長(zhǎng)約1.5厘米,被短柔毛。果實(shí)三角形,高約1.5厘米;肩角平伸或稍斜上,銜端有倒刺,兩角之間寬3-4.5厘米;腰角無,其位置上常的丘狀突起;果頸明顯,高3-4毫米,徑約3毫米;果冠有明顯。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湖北、江西、福建、**、湖南,江蘇等.
【圖片】


18.鴨舌草

【別名】水錦葵
【種拉丁名】Monochoria vaginalis (Burm. F.) Presl ex Kunth
【科屬】雨久花科,雨久花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水生草本,高4-20厘米。根狀莖極短,生有多數(shù)纖維狀須根。莖直立或斜上,光滑無毛。葉基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zhǎng)1.5-5.5厘米,0.5-5.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截形或心形,全緣,葉脈弧狀;葉柄長(zhǎng)達(dá)20厘米,基部成鞘狀??偁罨ㄐ蛞干?,從葉鞘抽出;花藍(lán)紫色稍帶紅色,花梗長(zhǎng)3-8毫米;花被裂片6,披針形或卵形,長(zhǎng)10-15毫米;雄蕊6枚,花藥長(zhǎng)圓形,其中1個(gè)較長(zhǎng),其他較?。蛔臃可衔?,3室。蒴果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1厘米?;ㄆ?-10月,果期9-11月。
【分布】我國南北各省區(qū)
【圖片】


19.水浮蓮

【別名】水芙蓉,大漂
【種拉丁名】Pistia stratiotes L.
【科屬】天南星科,大漂屬
【植物形態(tài)】浮水草本。全株淡綠色,有長(zhǎng)而垂直的須根,由匍匐枝繁殖。葉簇生如杯狀,葉片質(zhì)厚柔軟,密被柔毛,扇形或倒卵狀楔形,長(zhǎng)約一、二寸,寬約二、三寸,先揣渾圓或波狀,背面葉脈凸起呈扇骨狀,全綠,無葉柄,基部常帶紅色。夏秋開花,花緣白色,有茸毛,佛焰花序不顯著,隱生于葉叢中。結(jié)小漿果。
【分布】長(zhǎng)江以南各省區(qū)
【圖片】


20.水蓼

【別名】水辣蓼、水胡椒、紅辣蓼、斑蕉草、蓼子草、白辣蓼、水公子、辣花子、小葉辣蓼、辣蒿、辣蓼子棵、打竹、辣草、水流仙、細(xì)辣蓼、柳蓼草、痛骨消、藥蓼、紅蓼子草、藥蓼子草、辣子草、辣柳草。
【種拉丁名】Polygonum hydropiper Linn.
【科屬】蓼科,蓼屬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莖直立或傾斜,多分枝,無毛。葉有短柄;葉片披針形,長(zhǎng)4-7厘米,寬5-15毫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通常兩面有腺點(diǎn);托葉鞘筒形,膜質(zhì),紫褐色,有睫毛。花序穗狀,頂生或腋生,細(xì)長(zhǎng),下部間斷;苞片鐘形,疏生睫毛或無毛;花疏生,淡綠色或淡紅色;花被5深裂,有腺點(diǎn);雄蕊通常6;花柱2-3。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有小點(diǎn),暗褐色,稍有光澤。
【分布】我國南北各省區(qū)
【圖片】


21.水馬齒

【別名】尚未獲悉
【種拉丁名】Callitriche stagnalis Scop.
【科屬】水馬齒科,水馬齒屬
【植物形態(tài)】沼生水馬齒,一年生草本,高30-40cm。莖纖細(xì),多分枝。葉對(duì)生,在莖頂常密集呈蓮座狀;水生者蓮座狀葉浮于水面,葉片倒卵形或微鈍,基部漸狹,兩面疏生褐色細(xì)小斑點(diǎn),具3脈;莖生葉匙形或線形,長(zhǎng)6-12mm,寬2-5mm;無柄?;▎涡?,同株,單生葉腋,為兩個(gè)小苞片所托;雄花雄蕊1,花絲細(xì)長(zhǎng),長(zhǎng)2-4mm,花藥心形,小,長(zhǎng)約0.3mm;雌花子房倒卵形,長(zhǎng)約0.5mm,頂部圓形微凹,花柱2,纖細(xì)。果倒卵狀橢圓形,長(zhǎng)1-1.5mm,僅上部邊緣具翅基部具短柄。
【分布】東北、華東至西南各地
【圖片】


22.水車前

【別名】水帶菜,水芥菜,龍舌草
【種拉丁名】 Ottelia alismoides
【科屬】水鱉科,水車前屬
【植物形態(tài)】沉水草本,具短莖或無莖。葉變化很大,卵狀披針形、廣卵圓形或圓形,長(zhǎng)3~18厘米,寬1~17厘米,頂端鈍或長(zhǎng)尖,基部截形或心形,柄軟而扁平,長(zhǎng)3~22厘米。苞片卵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3~4厘米,寬約1.5厘米,頂端2裂,具5~6條皺狀的縱翅;花兩性,直徑約1.5厘米,單生于苞片內(nèi),萼片3,綠色,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約1厘米,寬2~4毫米,花瓣淺藍(lán)色至白色,3枚,倒卵形或圓形,長(zhǎng)約2.5厘米,寬約2厘米,雄蕊6~15,子房下位,具短喙,與苞片等長(zhǎng),花柱6, 2裂。果實(shí)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達(dá)5厘米,有6條溝槽,頂部有宿存花冠。

【分布】分布于云南,四川,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河南。
【圖片】


23.水竹葉

【別名】疣草 ,肉草
【種拉丁名】Murdannia keisak
【科屬】鴨跖草科,水竹葉屬
【植物形態(tài)】具長(zhǎng)而橫走根狀莖,根狀莖具葉鞘,節(jié)間長(zhǎng)約6厘米,節(jié)上具細(xì)長(zhǎng)須狀根。莖肉質(zhì),下部匍匐,節(jié)上生根,上部上升,通常多分枝,長(zhǎng)達(dá)40厘米,節(jié)間長(zhǎng)8厘米,密生一列白硬毛,與下一葉鞘的一列毛相連續(xù)。葉無柄,僅在葉片下部有睫毛和葉鞘合縫處有一列毛,這一列與上一個(gè)節(jié)上的銜接而成一個(gè)系列,葉此處無毛。葉片竹葉形,平展或稍折疊,長(zhǎng)2~6厘米,寬0.5~0.8厘米,頂端漸尖而頭鈍?;ㄐ蛲ǔH有單朵花,頂生并兼腋生,花序梗長(zhǎng)1~4厘米,頂生者長(zhǎng),腋生者短?;ㄐ蚬V胁坑幸粭l狀苞片,有時(shí)苞片腋中生一朵花。萼片綠色,狹長(zhǎng)圓形,淺舟狀,長(zhǎng)0.4~0.6厘米,無毛,果期宿存?;ò攴奂t色、紫紅色或藍(lán)紫色,倒卵圓形,稍長(zhǎng)于萼片?;ńz密生長(zhǎng)須毛,蒴果卵圓形狀三棱形,長(zhǎng)0.5~0.7厘米,直徑0.3~0.4厘米,兩端鈍或短急尖,每室有種子3枚,有時(shí)僅1~2枚。種子短柱狀,稍扁,紅灰色。
【分布】吉林,遼寧,浙江,江西,福建,江蘇等
【圖片】



24.中華水韭

【別名】尚未獲悉
【種拉丁名】Isoetes siensis Palmer
【科屬】水韭科,水韭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粗,肉質(zhì)塊狀,略呈3瓣,基部生根。植株高20~30厘米。葉多數(shù),聚生于根狀莖上,多汁草質(zhì),細(xì)弱, 基部黃白色,向上淡綠色,長(zhǎng)15~30厘米,粗1~2毫米,線形,狀如韭菜,尖頭,基部變?yōu)殚熌べ|(zhì)寬鞘狀,腹面凹入,其上有心.形漸尖的葉舌,凹入處生橢圓形孢子囊,邊緣有膜質(zhì)蓋,多少覆于孢子囊上。大孢子囊通常生于外圍葉的葉腋內(nèi),內(nèi)生白色粒狀大孢子,小孢于囊生于內(nèi)部葉的葉腋內(nèi),內(nèi)生灰色粉末狀小孢子,小孢子表面有隆起,具多棘枝毛。
【分布】分布于江蘇南京、安徽休寧、屯溪和當(dāng)涂、浙江杭州、諸暨、建德及麗水等地。
【圖片】


25.高寒水韭

【別名】尚未獲悉
【種拉丁名】Isoetes hypsophila Hand.-Mazz.
【科屬】水韭科,水韭屬
【植物形態(tài)】與中華水韭相似
【分布】云南西北四川西部和西南部
【圖片】


26.云貴水韭

【別名】尚未獲悉
【種拉丁名】Isoetes yunguiensis Q. F. Wang et W. C. Taylor
【科屬】水韭科,水韭屬
【植物形態(tài)】與中華水韭相似
【分布】?jī)H分布于云南昆明、錄甸,貴州平壩。
【圖片】


27.**水韭

【別名】尚未獲悉
【種拉丁名】Isoetes taiwanensis
【科屬】水韭科,水韭屬
【植物形態(tài)】與中華水韭相似
【分布】**七星山夢(mèng)幻湖
【圖片】
本帖最后由 水中莣憂草 于 2010-6-24 10:11 編輯

28.水鱉

【別名】芣菜
【種拉丁名】Hydrocharis dubia (Bl.) Backer
【科屬】水鱉科,水鱉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浮葉草本
【分布】東北、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
【圖片】



29.海菜花

【別名】龍爪菜,海茄子
【種拉丁名】Ottelia acuminata (Lévl. et Vant.) Dandy
【科屬】水鱉科,水車前屬
【植物形態(tài)】水生草本。葉形變化較大,線狀圓形、披針形、卵形、寬心形,先端鈍,基部通常心形或深心形,少數(shù)漸狹,邊全緣或有細(xì)鋸齒,柄長(zhǎng)短不一,視水深淺而定,長(zhǎng)者達(dá)2~3米,葉背脈上和葉柄背面有肉刺?;▎涡?,雌雄異株,花葶圓柱形,光滑, 通常略低于水面,苞片無翅,但有二至六棱,無刺或梗上有刺,有時(shí)棱間也有成行的刺,雄花每苞內(nèi)含有40~50朵花,萼片3:開展,綠白色至深綠色,披針形,長(zhǎng)名一15毫米,寬2~4毫米,花瓣3,白色,基部呈黃色或深黃色,倒心形, 長(zhǎng)1~3.5厘米.寬1.5~4厘米;雄蕊9~12,黃色,花絲扁,花藥卵狀橢圓形,有退化雄蕊3,線形,黃色,雌花每苞中含有2~3朵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相似,花柱3,橙黃色,分2叉至基部,裂肢線形,長(zhǎng)約1.4厘米,有退化雄蕊3,黃色,線形,長(zhǎng)3~5毫米,子房三棱柱形,1室。果為三棱狀紡錘形,褐色,長(zhǎng)約8厘米,棱上有明顯的肉刺或疣凸,種子多數(shù),下垂,光滑無毛。
【分布】川,黔,粵,桂,滇,瓊
【圖片】


30.苦草

【別名】蓼萍草
【種拉丁名】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
【科屬】水鱉科,苦草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無莖沉水草本,有匍匐枝。葉基生,線形,長(zhǎng)30-40(50)厘米,寬5-10毫米,頂端鈍,邊緣全緣或微有細(xì)鋸齒,葉脈5-7條,無柄。雌雄異株,雄花小,多數(shù),生于葉腋,包于具短柄的卵狀3裂的佛焰苞內(nèi),雄蕊1-3;雌花單生,徑約2毫米,佛焰苞管狀,先端3裂,長(zhǎng)約1-2厘米,有棕褐色條紋,有長(zhǎng)柄,絲狀,伸到水面,受粉后,螺狀卷曲,把子房拉回水中,花被片6,兩輪排列,內(nèi)輪常退化,外輪帶紅粉色,較大,花柱3,2裂;子房下位,胚珠多數(shù)。果圓柱形,成熟時(shí)長(zhǎng)約14-17厘米。種子多數(shù),絲狀?;ㄆ?月,果期9月。
【分布】吉林、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圖片】



31.黑藻

【別名】溫絲草、燈籠薇、轉(zhuǎn)轉(zhuǎn)薇
【種拉丁名】Hydrilla verticillata (Linn. f.) Royle
【科屬】水鱉科,黑藻屬
【植物形態(tài)】單子葉多年生沉水植物,莖直立細(xì)長(zhǎng),長(zhǎng)50~80厘米,葉帶狀披針形,4~8片輪生,通常以4~6片為多,長(zhǎng)1.5厘米左右,寬約1.5-2mm。葉緣具小鋸齒,葉無柄。
【分布】黑,冀,魯,豫,陜,皖,蘇,浙,贛,湘,鄂,川,黔,閩,臺(tái),粵,桂,滇
【圖片】



32.角果藻

【別名】尚未獲悉
【種拉丁名】Zannichellia palustris Linn.
【科屬】角果藻科,角果藻屬
【植物形態(tài)】細(xì)弱的沉水草本。根狀莖橫走,有須根。莖纖細(xì)而脆,易折斷,長(zhǎng)約20厘米,少分枝。葉細(xì)線形,扁平, 3~4枚輪生,長(zhǎng)2~5厘米,先端尖銳,基部有鞘狀的膜質(zhì)托葉,葉脈1。花微小,腋生,單性,幾無梗,雌雄花各1朵同生于一膜質(zhì)的苞內(nèi); 雄花具1雄蕊,花絲細(xì),花藥長(zhǎng)約1毫米,雌花具2~6心皮.花柱長(zhǎng)3~3.5毫米,柱頭盾狀。小堅(jiān)果長(zhǎng)圓形,扁平,微彎,長(zhǎng)2~4毫米,背部脊上有膜質(zhì)的波狀齒,先端具細(xì)長(zhǎng)的喙,果柄長(zhǎng)2~4毫米,或無柄而數(shù)個(gè)簇生于總梗上。
【分布】我國南北各省區(qū)
【圖片】


33.黃花貍藻

【別名】貍藻,水上一枝黃花,金魚茜
【種拉丁名】Utricularia aurea Lour.

【科屬】貍藻科,貍藻屬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除花序挺出水面外全體沉于水中,葉器多數(shù)互生,3-4深裂達(dá)基部,裂片先羽狀深裂,再1-4回二歧深裂,末回裂片絲狀,具細(xì)剛毛。多年生沉水草本,浮于水面或于泥地蔓生,長(zhǎng)30~100cm。莖細(xì)長(zhǎng),多分枝。復(fù)葉互生,長(zhǎng)3~7cm。一至數(shù)回羽狀分裂;裂片發(fā)絲狀,長(zhǎng)4~7cm;一次裂片基部生有捕蟲囊,近卵形,囊口上方有2條觸毛。總狀花序腋生;小花5~12朵,唇形,上唇近圓形,下唇頂部微凹;花冠黃色,復(fù)葉互生,長(zhǎng)3~7cm。一至數(shù)回羽狀分裂;裂片發(fā)絲狀長(zhǎng)10~15mm.;雄蕊2枚;子房上位,密被腺點(diǎn)。蒴果長(zhǎng)頸瓶狀,直徑5~7mm。種子多數(shù),扁平。
【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和云南。
【圖片】


34.絲葉貍藻

【別名】不知
【種拉丁名】Utricularia gibba
【科屬】貍藻科,貍藻屬
【植物形態(tài)】絲葉貍藻是水生植物中少數(shù)食蟲植物,它的莖葉上有很多橢圓形的捕蟲袋,平常是透明的,里面只有一點(diǎn)點(diǎn)水。當(dāng)浮游動(dòng)物游到捕蟲袋附近時(shí),如果不小心碰到了捕蟲袋外的感覺毛,袋口就會(huì)打開,讓小蟲兒隨著水流進(jìn)捕蟲袋,再把袋口收緊,只要捕蟲袋捉到水蚤、草履蟲等小動(dòng)物,就會(huì)變黑。植物體光滑,捕蟲囊疏松排于莖及葉。莖細(xì)長(zhǎng),多分枝。葉1-3回叉狀分枝,每裂片絲狀。根生花軸長(zhǎng)5-12 cm,直立,整年都能開花,夏季更是盛開,水面會(huì)伸出一朵朵亮黃色的小花,花柄很 長(zhǎng)。
【分布】產(chǎn)黑龍江、內(nèi)蒙古、山西、新疆、四川和西藏。
【圖片】



35.圓葉挖耳草

【別名】尚未獲悉
【種拉丁名】Utricularia striatula J. Smith
【科屬】貍藻科,貍藻屬
【植物形態(tài)】陸生小草本
【分布】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東南部。
【圖片】



36.禾葉挖耳草

【別名】尚未獲悉
【種拉丁名】Utricularia graminifolia Vahl
【科屬】貍藻科,貍藻屬
【植物形態(tài)】陸生小草本。

  假根有少數(shù),絲狀,具多數(shù)分枝。匍匐枝多數(shù),絲狀,多分枝,長(zhǎng)2~8厘米。葉器生在匍匐枝上,不存在或存在于花期,線狀或線狀倒披針形,頂端極尖或鈍形,基部漸窄,全緣,長(zhǎng)4-10毫米,寬0.8-1.5毫米,有三脈,膜質(zhì)無毛。捕蟲囊散生于匍匐枝和側(cè)生于葉器上,球形,側(cè)扁,長(zhǎng)0.5-1.3毫米,有柄;口基生,上唇有兩條不分枝的的鉆形附屬物。

  花序直立,長(zhǎng)2.5-30厘米,無毛,基部以上有1-6朵疏離的花;花序梗圓柱形,粗0.4-1毫米,有1-3個(gè)鱗片;苞片與鱗片同形,基部著生,卵形,頂端漸尖,長(zhǎng)2-2.5毫米,有3-5脈;小苞片比苞片短,鉆形,有一脈;花梗絲狀,上部具翅,長(zhǎng)2-13毫米,直立或開展?;ㄝ?裂達(dá)基部,上唇略大于下唇,裂片卵形,頂端極尖至漸尖,全緣,花期長(zhǎng)3.5-5毫米,果期長(zhǎng)6毫米?;ü诘{(lán)色至紫紅色,長(zhǎng)7-13毫米;上唇狹長(zhǎng)圓形,略長(zhǎng)于上方萼片,頂端圓或微凹,下唇較大,卵圓形,頂端圓形,全緣,長(zhǎng)5-7毫米,喉突隆起,距狹圓錐狀鉆形,頂端微尖,較下唇長(zhǎng)并與其呈銳角或直角叉開。雄蕊無毛;花絲線性,彎曲,上部膨大,長(zhǎng)約1.5毫米;2藥室匯合。雌蕊無毛,子房寬橢圓球形,花柱短而明顯,柱頭下唇半圓形,上唇消失呈截形。花期5-12月。

  蒴果長(zhǎng)球形,長(zhǎng)2-3毫米。

  種子多數(shù),橢圓球形,長(zhǎng)0.3-0.4毫米,種皮無毛,有網(wǎng)狀突起,網(wǎng)格縱向延長(zhǎng)。
【分布】福建、廣東和云南
【圖片】



37.網(wǎng)紋挖耳草

【別名】無
【種拉丁名】Utricularia reticulata
【科屬】貍藻科,貍藻屬
【植物形態(tài)】雙子葉植物,沉水或挺水性水草。這種挖耳其實(shí)同禾葉挖耳草較難區(qū)別,通常都認(rèn)為網(wǎng)紋挖耳的葉子更短些,而禾葉挖耳的葉子更尖細(xì)而近似于禾苗葉。據(jù)說網(wǎng)紋挖耳比禾葉挖耳更容易養(yǎng)殖?,F(xiàn)在國內(nèi)水草市面流行的挖耳估計(jì)兩種混雜的可能性較大,而**地區(qū)一般都是養(yǎng)殖網(wǎng)紋挖耳居多。網(wǎng)紋挖耳的花瓣具有網(wǎng)紋而得名,花的顏色也為淡紫色。水上草的葉片通常呈線形,長(zhǎng)不到1cm,葉子一般較稀疏,往往野外的草葉片數(shù)量甚至沒有花莖來得多。這種草生長(zhǎng)快速,野外可發(fā)現(xiàn)繁殖成一大片的挖耳草地。同禾葉挖耳一樣,栽培容易,適合作為前景草,長(zhǎng)滿一整片的草坪時(shí),碧綠如茵,別樣的美麗。

【分布】亞洲南部
【圖片】



38.短梗挖耳草

【別名】密花貍藻(廣州植物志), 長(zhǎng)距挖耳草(**植物志)
【種拉丁名】Utricularia caerulea Linn.
【科屬】貍藻科,貍藻屬
【植物形態(tài)】未找到相關(guān)資料
【分布】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云南。
【圖片】




39.怒江挖耳草

【別名】無
【種拉丁名】Utricularia salwinensis Hand.-Mazz.
【科屬】貍藻科,貍藻屬
【植物形態(tài)】未獲得相關(guān)資料
【分布】四川和云南西北部。
【圖片】
本帖最后由 水中莣憂草 于 2010-6-24 10:36 編輯

40.蓖齒眼子菜

【別名】無
【種拉丁名】Potamogeton pectin
【科屬】眼子菜科,眼子菜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沉水草本
根莖細(xì)長(zhǎng),黃白色
葉互生,線形或絲狀,先端鈍,全緣,無柄
穗狀花序頂生,浮于水面,小花黃綠色
果實(shí)倒卵形,斜倒卵形至卵圓形
花果期6-9月
【分布】各省區(qū)
【圖片】



41.眼子菜

【別名】鴨子草、水案板、牙齒草
【種拉丁名】Potamogeton distinctus A. Bennett
【科屬】眼子菜科,眼子菜屬
【植物形態(tài)】根狀莖匍匐,莖較細(xì)長(zhǎng),節(jié)上生根。葉片分浮水葉、沉水葉兩種。前者黃綠色,稍帶革質(zhì),葉表光滑,長(zhǎng)橢圓形,大小3—10×2—4.5(cm),葉脈13—21條,葉柄長(zhǎng)3—15cm;沉水葉狹長(zhǎng),膜質(zhì),葉緣波狀,褐色。穗狀花序,黃綠色,有4朵花。
【分布】我國南北大多數(shù)省區(qū)
【圖片】



42.竹葉眼子菜

【別名】無
【種拉丁名】Potamogeton malaianus Miq.
【科屬】眼子菜科,眼子菜屬
【植物形態(tài)】  

竹葉眼子菜系沉水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長(zhǎng)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膜質(zhì),薄而透明,褐綠色或暗綠色;在整個(gè)生長(zhǎng)季節(jié)中沒有明顯變化,季相不明顯。竹葉眼子菜具有發(fā)達(dá)的地下根狀莖系統(tǒng),節(jié)部生有須根,其上的芽體向上發(fā)展即成為習(xí)見的竹葉眼子菜植株(抽條)。莖圓柱形,直徑2mm左右,不分枝或具少數(shù)分枝。
【分布】我國南北各省區(qū)。
【圖片】



43.微齒眼子菜

【別名】無
【種拉丁名】Potamogeton maackianus A. Bennett
【科屬】眼子菜科,眼子菜屬
【植物形態(tài)】未找到相關(guān)資料
【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華中以及西南各地
【圖片】


44.光葉眼子菜

【別名】無
【種拉丁名】Potamogeton lucens Linn.
【科屬】眼子菜科,眼子菜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沉水草本。根狀莖粗。莖長(zhǎng)1~2米,近圓形,直徑約2~3毫米,有分枝,節(jié)間長(zhǎng)2~15厘米不等。葉互生,花梗下的對(duì)生,長(zhǎng)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zhǎng)4~12厘米,寬1.5~2.5厘米,綠色透明,頂端有尖頭,基部狹成短柄或近無柄,邊緣略 呈波狀,脈7,中脈較側(cè)脈顯著,近無柄或有2~3毫米長(zhǎng)的葉柄,托葉長(zhǎng)2~5厘米,先端圓形,基部抱莖,綠色,通常宿存?;ㄐ蛩霠?,梗長(zhǎng)達(dá)20厘米,上部增粗,穗長(zhǎng)2~5厘米,花密。小堅(jiān)果斜卵形,長(zhǎng)約2毫米,寬約1.5,毫米,側(cè)面扁平,頂 端短尖,背部有3脊,中間的平鈍,側(cè)面的銳而顯著。
【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西北各省區(qū)及云南。
【圖片】



45.扭葉眼子菜

【別名】無
【種拉丁名】Potamogeton intortifloius J. D. He
【科屬】眼子菜科,眼子菜屬
【植物形態(tài)】未找到相關(guān)資料
【分布】湖北
【圖片】



46.穿葉眼子菜
【別名】抱莖眼子菜
【種拉丁名】Potamogeton perfoliatus Linn.
【科屬】眼子菜科,眼子菜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沉水草本,根狀莖細(xì)長(zhǎng),橫行,白色。莖長(zhǎng)約60厘米,軟弱,多分枝,直徑約2~3毫米,節(jié)間長(zhǎng)約1~3厘米。葉互生,花梗下的葉對(duì)生,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zhǎng)2-5厘米,寬1-2.5厘米,頂端鈍至急尖,基部心形,抱莖,全緣而常有波皺,脈11~15條;托葉薄膜質(zhì),白色,鞘狀,長(zhǎng)5~20毫米,不久破裂為纖維狀或脫落??偦üI谌~腋,穗狀花序生于莖頂或葉腋;梗長(zhǎng)2-4厘米,與莖等粗;穗長(zhǎng)1.5-3厘米,密生小花。小堅(jiān)果寬倒卵形,長(zhǎng)約2.5~3毫米,直徑2~2.3毫米,頂端具短喙,背部有1全緣的隆脊。
【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湖南、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圖片】



47.川蔓藻

【別名】無
【種拉丁名】Ruppia maritima Linn.
【科屬】眼子菜科,川蔓藻屬
【植物形態(tài)】未找到相關(guān)資料
【分布】遼寧、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及其沿海島嶼、海南、廣西等地.
【圖片】



48.槐葉萍

【別名】蜈蚣漂,水百腳(湖北),大浮萍,蜈蚣萍
【種拉丁名】Salvinia natans (L.) All.
【科屬】槐葉萍科,槐葉萍屬
【植物形態(tài)】漂浮植物。莖細(xì)長(zhǎng),橫走,無根,密被褐色節(jié)狀短毛。葉3片輪生,二片漂浮水面,一片細(xì)裂如絲,在水中形成假根,密生有節(jié)的粗毛,水面葉在莖兩側(cè)緊密排列,形如槐葉,葉片長(zhǎng)圓形或橢圓形,長(zhǎng)8—13厘米,寬5—8毫米,先端圓鈍頭,基部圓形或略皇心形,中脈明顯,側(cè)脈約20對(duì),脈間有5~9個(gè)突起,.突起上生一簇粗短毛,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褐色,生有節(jié)的粗短毛,葉柄長(zhǎng)約2毫米。孢子果4~8.枚聚生于水下葉的基部。有大小之分,大孢子果小,生少數(shù)有短柄的大孢子囊各含大孢子1個(gè)3小孢子果略大,生多數(shù)具長(zhǎng)柄的小孢子囊,各有64個(gè)小孢子。
【分布】廣布長(zhǎng)江流域和華北、東北以及遠(yuǎn)以新疆的水田中、溝塘和靜水溪河內(nèi)
【圖片】



49.蘋果草(水族專用名),水田碎米薺(真名)

【別名】水田薺
【種拉丁名】Cardamine lyrata Bunge
【科屬】十字花科,碎米薺屬
【植物形態(tài)】雙子葉植物,挺水性水草。水上草與水中草同型,都具有互生的心形葉,葉色翠綠至黃綠色,但水上草莖節(jié)較短,葉形通常較大,能在濕地爬行生長(zhǎng),用葡匐莖生殖。會(huì)開白色小花,但很少見。在太陽光下生長(zhǎng),頂葉呈棕色。生命力強(qiáng),呈群生狀。水上草會(huì)慢慢水中化,惟水溫太高時(shí)則易導(dǎo)致腐爛。水中草雖矗立生長(zhǎng),但仍然具有若干葡匐生長(zhǎng)的特性,草姿優(yōu)雅,頗受栽培者喜愛。栽培時(shí),除了水溫不能太高之外,一般水質(zhì)條件即可順利育成。不過若希望種好這種水草,必須添加二氧化碳及肥料,否則容易導(dǎo)莖變細(xì)葉變小,莖節(jié)變長(zhǎng),不甚美觀,而且植物體脆化,容易折斷.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湖南、江西、廣西等省區(qū)。
【圖片】



50.高山谷精草

【別名】無
【種拉丁名】Eriocaulon alpestre J. D. Hooker et Thomson ex Kornicke var. alpestre
【科屬】谷精草科,谷精草屬
【植物形態(tài)】未找到相關(guān)資料
【分布】黑龍江、遼寧、安徽、江西、湖北、貴州、云南、西藏等省區(qū)。
【圖片】



51.白藥谷精草

【別名】賽谷精草,流星草
【種拉丁名】Eriocaulon cinereum R. Br.
【科屬】谷精草科,谷精草屬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挺水草本,叢生形,適合開發(fā)成觀賞水草。
【分布】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圖片】



52.南投谷精草

【別名】無
【種拉丁名】Eriocaulon nantoense Hayata
【科屬】谷精草科,谷精草屬
【植物形態(tài)】未找到相關(guān)資料
【分布】浙,黔,閩,臺(tái),粵,桂,滇
【圖片】



53.華南谷精草

【別名】大葉谷精草
【種拉丁名】Eriocaulon sexangulare Linn.
【科屬】谷精草科,谷精草屬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挺水草本,為中醫(yī)藥用植物,有長(zhǎng)橢圓狀的地下塊莖,葉長(zhǎng)10-20公分,寬7-10 mm,頂端漸尖,光滑,9-23條葉脈,叢生且呈線狀長(zhǎng)披針形,頭狀花序頂生。大葉谷精草之葉片是同屬中最大型的一種,由其字義上就可理解,因此相當(dāng)容易判別。大葉谷精草的族群分布主要在低海拔山區(qū)的稻田、排水溝邊、池塘性濕地、沼澤濕地及路旁濕處等地區(qū)。
【分布】產(chǎn)福建、**、廣東、海南、廣西。
【圖片】



54.流星谷精草

【別名】無
【種拉丁名】Eriocaulon truncatum Buch.-Ham. ex Martius
【科屬】谷精草科,谷精草屬
【植物形態(tài)】叢生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等
【圖片】


55.水蕹

【別名】田干菜
【種拉丁名】Aponogeton lakhonensis A. Camus
【科屬】水蕹科,水蕹屬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塊狀,硬木質(zhì),具老葉鞘的絲狀遺留物,由基部或中部以下抽出須根。葉草質(zhì),長(zhǎng)圓形至披針形,長(zhǎng)5~9厘米,寬1.5~2厘米,頂端鈍或短尖,基部寬圓或淺心形,全緣,有稀疏細(xì)齒,有縱脈3~5條,柄長(zhǎng)13~30厘米?;ㄐ蚵冻鏊?,穗狀,長(zhǎng)4~6厘米,單生,花密集;苞片早落;兩性花,花被片膜質(zhì), 2枚,披針形至倒卵形;雄蕊6枚,過于花被片。果瞢葖狀,卵形,頂端漸狹成一外彎的短喙。
【分布】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永福)等省區(qū)。
【圖片】


56.烏蘇里聚藻

【別名】三裂狐尾藻
【種拉丁名】Myriophyllum ussuriense
【科屬】小二仙草科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水草。莖圓柱形,長(zhǎng)10~20厘米,細(xì)長(zhǎng)柔軟,不分枝,沉水性,上部常挺出水面。葉3~4枚輪生。頂端的挺水葉長(zhǎng)7~9毫米,線形不裂,向下逐漸羽狀分裂,裂片短,線形,沉水葉長(zhǎng) 10~20米,羽狀全裂,裂片細(xì)線形?;ㄝ喩谏喜咳~腋,雌雄異株,無花梗,苞片小,全緣,較花為短,雄花萼鐘狀,花瓣4,狹倒卵形,長(zhǎng)約2.5毫米,雄蕊8,花藥長(zhǎng)約1.5毫米,雌花萼壺狀,與子房合生,具極小的裂片,花瓣早落,子房下位,4室,柱頭4裂,稍向外反卷,生有多數(shù)長(zhǎng)毛。果實(shí)卵形,長(zhǎng)約1毫米,有4條淺溝。
【分布】產(chǎn)東北、安徽及**
【圖片】




注:本圖鑒部分圖片摘自中國植物圖象庫,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biāo)本館,中國水族俱樂部論壇等.如有不妥,望原作者與我聯(lián)系,我會(huì)刪除.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