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jié)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任朔方節(jié)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仆固懷恩叛亂,并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謚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叛軍很快攻破洛陽,直逼長安。唐玄宗避禍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國事危難,肅宗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jié)度使,擔負收復洛陽、長安兩京,抗擊安史叛軍的重任。郭子儀先在恒陽城下大敗史思明以及安祿山的援軍,奪取了潼關;然后又率領唐朝15萬人馬以及借來的5000精銳騎兵,分三路直取長安。這時,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郭子儀趁叛軍內亂,一舉收復了被叛軍占領了1年零4個月的京師長安。隨后又在新店擊敗安慶緒,收復洛陽。之后,肅宗對郭子儀贊譽有加,稱其為大唐的再造者,并封郭子儀為司徒,代國公。
758年10月,郭子儀等9個節(jié)度使又率兵進攻退守相州的安慶緒,安慶緒走投無路,向史思明求援。由于監(jiān)軍太監(jiān)魚朝恩不懂軍事,貽誤戰(zhàn)機,唐軍大敗。肅宗聽信魚朝恩的讒言,把相州失敗的責任推到郭子儀一個人的身上,免去他的官職,召他回京,命李光弼接替他的職務。
史思明聽說郭子儀被解職,立即帶領大軍進犯洛陽,洛陽再次失守。河東一帶的節(jié)度使駐軍聽說洛陽失守,都騷動起來,肅宗只得起用郭子儀,任命他為河北諸州的節(jié)度使行營及興平等軍副元帥,并封他為汾陽郡王,出鎮(zhèn)絳州,肅宗臨死時把河東的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了郭子儀。郭子儀一到任,就殺了40多個為首作亂的人,穩(wěn)定了河東的局勢。
史思明死后,他的兒子史朝義繼續(xù)盤踞在洛陽。即位的代宗任命郭子儀為副帥,出兵討伐史朝義。郭子儀認為單憑唐軍的力量,難以消滅叛軍,于是借來10萬精兵,一舉攻占了洛陽。史朝義逃往莫州,763年,眾叛親離的史朝義自殺,為禍8年的安史之亂終于被郭子儀平定了。
安史之亂平定后,郭子儀又多次平定節(jié)度使仆固懷恩等人的叛亂,并多次擊退吐蕃軍隊的進犯,保證了關中和長安的安全。
郭子儀戎馬一生,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累官至兵部尚書、太尉兼中書令,晚年被封為汾陽郡王,聲望極高。德宗即位,尊為尚父,罷兵權。781年,郭子儀病逝,德宗下令將郭子儀陪葬肅宗建陵,并破例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以示表彰。
資料:網絡 編輯:卜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