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中狀元是誰都期待的美事兒,《夷堅志》記載的狀元宰相是可以專門出一本分冊的,這些都是真人真事。不過《夷堅志》的傾向認為中狀元這種事情往往是有預兆的,如果按這個故事來看,那是唐朝一個僧人都做了讖語的。
【原文】
福州福清縣大平鄉(xiāng)修仁里石竹山,俗曰蝦蟆山,去邑十五里。乾道二年三月三日夜半后,居民鄭周延等咸聞山上有聲如震雷,移時方止,或見門外天星光明,跡其聲勢,在瑞云院后石竹山上。明旦,相與視之,山頂之東南有大石,方可九丈,飛落半腰間,所過成蹊,闊皆四尺,而山之木石,略無所損。縣士李槐云:“山下舊有碑,刊囊山妙應(yīng)師讖語,頃因大水,碑失,今復在縣橋下,其語曰:‘天寶石移,狀元來期。龍爪花紅,狀元西東。’”邑境有石陂,唐天寶中所筑。目曰“天寶陂”,距石竹山財十里。是月,集英廷試多士,永福人蕭國梁魁天下,永福在福清西,閩人以為應(yīng)讖矣。又三年,興化鄭僑繼之,正在福清之東。狀元西東之語,無一不驗云。【白話語音文字版】
福州福清縣(現(xiàn)福清市)大平鄉(xiāng)修仁里石竹山,俗稱“蛤蟆山”,距離縣城十五里。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三月三日夜半以后,居民鄭周延等人都聽到山上傳來雷震般的聲音,很長時間過去才踏實下來。有聽到“雷聲”的人開門看天,一片星光燦爛,后來確定,聲音來自瑞云院后邊的石竹山上。天一亮,有人過去看,在山頂東南方向,原來有塊大石頭,方圓有九丈,竟然墜落在半山腰,大石所過之處,滑出的軌跡有四尺寬,大石的移動對其他的山石樹木都沒有損害。福清縣士子李槐說:“以前蛤蟆山腳下有塊石碑,刻著囊山(在福建莆田)妙應(yīng)禪師的讖語,后來因為發(fā)大水,石碑被埋沒,但后來又在縣城橋下冒頭了。上面刻的讖語是‘天寶石移,狀元來期。龍爪花紅,狀元西東’。”福清縣境內(nèi)有一處石陂(水塘上面壘的石質(zhì)小坡),是唐天寶年間建造,人們都把這里稱作“天寶陂”,此地距離石竹山只有十里地。那個月,皇宮集英殿廷試,永福(現(xiàn)福建永泰縣)人蕭國梁得了狀元,永福在福清以西,福建人認為這就應(yīng)了妙應(yīng)師的讖語,又過三年,興化(現(xiàn)莆田)鄭僑又得了狀元,興化正在福清以東,這就應(yīng)了“狀元西東”的預言,讖語都得到驗證。【祥宏點評】:人們把建于唐朝天寶年間的石陂跟十里地以外“石竹山”上的大石頭概念重合了,蛤蟆山上這塊石頭本來沒名字,因為離“天寶陂”很近,這次山頂石移的事件就被稱為“天寶石移”,也是為了對應(yīng)了石碑上的“讖語”;中華書局的原文里,鄭僑這個“僑”字是缺失的,通過查閱歷史文獻資料,1169年的狀元就是鄭僑;蕭國梁最后只做到了漳州太守,鄭僑還不錯,最后官職達到了參知政事(副宰相);蛤蟆山,現(xiàn)在還叫這名字,在福清的城頭鎮(zhèn);瑞云院也是一處寺廟,《夷堅志》講過;囊山,是莆田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囊山寺古來有名,《夷堅志》其他故事也講到過囊山寺的妙應(yīng)禪師,他是唐末著名高僧;龍爪花紅,沒說應(yīng)在什么地方。(文圖說明:《夷堅志》原文電子版文字主要來自“夢遠書城”-特別致謝!再經(jīng)中華書局出版的《夷堅志》校訂;全部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lǐng)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zhì)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fā)現(xiàn):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隨手轉(zhuǎn)發(fā),積功累德
(解讀:祥宏談夷堅系列之7-以《夷堅志》故事簡析“定數(sh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