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一般認為,在宗教場所經(jīng)常會發(fā)生一些靈異事件,古今中外都是這樣,《夷堅志》講到的寺廟當然也時常出些怪異事。這故事說到了宋代浙江湖州兩座寺廟的異事,當然,這三件異事正確的說應(yīng)是佛法感應(yīng)事件。
【原文】
湖州烏鎮(zhèn)普靜寺,本梁沈休文父墓也。當武帝時,休文貴盛,每歲春一來拜掃,其反也,帝必遣昭明太子迎之遠郊,因就筑館宇。休文不自安,遷葬金陵,而舍墓域為寺。昭明亦以館為密印寺。其后二寺各祀以為土地神。宣和間,普靜遭火災,僧尚奎將改塑神像。方擇工,有道人詣奎,言從建康來,素精此藝,不較直,但勿使人窺覘。奎喜而用之。數(shù)日工畢,長揖而去。眾異之,始入祠瞻視,于壁間忽見絕句云:“昔作梁朝相,今為普靜神。千年英魄在,代代護僧人。”
【白話語音文字版】
湖州(浙江)烏鎮(zhèn)的普靜寺原本是南朝梁國沈休文父親的墓地。梁武帝的時候,休文是朝中紅人,每年春天都要來此祭掃?;厝サ臅r候,梁武帝會派遣昭明太子,到建康(現(xiàn)江蘇南京)遠郊去迎接沈休文。為了等待沈休文,昭明太子建造房舍專候,沈休文后來受不了了,結(jié)果把父親的墓地遷葬金陵,然后舍出父親原來的墓地建造了一座寺廟,這就是普靜寺。昭明太子也把等候沈休文建立的房舍舍出來,改建為密印寺。后來,這兩座寺廟都變成土地廟了。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有一回,普靜寺遭了一次火災,當時的住持尚奎打算重塑神像,于是開始找工匠。此時,有個道人來拜訪尚奎,他說:“我從建康來,專長塑像,我不計較你給我多少工錢,你只要把此事給我做就行,我唯一的要求是干活的時候要清場,別人不許看!”尚奎很高興,答應(yīng)由道人擔任這項工作。幾天以后,塑像完成了,道人跟尚奎長長作了一揖就走了。寺廟的僧人們很驚異,于是去看他的塑像做得怎樣。大家進到祠堂,看到塑像做得很好,但在墻壁上,留了首絕句:“昔作梁朝相,今為普靜神。千年英魄在,代代護僧人。”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很明顯,這個塑像道人就是當年的沈休文。【祥宏點評】:這是第一件“異事”;沈休文做過南朝梁的宰相,曾經(jīng)深受梁武帝蕭衍器重。按故事的說法,來的道人就是沈休文本人,他跨越千年,以“實體”的形式來到宋朝為他過去舍出來的寺廟重新塑像,想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在《夷堅志》也不算新鮮。信息都對,道人說是從金陵來的,那是梁朝國都;昭明太子蕭統(tǒng),歷史文化名人,說起《昭明文選》鼎鼎大名,現(xiàn)在流行的“三十多分”版《金剛經(jīng)》,據(jù)說其中所分章回都是出自昭明太子之手。蕭衍、蕭統(tǒng)父子在佛法上都有相當深的造詣。(待續(xù)……)(文圖說明:《夷堅志》原文電子版文字主要來自“夢遠書城”-特別致謝!再經(jīng)中華書局出版的《夷堅志》校訂;全部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lǐng)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zhì)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fā)現(xiàn):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隨手轉(zhuǎn)發(fā),積功累德
(解讀:祥宏談夷堅系列之25-《夷堅志》轉(zhuǎn)世輪回事件簡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