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字幼安,好稼軒居士,宋詞豪放一派代表人物,有“詞中之龍”之稱。和蘇軾合稱為“蘇辛”,是宋代唯一可以和蘇軾爭一爭“宋詞一哥”之位的男人。
說起辛棄疾,相信大多數(shù)人對他的標(biāo)簽都是以上這些。不過除此之外,辛棄疾其實也是一位領(lǐng)兵打仗的能手,22歲時曾經(jīng)帶領(lǐng)50多人突襲幾萬人的敵營,將叛徒活捉帶回,這樣的勇猛和果斷別說是在一眾文人里,就算是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將當(dāng)中那也是不多見。
但是辛棄疾這樣的戰(zhàn)場搏殺的英雄氣概,終究只有初出茅廬的那幾年。當(dāng)他被南宋朝廷任命為江陰簽判后,至此他也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本來辛棄疾一直都有著收復(fù)失地的雄心壯志,他也以為步入仕途會幫助自己完成抱負(fù)??墒撬麉s低估了南宋朝廷的軟弱和怯懦。
雖然辛棄疾始終對于北伐抱有十二分的熱情,但奈何南宋朝廷當(dāng)時主和派當(dāng)權(quán),他在官場上難以立足。41歲之后,辛棄疾便開始了20余年的閑居生活,期間雖然也曾再次當(dāng)過一段時間的官,但也只有兩年,其他時間都是以田園為樂。而在這段時間里,辛棄疾卻始終不曾忘記自己當(dāng)年在沙場的崢嶸歲月和壯志豪情,在這期間寫的那首《破陣子》就是最好的說明。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在這首詞中,辛棄疾喝醉酒入夢,在夢中,他統(tǒng)領(lǐng)將士,將自己一直渴望的功業(yè)變?yōu)楝F(xiàn)實,不僅了卻了君王天下事,更是贏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說前九句有多慷慨激昂和壯懷激烈,那么第十句就有多無可奈何和黯然神傷,一切只因都是夢境,現(xiàn)實中辛棄疾已然是白發(fā)叢生,縱有心殺賊,又有幾分氣力回天?當(dāng)真是讓人讀之心酸。但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辛棄疾的那種愛國情懷和壯志未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
這首詞在我們看來應(yīng)該是滿滿的正能量,而它入選課本也是最好的佐證。不過筆者卻從網(wǎng)上考到有些家長建議將這首詞中課本中刪除,只因為其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在他們看來,“了卻君王天下事”帶有愚忠的思想,南宋朝廷腐朽,你辛棄疾還在心心念念君王,這還不愚忠?而“贏得生前身后名”則是自私的表現(xiàn),目的性太強(qiáng),是為了獲取名聲才想著收復(fù)失地。
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想法簡直是大錯特錯。首先就拿“了卻君王天下事”來說,在封建主義王朝,是“家天下”而非“國天下”,說直白點就是整個天下都是皇帝的,辛棄疾除了效忠皇帝還能效忠誰?再者,這一句中所謂的“天下事”,其實就是天下萬民的事。辛棄疾并非愚忠,倘若愚忠,他只需要和皇帝站在同一立場便可,有什么必要一直主戰(zhàn)導(dǎo)致自己仕途坎坷崎嶇?他為了是天下,是國家,而不是為了皇帝,所以愚忠這件事還真談不上。
其次,“贏得生前身后名”就是目的性太強(qiáng)?其實古代讀書人都追求“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其中的“立功”便是“拯厄除難,功濟(jì)于時”。倘若辛棄疾收復(fù)失地,完成了抱負(fù),其實就相當(dāng)于他完成了“立功”這樁不朽之事,這本來就是讀書人共同的追求,并非所謂自私和目的性太強(qiáng)。而且倘若達(dá)成,他的名聲自有萬民廣為傳頌,自己又何需懷著這種目的?
所以,因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這兩句就要將《破陣子》從課本刪除,純屬無稽之談。再者,學(xué)生去學(xué)校讀書,“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接受教育不是讓他們不去接觸不好的事物,而是讓他們具備分辨事物好壞的能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畢竟,人生路漫漫,也不盡是坦途美好。對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