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 藍群

 

 

 

一、定義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個月內發(fā)育時期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癥。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語言障礙、感知覺障礙、行為異常等。在脊髓灰質炎控制以后,小兒腦性癱瘓成為引起小兒殘疾的主要疾病,是小兒致殘率最高的疾病,嚴重影響小兒身心發(fā)育。Paneth and kiely concluded指出自1950以來,腦癱發(fā)病趨勢幾乎沒有變化。發(fā)病率20‰30‰。男孩略多于女孩,男女之比為1.13:11.57:1。腦癱癱瘓屬于中樞性,其病因出現(xiàn)在腦的生長發(fā)育時期,腦損傷為非進行性,臨床癥狀一般在嬰兒時期即出現(xiàn)。

    腦癱可發(fā)生于胎兒的任何時期,發(fā)病存在多種方面的因素。

 

 

二、腦癱危險因素

凡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個月內,可引起非進行性腦損傷,導致中樞性運動障礙的各種因素,為腦癱危險因素(或稱腦癱致病原因)。

腦癱危險因素可分為胎兒期(妊娠期)產前因素、出生時(圍產期)產時因素,及新生兒期產后因素三方面。

1. 產前因素主要包括,母親暴露于有害環(huán)境,進食含有害物質的食品。母親患有特殊疾病,如甲亢、糖尿病、心臟病、癲癇、妊高癥,服用孕激素、雌激素等,以及高齡、高產次、多孕次、死胎史、早產史、吸毒、酗酒、母親孕期高溫環(huán)境工作、孕期陰道流血、孕期營養(yǎng)障礙、丈夫同室吸煙,母親智力低下等。經上行或經胎盤,胎兒宮內感染病毒、細菌、原蟲、真菌、支原體、螺旋體等。多胎妊娠,胎兒發(fā)育遲緩,胎盤、臍帶異常,胎兒宮內窘迫,母嬰血型不合。胎兒腦發(fā)育不良或腦發(fā)育畸形。遺傳因素也可能為腦癱危險因素之一。

2. 產時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兒窒息缺氧、早產、過期產、剖宮產、急產、產傷、胎頭吸引、難產、臍帶繞頸、巨大兒、多胎、低體重出生、顱內出血,核黃膽等。

3. 產后因素:出生后一月內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感染,如腦炎、腦膜腦炎,腦外傷,CO中毒,重度肺炎等。

對腦癱危險因素的認識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早期發(fā)現(xiàn)應將注意力集中在有危險因素的小兒身上。如果出現(xiàn)下列癥狀,小兒出生后表現(xiàn)少哭、少動、哭聲低弱、過分安靜,或多哭、易激惹、易受驚嚇;出生后喂哺困難、吸吮無力、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差;動作不協(xié)調、不對稱、隨意運動少;異常的肌張力及異常的姿勢和動作模式;運動發(fā)育落后,應高度懷疑有小兒腦癱的可能。

    腦癱患者主要的病理變化是出現(xiàn)腦的彌漫性病變和神經變性。

 

 

三、腦癱病理變化

腦癱病理變化可表現(xiàn)為腦彌漫性病變,大腦皮質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神經細胞減少,膠質細胞增生,腦萎縮,腦溝增寬,腦室擴大,室管膜下出血,腦室內白質軟化,腦白質喪失,腦軟化囊腔形成,腦積水,各種腦畸形。

大腦病變部位與功能障礙相關,大腦皮質及錐體束受損主要表現(xiàn)為痙攣性癱瘓,手足徐動型主要病變在錐體外系基底核,共濟失調型病變主要在小腦。

四、腦癱分型

腦性癱瘓目前尚無統(tǒng)一分類方法。臨床根據運動障礙分為痙攣型(spasticity)、手足徐動型(athetosis)、強直型(rigidity)、共濟失調型(ataxia)、震顫型(tremor)、肌張力低下型(atonia)、混合型(mixed)、無法分類型(unclassified)。根據累及部位分為:單癱(monoplegia)、截癱(paraplegia)、偏癱(hemiplegia)、雙癱(diplegia)、四肢癱(quadriplegia)、三癱(triplegia)、和雙偏癱(double hemiplegia)。

(一)根據運動障礙分型

1.痙攣型

此型發(fā)病率最高,約占全部病人的60%70%。病變波及錐體束系統(tǒng),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上肢表現(xiàn)為屈肌張力增高,肩關切內收,肩胛帶后縮,肘關節(jié)屈曲,腕關節(jié)屈曲,拇指屈曲呈緊握拳狀,拇指內收,緊握于掌心。下肢大腿內收肌張力增高,髖關節(jié)內旋,大腿外展困難,踝關節(jié)跖屈。

臥位時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呈屈曲姿勢,俯臥位時抬頭困難,仰臥位時頭后仰。坐位開始時頭后仰,以后能坐時,兩腿伸直困難。脊柱后凸,跪下時呈W形,站立時髖膝略屈,足尖著地,行走時由于跟腱收縮,足跟不能著地而呈踮足。大腿內收肌緊張行走時呈剪刀步態(tài)。腱反射亢進或活躍,骨膜反射增強,踝陣攣陽性,2歲以后巴氏征仍陽性。

2.手足徐動型

約占腦癱20%,病變主要累及錐體外系,臨床表現(xiàn)為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運動,當患兒進行有意識運動時,不自主、不協(xié)調及無效運動增多。緊張時不自主運動增多,安靜時減少,入睡后消失。若顏面肌肉、舌肌及發(fā)音器官肌肉運動受累,常伴構音障礙,吞咽障礙礙等。單純手足徐動型腱反射不亢進,不表現(xiàn)巴氏征陽性。肌張力可呈齒輪狀增高。往往喂養(yǎng)困難,經常作張嘴伸舌狀。

3.強直型

此型很少見,為錐體外系受損所致,表現(xiàn)為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肢體僵硬,活動減少。肌張力呈鉛管狀或齒輪狀,被動活動肢體時,主動肌和拮抗肌都有持續(xù)的阻力。腱反射不亢進,常伴嚴重智力低下。

4.共濟失調型

此型臨床較少見,病變主要累及小腦,表現(xiàn)為共濟失調,步態(tài)不穩(wěn),走路時兩足間距增寬,四肢動作不協(xié)調,指鼻不穩(wěn),肌張力低下。

5.震顫型

表現(xiàn)為四肢震顫,多為靜止性震顫。臨床極少見。

6.肌張力低下型

肌張力低下,四肢呈軟癱狀,自主運動很少,仰臥位時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狀似仰翻的青蛙,俯臥位時,頭不能抬起。常為嬰幼兒腦癱的暫時階段,以后大多轉為痙攣型或手足徐動型。此型易與肌肉疾病所致的肌弛緩相混淆,但肌張力低下型者可引出腱反射,而肌病者不能引出。

7.混合型

兩種或以上類型同時存在于一個患兒身上,稱為混合型。臨床多見痙攣型與手足徐動型同時存在。

8.無法分類型

表現(xiàn)復雜,不易按以上各型分類。

    根據受累部位,腦癱又可分為單癱、截癱、偏癱和雙癱等。

 

 

(二)根據受累部位分型

1.單癱   單個肢體受累,臨床少見。

2.截癱  雙下肢受累明顯,軀干及雙上肢正常。

3.偏癱  一側肢體及軀干受累明顯,有時上肢損害明顯。

4.雙癱  四肢受累,但兩下肢受累較重,上肢及軀干較輕。

5.三肢癱 三個肢體受累,此型較少見。

6.四肢癱 四肢及軀干均受累,上下肢嚴重程度類似。

7.雙偏癱 四肢均受累,雙上肢重,下肢輕。

    腦癱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運動系統(tǒng)功能障礙。

 

 

五、腦癱臨床表現(xiàn)

(一)運動發(fā)育落后,主動運動減少

運動發(fā)育落后表現(xiàn)在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兩方面。腦癱兒童在各年齡階段一般都不能達到正常兒童水平。如正常小兒3個月時能抬頭,45月能主動伸手觸物,兩手能在胸前相握玩弄雙手,67月能獨自坐在較硬的床面,810個月會爬,雙上肢或下肢交替向前移動,1歲能獨站,1歲~1歲半能走,腦癱患兒一般都不能達到正常小兒水平。在新生兒時期常表現(xiàn)為動作減少,吸吮能力及覓食反應差。正常小兒3月時在仰臥位常有踢腿、蹬踏動作,而且為交替的蹬踢,但腦癱小兒踢蹬動作明顯減少,且很少出現(xiàn)交替動作。正常小兒4-5月上肢活動很靈活,腦癱患兒累及上肢時可出現(xiàn)活動減少、笨拙。1歲以內小兒尚未形成利手,而偏癱患兒可表現(xiàn)為一側手使用較多,一側手活動較少。

(二)肌張力異常

安靜狀態(tài)下肌肉的緊張度為肌張力。通過觸摸、被動屈伸、擺動、旋轉肢體以了肌張力情況。腦癱小兒不同年齡及不同類型肌張力表現(xiàn)有所不同,痙攣型腦癱在新生兒時期除個別嚴重的者表現(xiàn)為肌張力增高外,大多表現(xiàn)為肌張力低下,以后肌張力逐漸增高,1歲以內可以檢查關節(jié)活動范圍以了解肌張力。手足徐動型1歲以內往往無肌張力增高,隨年齡增長而肌張力增高,表現(xiàn)為齒輪狀或鉛管狀肌張力增高。肌張力低下型多是其他類型的過渡形式,表現(xiàn)為肌張力低下,但腱反射活躍或亢進。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不高。強直型表現(xiàn)為鉛管狀肌張力增高。

(三)姿勢異常

腦癱患兒在俯臥位、仰臥位、直立位、由仰臥位牽成坐位等表現(xiàn)出各種異常姿勢,這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如由于緊張性迷路反射延緩消失,表現(xiàn)為在俯臥時屈肌張力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頭部;仰臥位時伸肌張力增高,頭后仰,下肢伸直,甚至成角弓反張。四肢肌張力低下時,仰臥時腕、肘、肩、髖、踝等外旋外展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翻狀。痙攣型患兒扶站時,下肢伸直內旋,雙足下垂,內翻,足尖著地,呈尖足站立,走路時呈剪刀步態(tài)。

(四)反射異常

腦癱患兒神經反射表現(xiàn)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延緩出現(xiàn)或減弱。痙攣型深反射活躍或亢進,有時可引出踝陣攣及病理征陽性。

(五)可伴或不伴癲癇、智力低下、行為及感知覺障礙、言語功能障礙。

(六)繼發(fā)障礙

如果腦癱患兒不能早診斷、早治療,可出現(xiàn)由于長期肌張力增高痙攣、肌張力低下,或肌張力不足造成的脊柱側彎、前 、后 畸形,關節(jié)攣縮畸形,關節(jié)活動范圍縮小,肩、髖等部位脫 。骨質疏松及病理性骨折等繼發(fā)障礙。

六、腦癱診斷

主要依靠病史和體格檢查,根據各種危險因素的存在,運動發(fā)育落后,肌張力異常,殘存原始反射,合并障礙及繼發(fā)障礙等,典型腦癱的診斷不困難。CTMRI對腦癱診斷具有重要價值,CT異常率為44%92%,MRI異常率可達96%。EVP 誘發(fā)電位、EEG(腦電圖)有不同的異常。

七、康復治療

腦癱治療關鍵是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干預、早治療。治療越早效果越好,雖然損傷是非進行性的,但是如果不早期治療,異常的運動模式會被反復強化,最終導致軟組織的攣縮,關節(jié)畸形,造成治療的困難。盡管腦部損傷不能治愈,但綜合應用各種治療方法,患兒的功能障礙可以得到改善,常用方法包括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矯形器的應用、言語療法、心理療法、傳統(tǒng)康復療法、物理因子及手術治療等,根據患兒病情及發(fā)育階段,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腦癱的康復目標不僅要提高患兒軀體功能,如減輕痙攣、改善姿勢、提高平衡協(xié)調能力、矯正畸形,提高步行能力等,同時應最大程度使患兒具備生活自理能力、接受教育能力及獨立生存于社會的能力,使腦癱患兒盡可能象正常人一樣生活。

  運動療法主要是各部位的控制訓練。

 

 

(一)運動療法

根據神經生理學、神經發(fā)育的規(guī)律,以及生物力學和運動學的原理,應用運動康復技術,抑制腦癱患兒異常的肌張力、姿勢和運動模式,改善肌張力、提高關節(jié)活動范圍、提高平衡協(xié)調能力、促進正確的運動模式。主要技術有神經促通術,如Bobath神經發(fā)育療法、Brunstrom療法、Rood療法、Vojta療法和本體感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NF)等。另外還包括牽張技術、關節(jié)活動及松動技術等。臨床常根據患兒不同的發(fā)育階段、病情特點,綜合應用各種技術,對患兒進行抬頭、翻身、坐、爬行、跪、站立、步行等功能訓練。

1.頭部控制訓練

頭部控制能力是小兒運動發(fā)育的基礎。

1)轉頭訓練  將色彩鮮艷或會發(fā)聲的玩具在患兒眼前晃動,吸引他追視玩具,然后將玩具移向兩側,以達到頭向兩側轉動的目的。若患兒仰臥時受緊張性迷路反射(TLR)影響呈頭后仰,應避免患兒仰臥,而經常取側臥位。若受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ATNR)影響,頭經常轉向一側,可握住患兒面部朝向側的上肢向對側斜上方向反復提拉,以促進頭部轉向中線位。

2)俯臥抬頭  訓練患兒在俯臥時抬頭并保持頭部豎直、穩(wěn)定的能力。讓患兒俯臥在楔形墊、棉墊上或扒在治療師雙腿上,用玩具等吸引他抬頭。若患兒頸肌無力或受TLR影響不能抬起頭,可有雙手托住患兒下頜,幫他豎頭,或讓患兒俯臥在墊上,幫他用雙肘臂或雙手支撐在墊上促進抬頭。在俯臥位時,將小兒兩臂向身后外上方伸展并反復提位,可抑制TLR姿勢,促使小兒抬頭。另外,捏脊療法也是促進俯臥抬頭的有效方法。

3)仰臥抬頭  訓練患兒仰臥抬頭能力,握住小兒雙手或肩臂慢慢將他拉起至半臥位或坐位,然后再慢慢將他放回原位,或仰臥于充氣球上訓練抬頭能力。若小兒頭和身體后仰明顯,可先將他頭頸、軀干、四肢充分屈曲,雙手交叉于胸前,然后扶持其髖部,將身體前后反復搖晃。

4)坐位頭控  患兒坐位頭不能豎直穩(wěn)定時,可適當給予頭部支持,支持面積愈小、愈好。雙手能活動的小兒,可讓他兩手支撐在桌上或手肘伸直抓住面前物件、木棒以協(xié)助頭控訓練。

2.翻身訓練

仰臥位是引起伸肌痙攣最強的體位,原有TLR姿勢反射的患兒,仰臥時可加重肩胛骨后突和下肢伸肌痙攣,因此不能讓患兒經常躺著不動,應使小兒盡早學會翻身和側臥,以及床上移動。

訓練時,先用棉墊、枕頭等物幫助患兒保持和習慣于側臥姿勢。側臥時以抗痙攣模式,使患臂前伸,肘手伸展,著床側的患肩外旋,避免患肩后縮和受壓。翻身訓練開始階段,先幫助小兒轉頭,扶持肩、髖幫助患兒側轉身,完成翻身動作,以后逐漸減少幫助至獨立翻身,分別訓練患兒由俯臥位翻身到仰臥位,再由仰臥位翻身到俯臥位。也可用雙手分別握住患兒兩臂上舉過頭,將兩臂左右交叉,從而帶動小兒身體向兩邊側轉身,或握住小兒兩膝,將兩腿左右交叉帶動身體側轉。在兩邊床架上懸掛玩具,以吸引小兒主動側轉身去抓取,誘導完成翻身。在翻身訓練中,應隨時糾正異常的翻身模式 。

3.坐位訓練

坐位訓練中要隨時糾正異常的坐位姿勢,保持正確的坐姿。正確的坐姿通??梢愿纳萍埩?,使用恰當的座椅系統(tǒng)可防止剪刀姿態(tài)的形成,讓孩子保持長腿坐姿,盡量保持內收肌和腘繩肌伸展。坐在墊上的正確姿勢是頭豎正,胸部挺起,身體對稱,髖部屈曲,兩腿屈曲或伸展成長腿坐位。椅子上的正確姿勢是頭豎正,胸部挺起,身體對稱,髖、膝、踝關節(jié)屈曲90度左右,雙腳底踩平。當小兒能保持端坐姿勢不動時,稱為靜態(tài)坐位平衡。若坐著時上身和雙側手臂可輕松、自由活動,稱為動態(tài)坐位平衡。

坐位訓練開始時可由治療師扶持患兒兩則腋下或髖部,保持正確坐姿。或讓患兒腰背部靠在枕頭、棉墊、床架、墻角等處,或用安全帶將患兒軀干適當固定以便坐穩(wěn)。以后逐漸減少對他的扶持和依靠,減小支撐面積,訓練患兒獨坐能力,在患兒座位前放些玩具供他玩耍。在床上或地墊上坐穩(wěn)后,可在椅子上進行坐位訓練。患兒能保持靜態(tài)坐位平衡后,可進行動態(tài)平衡訓練,治療師扶住患兒腋下或髖部,讓他跨坐在治療師腿上,治療師向上下、左右方向搖晃雙腿,使患兒體驗身體重心轉移的感覺。也可扶持患兒坐在搖椅、木馬、Bobath球、平衡板上訓練,或誘發(fā)他迅速作出伸臂、彎腰、轉頭等保護性反應,達到訓練動態(tài)平衡的目的。

4.坐起訓練

患兒轉頭、轉體翻身呈側臥位,面向側肘臂用力支撐,對側手掌跟隨支撐起上身到坐位?;純耗塥毩呐P位坐起后,訓練患兒獨立從坐位躺下的動作。

5.爬行訓練

大多數腦癱患兒不會爬行,先進行四肢趴位支撐練習,雙膝屈曲跪下,雙肘屈曲前臂支撐負重。然后訓練兩手平放墊上與兩膝跪地負重,治療師幫患兒手肘伸直,或扶持其兩髖。然后練習三肢趴位支撐,令患兒抬起某一肢體以另三肢支撐負重,四肢交替輪換短時間抬起。取得四肢或三肢支撐負重平衡后,進行爬行訓練,用雙手控制患兒的髖部或踝部,幫他交替移動兩腿練習四肢協(xié)調爬行動作。

6.跪位訓練

跪是站立的基礎。跪位訓練有助于牽拉痙攣肌,達到伸髖、屈膝,阻斷下肢負重時伸肌痙攣的異常模式。軀干和髖部肌力較差時,在站立訓練同時可進行跪位訓練

1)直跪(雙膝跪) 正確的跪立姿勢是兩側膝關節(jié)屈曲90度跪地,髖關節(jié)充分伸展,治療師可扶持髖部,幫他保持正確的直跪姿勢。

2)半跪(單膝跪) 一側膝關節(jié)屈曲90度跪直,另一條腿胎起,足底踩平,兩腿交替訓練,逐漸由扶持到獨立完成。

7.站起訓練

訓練從地墊坐位站起,以雙臂和手掌伸展、支撐起上身,上身前傾并向側轉體,然后雙足相繼回收負重,屈髖屈膝、抬臀,最后伸展髖、膝、軀干到站位。也可由俯臥位至膝立位站起?;蛴芍委煄熚兆』純弘p膝,幫助其從地墊坐位變成蹲位,站起時患兒前伸上肢,治療師下壓患兒雙膝,雙足放平,從蹲位站起。訓練從椅子坐位站起時,先將患兒雙腳平放地上,治療師雙手按住膝部,患兒身體前傾,屈髖屈膝、抬臀,然后伸展髖、膝、軀干到站位。

患兒學會從坐位站起動作后,可進行從站位坐下的訓練。正常的動作程序是屈髖,軀干前傾,屈膝,雙臀坐落到座位上。訓練時可先使患兒在臀部稍抬起后即坐下,逐漸增大臀部抬離座位的距離,令患兒控制在坐位與站位轉移過程中某一中間位的短暫時間。先從較高的座位練習,然后在比較低矮的椅子上訓練,直到能獨立完成站起。

8.站立訓練

站立是行走的基礎,靜態(tài)站立姿勢是兩腿站直、腳底踩平,頭居中,軀干伸展,雙肩與雙髖分別處于水平位。動態(tài)的站立姿勢是站立時頭、軀干、四肢各部可任意進行適當的活動而仍保持平衡?;純耗鼙3肿黄胶夂?,可進行站立訓練。開始治療師可扶住患兒腋下或握住其雙手練習站立動作,或背靠墻或前胸倚著椅子站立,并隨時督促和矯正站立姿勢。有條件者可利用站立臺訓練。以后逐漸減少扶持,直至能獨立站立。訓練時要做好保護措施,以免因跌倒造成恐懼心理,影響訓練的順利進行。開始訓練獨立站立時,兩腿分開,雙足與兩肩同寬,兩臂伸展,抬起,易取得站立平衡。患兒在平地上站穩(wěn)后,教他一腿跨前或橫跨半步踩在磚塊或木板上,練習分腿站立。由雙腿站立到單腿站立,由扶持到獨立。

患兒能保持靜態(tài)站立平衡后,進行動態(tài)站立平衡訓練。如讓患兒站立時身體向前后、左右搖晃,使身體重心向兩側髖、膝部轉移,然后讓患兒兩腿在一前一后情況下,搖晃身體,使患兒在一足負重的情況下提起另腿向前、后作小幅度跨步。訓練時給患兒玩具,逗引他做游戲,利用平衡板、翹翹板等練習平衡能力。

9.行走訓練

當腦癱患兒能扶站時,就可以進行行走訓練,小兒能夠獨立站立,行走訓練會更容易。當患兒能用雙腿站立持重和單腿短暫站立持重并保持靜態(tài)平衡,跨步時身體重心能轉移到兩腿上并保持站立動態(tài)平衡,能自動屈髖、屈膝和充分足背屈,說明其已經具備獨立行走的條件。

訓練中要隨時矯正異常的走路姿勢,對完全不會跨步的患兒,治療師可站在患兒身后,握住其雙臂,用雙腿推動患兒的腿跨步,也可扶住患兒腋部或牽他雙手鼓勵患兒走步,或站在患兒面前,用雙手牽引患兒向前走步。然后讓患兒抓住木棒或圓環(huán)學習走步,自己扶持欄桿、平行杠、床沿、家具等物行走,或使用學步車、助行器等物學步,以后逐漸減少對患兒的扶持,直至獨立行走。能獨立行走后,訓練患兒行走速度和耐力,及走斜坡、跨越地上的障礙物、上下樓梯等。

    作業(yè)療法的重點是對上肢和手的靈活性進行訓練。

 

 

()作業(yè)療法

1.上肢和手功能訓練 上肢和手的訓練是作業(yè)療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1)上肢各關節(jié)活動訓練。對患兒上肢各關節(jié)進行被動活動,從近端關節(jié)到遠端關節(jié)逐個訓練。對肌張力高的患兒應抑制痙攣,采用牽張技術,治療時一手握住患兒肘關節(jié)附近,另一手握住手心,使手、腕、肘伸展、上舉、外旋、欲使手超過頭頂。使患兒的肩、肘、腕、指關節(jié)痙攣癥狀獲得緩解并處于充分伸展位,反復作被動牽張活動。仰臥位和站立位容易完成上述抗痙攣模式,對痙攣肌的牽張要緩慢、輕柔、逐漸達到關節(jié)的最大活動范圍,進行較長時間的、溫和的牽張運動。然后誘發(fā)患兒進行主動活動。

2)手的活動訓練 手的訓練包括伸手、抓取、握住、放松,指點、拍打、叩錘、擠壓、推拉、揉捏、托起等,以及二指摘、三指拿、四指抓等。然后進行雙手節(jié)律性、協(xié)調性、快速或快慢調速活動訓練,以及訓練眼手協(xié)調能力如套圈、插棒等。

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

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是作業(yè)療法的重要內容,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對腦癱患兒作業(yè)訓練內容主要包括進食訓練、大小便訓練、穿脫衣服訓練、衛(wèi)生梳洗訓練、書寫訓練等。

    正確合理的使用矯形器是腦癱患者的訓練內容之一。

 

 

(三)矯形器的應用

腦癱治療中,在功能訓練的基礎上,提供適當的矯形器協(xié)助改善功能障礙,是患兒康復效果的最要影響因素之一。臨床以下肢矯形器應用最多,如踝足矯形器,膝踝足矯形器等,對有上肢功能障礙者也應用上肢矯形器預防腕、手、肘的痙攣、攣縮。

矯形器在腦癱治療中能保持正確的肢位,維持或增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增加局部的穩(wěn)定性,抑制痙攣,預防肢體攣縮變形以及術后矯正位的保持。矯形器在抑制腦癱痙攣,控制肌張力方面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無論患兒是否可以步行)。合適的矯形器,可降低雙下肢各關節(jié),包括骨盆周圍的肌肉緊張度,改善固化了的運動模式,增強代償和輔助失去的功能,維持對體重的支撐與穩(wěn)定,控制不隨意運動和不自主的關節(jié)運動,抑制足的原始反射,這些原始反射在腦癱兒中長期存在,導致異常姿勢和不良平衡,阻礙正常運動功能的發(fā)展。使用這類抑制性裝置有利于發(fā)展比較正常的運動模式,矯形器不僅能抑制痙攣,還預防攣縮,這種攣縮會影響將來的直立活動,所以患兒應該早期使用矯形器,其目的不僅是幫助患者站立,而是預防攣縮,避免將來由于攣縮而限制站立。

(四)物理因子治療

物理因子治療對腦癱患兒起輔助作用,主要包括電療、溫熱療法、水療法等。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可提高肌力、改善運動范圍、易化運動學習,或功能性電刺激,促進協(xié)調運動和隨意活動控制能力。痙攣肌電刺激療法通過交互抑制可降低痙攣肌的張力。生物反饋療法可以減低痙攣,增強拮抗肌的活動,增強運動控制。

(五)言語治療

對合并有言語功能障礙的患兒,如語言發(fā)育遲緩、構音障礙等應積極進行言語治療。

(六)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主要適合痙攣型腦癱,以補充非手術康復治療的不足,或為康復訓練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手術,解除肢體嚴重的痙攣和過高的肌張力,恢復改善肌力平衡,矯正骨、關節(jié)及軟組織攣縮畸形,為功能訓練創(chuàng)造條件。手術方法主要包括神經切斷術和矯形手術。神經切斷術是部分切斷神經以減弱嚴重的肌肉痙攣,如選擇性神經后根切斷術(SPR),10年前美國非常流行這種方式,但現(xiàn)在已經不太使用。在矯形手術中,肌腱延長和縮短(肌腱轉移)是首選方法,通過切斷肌腱、修復延長肌腱或將肌腱從原來位置上切除,在更接近起始點的地方重新連接,以改變肌肉肌腱結構的整體長度,從而削弱不正常的肌張力。其他矯形術還包括截骨術、關節(jié)融合術等。

(七)肉毒素局部注射

對雙下肢癱或偏癱肌肉痙攣嚴重的患兒,可先局部注射肉毒素,然后使用矯形器或系列石膏。肉毒素能減弱肌肉痙攣,然后使用系列石膏來牽伸攣縮組織,特別是小腿三頭肌。隨著攣縮牽伸,可每周換一次石膏,通常持續(xù)六周。肉毒素在患兒明顯肌張力增高時使用,如果患兒只是攣縮,并不伴有顯著的肌張力增高,也可以直接打石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兒腦性癱瘓的綜合康復
【原創(chuàng)精選】小兒腦癱及康復治療
?小兒腦癱中物理療法和作業(yè)療法的應用
小兒腦性癱瘓
腦癱診斷標準
小兒腦癱cerebral palsy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