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飛盞
聲明:“兵說”原創(chuàng)稿件,抄襲洗稿必究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成祖朱棣不止是一代明君,還是一位馳騁沙場的打仗好手。然而,即使久經沙場,朱棣還是在靖難之際借助了一股神秘力量——朵顏三衛(wèi)。朵顏三衛(wèi)又稱兀良哈三衛(wèi),起源于蒙古部落的游牧民族,是一支驍勇善戰(zhàn)的騎兵部隊,原本是寧王朱權的手下。
圖:朵顏三衛(wèi)的發(fā)源地
燕王朱棣決定造反后,來到了寧王的屬地。這并沒有引起寧王的警覺:雖然當時建文帝正在進行一場削藩的斗爭,各大藩王的處境都很不妙,但寧王并沒有造反的念頭。當時,朱棣把自己的部隊留在城外,單槍匹馬進了城。
來到城內的朱棣一副可憐相,向寧王大倒苦水,這讓寧王感到十分詫異,眼前的這個反賊也不過如此。不久,朱棣提出了一個要求:允許手下部分官吏不帶武器進城,方便安排相關事宜。
寧王本來有些猶豫,但在得到軍隊不進入城內的保證后,也就同意了。他相信一群不帶武器的人不會帶來什么威脅。
朱棣嚴格遵守了規(guī)定,沒有派大批軍隊入城,但他派入城中的人卻帶著另一樣威力巨大的武器——金錢。
于是朱棣就在寧王的地盤待了下來,每天就是吃吃喝喝聊聊天,并沒有勸說寧王加入自己造反的隊伍。然而,該來的早晚會來,就在朱棣離開寧王屬地之際,他對寧王說道:“老兄和我一起去靖難如何?”
寧王立刻拒絕。朱棣哪肯善罷甘休,繼續(xù)說道:“我需要你,還有你的朵顏三衛(wèi)。”
寧王大怒,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下已經不聽使喚。原來,見錢眼開的朵顏三衛(wèi)首領早已被朱棣安排進城的人買通,這支明史上最強的雇傭兵就這樣來到了朱棣的手下。
圖:明成祖朱棣
在后來的靖難之役中,朵顏三衛(wèi)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雖然只有3000精兵,但個個都有以一敵十的本領,善于以少勝多,喜歡出其不意,是當時一支驍勇善戰(zhàn)的隊伍。朱棣有了他們的幫助,成功把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趕下皇位,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
在朱棣即位后,他決定酬謝這些蒙古人,把大寧衛(wèi)(今承德市、平泉縣、建昌縣及老哈河流域)割讓給他們。同時,他還封三衛(wèi)首領以都督、指揮、千戶和百戶等職;決定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兀良哈三衛(wèi)蒙古人和明朝進行交易活動。
然而,老奸巨猾的永樂皇帝怎么可能將他的決定和允諾完全兌現(xiàn)?后來,明朝不允許蒙古人南遷到大寧地區(qū)駐牧。朵顏三衛(wèi)蒙古各部,為了獲得大寧地區(qū)的駐牧權,聯(lián)合了當時頗為強大的阿速特部(明朝稱其為韃靼部)首領阿魯臺,聯(lián)兵進攻明朝。朱棣在1422—1424年連續(xù)三年“親征”攻打阿魯臺,并率領軍隊深入屈裂兒河流域,打擊支持阿魯臺的兀良哈三衛(wèi),令其傷亡慘重。
因為金錢,朵顏三衛(wèi)背叛了自己的舊主寧王朱權;因為利益,自己的新主朱棣出爾反爾,將其卸磨殺驢。“金錢至上”似乎成了這支戰(zhàn)無不勝的蒙古鐵騎的最大弱點,也再一次印證了上世紀英國外相哈默斯頓說過的話:“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圖:戰(zhàn)場上的朵顏三衛(wèi)
但是,兀良哈三衛(wèi)并未屈服,他們?yōu)闋幍么髮幍貐^(qū),與明朝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不久,他們揮師南下,進入灤河流域駐牧。幾年后,他們又進入大寧城,并經會州(今河北平泉縣)直取寬河(今河北瀑河),并同明朝宣宗皇帝率領的3000騎兵進行了激烈的戰(zhàn)斗。
直到15世紀30年代后期,明朝的邊防線漸漸松弛了下來,三衛(wèi)蒙古人開始對西拉木倫河到遼河流域展開全面攻勢,向南推進,終于來到明朝長城邊外駐牧。到了萬歷年間,與明朝斗爭了十幾年的朵顏部落在薊州邊境遇上了一代名將戚繼光,在這土地上,戚繼光利用火炮,輔以兩側騎兵埋伏,將朵顏部落徹底擊潰,這支明史上的最強雇傭軍自此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