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五十年的前因后果2:日本近代崛起的開始
作者:桅桿
【前言】在中日兩國2000多年的交往史上,絕大多數(shù)時候日本尊中國為師長,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用漢字、興儒學、著唐裝。但自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迅速脫亞入歐。隨其國力上升,開始奉行大陸政策,昔日的師長,成為侵略的目標。日本自1894年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三次賭國運,五十年侵華,直至1945年戰(zhàn)敗投降,終被打回原形。而中國歷經堅忍,從此浴火重生。這段歷史,教訓慘痛,記憶猶新。本文試圖探討這段歷史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歡迎批評指正,歡迎討論交流。
倒幕運動:江戶幕府自開府以來,有一個鐵律:不準天皇及各地大名染指權力。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還專門制定了一部《禁中并公家諸法度》,直接用來限制天皇。任何事務都有慣性,民眾思維也有很強的慣性。面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美國炮艦威脅之下,幕府不得不打破“祖宗之法”,實施開國。
這一下捅了馬蜂窩,開國消息一出,日本國內民情洶涌。由于事體太大,為了平息各藩的反對之聲,也不知道是誰給幕府出了一個餿主意:在與列強簽訂條約之前,先去天皇那兒請一個認可簽約的圣旨,再邀請各大名、藩士、學者等階層(當然不包括最底層民眾)人士提提意見。這個主意的本意,一是讓天皇為幕府的開國政策背書,二是疏導疏導下面的反對意見。
卻不料,幕府此舉接連打破了兩大祖訓:鎖國體制、天皇及大名不得參政。天皇、大名及公卿家臣被壓制了200多年的參政熱情,由于幕府的神操作,頓時迸發(fā)出來:首先是天皇以“逆反”的心態(tài),不下圣旨,不為幕府的開國政策背書;其次是各地大名反對開國的意見紛紛而來。
這一下,把幕府逼到了墻角:一邊是天皇不準,一邊列強炮艦。最終,幕府抱定“寧可得罪天皇、也不能得罪列強”的宗旨,沒有圣旨也要與列強簽約。本意是想平息反對聲浪的兩項舉措,不料卻掀起了更大的波瀾。當時的日本,矛盾激化,排外情緒強烈,外國人頻遭襲擊,主張開國的幕府老中被刺殺。各地反幕府的大名充分利用被調動起來的民眾情緒,以幕府“抗旨開國”為由,高舉救國大旗,提出“尊王攘夷”口號,趁勢發(fā)起倒幕運動。
明治維新:1865年,倒幕派人士在長州藩和薩摩藩掌權,本來積怨頗深的兩大強藩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幕府),迅速結成倒幕聯(lián)盟,并成為全日本倒幕運動的中心和主力。1868年1月3日,以薩摩、長州兩藩為首的倒幕派人士(也稱改革派)經過精心策劃,以即位不久的明治天皇的名義,發(fā)動武裝倒幕,擁戴年少的明治天皇召開御前會議,發(fā)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大權歸于天皇;決定建立由天皇直接領導的機構;委派倒幕派核心人物主持各項事務。這實際上是反對幕府的強藩大名借助天皇的名義,發(fā)動了一場推翻幕府的事變。
武裝倒幕成功后,倒幕聯(lián)盟立即組織以薩摩、長州兩藩軍隊為核心的天皇軍,發(fā)動針對幕府軍隊的戰(zhàn)爭:先是在鳥羽、伏見之戰(zhàn)中大敗3倍于己的幕府軍隊,再經過1年多的東征西討,徹底消滅了江戶幕府的殘余勢力,倒幕運動獲得全面勝利。在日本延續(xù)了683年的幕府時代從此終結。
當時日本人的學習能力強,一直在向強國學習。舉個例子:中國魏源寫了一本介紹世界各國情況概要的書,叫《海國圖志》。這本書在中國完全沒市場,但在一海之隔的日本,卻多次賣到脫銷,再版10多次,讀者甚眾。不得不說,日本倒幕運動的核心人物,如高杉晉作、西鄉(xiāng)隆盛、大久保利通等,確是有遠見之士。在推翻幕府之后,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天皇親政和議會,建立三權分立,并廢藩置縣,建立集權;在思想上,大力倡導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改造落后愚昧的社會風氣;在經濟上,推動了全日本的財政統(tǒng)一,穩(wěn)定和恢復國家財政,振興實業(yè),推廣新式技術,推動國家工業(yè)化;在教育上,實行西式教育,“脫亞入歐”,為日本長期進步埋下種子;在外交上,積極與西方列強打交道,成功廢除了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在軍事上,參考德國陸軍和英國海軍體制,改革軍隊編制和訓練,大力發(fā)展軍事工業(yè),積極拓展海外殖民地,等等。
迅速崛起:明治維新期間推行的這一系列改革,為日本發(fā)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障礙,推動了日本社會的全面進步,成為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從此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成為當時亞洲唯一保持獨立、未受列強奴役的國家。
對比中日兩國近代歷史,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清廷的洋務運動都發(fā)生在19世紀60—90年代,幾乎同時,但結果卻大相徑庭。明治維新是日本之幸,使日本成功走上近代化道路,并迅速成長為亞洲及世界強國。而清廷的洋務運動卻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實與兩國的歷史、文化和體制密切相關,非常復雜,三言兩語無法說得清楚。但筆者認為以下三點可為參考:
一是倒幕運動推翻了統(tǒng)治日本200多年的江戶幕府,實質是一次改朝換代,是一次比較徹底的革命;而清廷的洋務運動只在“器”上做文章,沒有涉及國家體制層面。二是日本一直以學生心態(tài)向西方列強學習,沒有歷史負擔,容易接受新事務,吸收西方先進的政、經、軍事、教育等制度及技術;而清廷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歷史負擔沉重,固步自封。三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涌現(xiàn)出吉田松陰、坂本龍馬、高杉晉作以及西鄉(xiāng)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一大批“睜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既符合世界發(fā)展潮流,也符合日本國情,又務實接地氣;而清廷的洋務運動及戊戌維新的很多舉措,或是表面文章,或是操之過急,嚴重脫離當時的國情。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崛起之后,開始“睜眼看世界”,步西方列強的后塵,迅速走上對外擴張之路。其擴張的首選目標,就是曾尊為師長、一衣帶水的中國,進行了長達50年的侵略??梢哉f,明治維新是日本之幸,卻是中國之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