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朝廷腐敗,官軍統治殘暴!趙州欒城人韓山童結識劉福通,于公元1351年,趁元朝強行征調15萬民工治理黃河時,散布民謠“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隨后,眾人從河道里挖出一個預先鑿好的獨眼石人。消息很快傳開,大江南北,頓時人心浮動,苦元已久的各地百姓紛紛翹首以待。
韓山童于是自稱宋徽宗八世孫,與一干信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準備發(fā)難,可惜當地官兵聞訊,突然派兵前來鎮(zhèn)壓,韓山童不幸被捕遇難,他的兒子韓林兒與母親楊氏趁亂逃向武安山。
劉福通等人奮力殺出重圍,再次聚集義軍,于五月初三攻下潁州,轟轟烈烈的紅巾大起義終于爆發(fā)!接著,他從碭山夾河找到韓林兒,迎回亳州,立他為帝,號小明王(寓意“明王出世”),建國大宋,改元龍鳳。各地義軍于是紛紛尊其為正統,都打著“小明王”旗號,展開對抗元朝的斗爭,這其中便包括占領濠州,躊躇滿志的郭子興。
后來,朱元璋取代郭子興,這支義軍在戰(zhàn)斗中逐漸壯大,并渡過長江,占領應天府(今南京),跟著鄱陽湖水戰(zhàn)是大敗陳友諒,朱元璋笑傲群雄,被左右大臣推舉為吳王,仍奉“小明王”龍鳳年號。
公元1366年,朱元璋發(fā)布檄文,派徐達、常遇春為將,率二十萬人馬征討盤踞江浙一帶的張士誠,在拿下杭州、湖州后,徐達的兵馬團團包圍了張士誠的老巢平江。這時,朱元璋坐鎮(zhèn)應天府,便派廖永忠往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儒士楊憲代朱元璋送行。
話說韓林兒稱帝后,朝權始終掌握在劉福通手上,他經常裹挾著韓林兒到處攻城略地,起先殺得各處元軍是猝不及防,狼狽逃竄。但義軍畢竟是一群烏合之眾,等元朝皇帝反應過來,分別派出大將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率軍平叛后,義軍頓時兵敗如山,韓林兒、劉福通一路逃到安豐,這時張士誠又趁火打劫,派出大將呂珍偷襲安豐,劉福通見事情緊急,便派人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聞訊派出援軍總算救出韓林兒,并把他暫時安置在滁州行宮。
此時,南方大體掌握在朱元璋手上,于是派廖永忠去接韓林兒來應天府稱帝。那韓林兒在滁州行宮享了三年福,每日鶯歌燕舞,美女如云,樂得清閑自在。這天,忽聞朱元璋派人接他去應天府,那嘴都快樂歪了。試想,應天府可是六朝古都,小小滁州如何能與之相比?于是馬上接見來使廖永忠,二人酒桌上商定吉日,越早走越好,小明王韓林兒于是帶上他的妃嬪、侍女和太監(jiān)們坐上高大的樓船,由瓜州渡口浩浩蕩蕩順長江向著應天府而來,廖永忠及部下便在樓船后面保駕護航。
話說韓林兒的樓船行駛不久,有些侍從便聽見下面一陣咚咚聲響,不知來自何處?因船身高大,眾人或以為是船身刮碰到什么,也沒太在意。可一進長江中游,船身忽然猛烈顛簸起來,接著有人大喊:“不好啦,船漏水啦,快跑啊!”人們頓時慌亂起來,韓林兒忙跑到后甲板去張望,卻沒見到廖永忠等人的坐船。
這時天氣驟變,水面風高浪急,有嚇哭的太監(jiān)最后一次跪地奏報,是船底被鑿了好大一個洞,江水由此越灌越多,韓林兒的心立刻一陣冰涼,他環(huán)顧一遍四周,振臂高喊出一聲“救命??!”,接著,一個巨浪猛地打來,腳下的樓船很快歪向一邊,并緩緩打著轉沉入到江心,滿船人就此全都死難……
廖永忠回應天府見到朱元璋,擦著眼淚奏報完這一切,朱元璋是大為悲慟,但他畢竟稟性堅忍,竟化悲痛為力量,傳令徐達、常遇春二人,全力進攻平江城!
第二年,朱元璋順天應人,自己登上帝位,開創(chuàng)了大明王朝。
那么小明王韓林兒到底是不是朱元璋下令暗害的呢?這也成為明史一道迷題,難以蓋棺定論。多數人都傾向朱元璋所下密旨,授意廖永忠害死小明王,以方便自己后來稱帝。但也有人駁斥說:如果朱元璋要殺小明王,那當初和陳友諒對峙期間,就不該冒險去救韓林兒,否則陳友諒一旦趁虛而入,朱元璋立刻會陷入兩難境地,其后果不堪設想,謀臣劉伯溫就曾這樣勸過他,可朱元璋還是執(zhí)意援救了小明王。
另外,朱元璋這時并未完全統一南方,突然害死小明王,他就不擔心天下百姓的流言蜚語嗎?他就不怕喪失民心嗎?他也可以先接回小明王,然后在統一天下前的某一天,讓韓林兒突然“暴斃”,這樣做會不會更絕一點呢?如此一分析,朱元璋謀害小明王的可能性也就小多了。那么,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呵呵,還真有一個更靠譜的第三說法。
還記得前文提到儒士楊憲代表朱元璋送別廖永忠嗎?估計就是這個楊憲錯誤地揣摩了朱元璋的心意,暗自作主讓廖永忠干掉小明王,如此一來自己也是大功一件,既能幫助朱元璋登上帝位,還能幫他抹殺掉弒君的罪名,如果是這樣,真不知朱元璋是該喜還是該悲呢?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