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以產(chǎn)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chuàng)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qū)的民窯,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 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致,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民間名窯—建窯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兔毫茶盞:黑釉茶盞多藏于佛寺,用之奉茶以養(yǎng)身心,茶盌質(zhì)樸素雅,合適作為供佛儀典之器。盞沿下一圈微斂,為持用方便而設,胎厚扎實,保茶汁溫熱而不燙手,釉黑潤亮,托襯宋時點茶擊拂茶水后,所得茶面細沫,白黑相映,瞬息美哉。
建窯主要產(chǎn)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chǎn)黑釉瓷而聞名于世。建窯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zhì)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釉質(zhì)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nèi)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huán)圈足。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兔毫建盞,瓷器的釉面顏色紺黑如漆,溫潤晶瑩,釉面上布滿密集的筋脈狀白褐色紋飾,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細,閃閃發(fā)光。歷代都有人對此進行論述。 宋徽宗趙佶說:“盞以青綠為上,兔毫為上?!碧K東坡在《送南屏謙師》沖云:“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乎;忽驚午盞兔毫斑,打出春甕鵝兒酒?!睏钊f里 也有“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之說,北宋蔡襄《茶錄》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熱難冷,最為妥用,出 他處者皆不及也?!?/p>
宋代“斗茶”成風,文人詠茶成趣,對建盞推崇備至,客觀上刺激了當?shù)亟ǜG的生產(chǎn)和各地的仿燒。整個福建南至德化、北至武夷皆有燒制,另外江西、浙江、江蘇、四川、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等地皆有仿燒,這么多窯口的參與大大豐富了黑瓷,但也給后來確定建盞的窯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不過隨著1960年10月和1977年5-7月,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及歷史系考古專 業(yè)、福建省博物館和建陽縣文化館聯(lián)合對蘆花坪窯址進行的二次科學發(fā)掘,以及1989年12月至1992年7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福建省博物館和建陽縣博物館聯(lián)合對大路后門、營長乾和庵尾山窯址進行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建窯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已經(jīng)基本摸清,并為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研究建盞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jù)。
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盞是建窯宋朝時期專注燒制的黑釉瓷器,正所謂一代名窯,只燒一器。建盞在宋朝由于特殊的茶文化風靡全國,如今亦受到廣大飲茶愛好者和收藏家的追捧。
建盞是為茶而生的器物,與建茶一同進貢,一同興盛,一同衰微。建茶罷貢,民間飲茶習俗也徹底改變,散泡法全面替代點茶法,建窯也徹底斷燒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