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爐是用暹邏國(泰國)進貢的“風磨銅”,另外加金、銀、錫、寶石等30多種原料,宣德爐配料嚴格,冶煉尤精,一般須經(jīng)過六至十二煉。
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這些經(jīng)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quán) 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內(nèi)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鑒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xué)中的“懸案”之一。
《周禮·天官》中記載:“爐之名始見于周禮冢宰之屬,宮人寢室中 共爐炭”。 爐作為一種器物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當時的楚國因為氣候潮濕,常常采用燃香薰蒸的方式,除蚊殺蟲,防止物品霉變。而早期的薰爐不過是一種祭祀道具和生活用具罷了,直到漢代才出現(xiàn)以出香為目的的香爐。
2010年12月,王世襄先生藏品銅爐拍賣中的幾款紀念款銅爐最 高以上千萬的價格成 交,就連道光款的爐子也以300多萬元成 交。由此可見,傳承有序的有年份的老爐子真的很少,即便不是宣德本朝的爐子,也是天文數(shù)字。
所謂江南七俗,“彈古琴,品普洱,著唐裝,聽昆曲,燃沉香,習(xí)密宗,植菖蒲,正所謂七俗?!边@里不管是江南七俗,還是文人四雅,這個焚香都是一致的。焚香,俗稱燒香,這一燒香就俗了,改成焚香,則雅致許多。不管燒香還是焚香,香爐是必備的。而最為雅俗共賞的一類文物,就是宣德爐。也就是傳說中明代宣德年間鑄造的銅香爐。
宣廟官鑄鼎彝,及今所存,真者十一,贗者十九。。。。殊不知宣爐之真者,其款式之大雅,銅質(zhì)之精粹,如良金之百煉,寶色內(nèi)涵,珠光外現(xiàn),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于膚理之間。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在寫此文的明末天啟年間,宣德爐已經(jīng)是真的少,假的多了。宣德爐確實屬于宣德皇帝命鑄的,款式極其高雅,銅質(zhì)極其精粹,渾身珠光寶氣,肌理之間宛若有一粒粒的金質(zhì)小米和玉條痕。光澤瑩潤,極其雅致。
宣爐之作工極規(guī)律勻整。雖今日用機器仿制,也做不出其規(guī)律勻整的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