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江西省新干大洋洲商代遺址出土玉器共754件,佩飾類玉器占出土玉器總數(shù)的94.7%之多。山東省滕州市前掌大商代貴 族墓地出土的362件商代晚期玉器中,有58.6%為佩飾、裝飾類型玉器。這就不難看出,商代統(tǒng)治階 層對佩飾類玉器的大量需求,將玉器從早先主要作用于敬天祭地的功能而過渡到可資玩賞裝飾及交際禮儀的作用,從而宣告了一個神玉時代的終結——這在玉器審美和雕塑史上,不能不說是一種革新與進步。
商代玉器的沁色多種多樣,其中最明顯的是雞骨白色,純白無光。有的玉器僅在邊緣處局部有沁色, 有的是整體沁色。 另外,有些商代玉器上有較重的褐色沁。
商代玉器在新石器時代萌芽的基礎上經(jīng)過夏代玉器形制的發(fā)展形成了玉器的繁榮階段,尤其是商代后期,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集前世雕琢技術于一體,各種雕刻技法運用的自然嫻熟,充分顯示了高超的制玉技術,對后世的玉器制作具有深遠的影響.
商周時期的玉器制作,已從東部沿海一帶向中原靠攏,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商都為基地的治玉中 心。而且中國西部的優(yōu)質玉料也在緩緩的向內陸輸送,從而為日后以和田玉為主體的中國玉雕藝術開辟了新的道路。
殷商時期的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了和闐玉。筆者以為殷商時期的和闐玉,未必一定是出產(chǎn)于新疆的和闐玉。畢竟中原與新疆兩地相距遙遠,且語言不通、道路不通。殷商時期的所謂“和闐玉”,很有可能不是來自新疆,而是距離殷都安陽較近的某個地方,與今天所見的新疆和闐玉屬于兩種產(chǎn)地不同但質地結構相近的材質,如同新疆和闐玉與俄羅斯玉之間的關系一樣,都是帶有透閃石關系的直系、旁系近親。由此,殷商時期和闐玉的玉質,就不能完全套用新疆和闐玉的材料特征,而必須要建立以出土殷商和闐玉材質為標準的鑒定體系。
一提起商代的玉器,喜歡古玉的藏友就想起了殷墟婦好墓出土的700多件玉器。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玉器是商代玉器發(fā)展的頂峰。雖然玉材不盡一樣,但是紋飾、工藝等風格大同小異,比如臣字眼、雙陰擠陽等。但是還有一些商代的玉器同婦好墓出土的玉器相比,有它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商代玉料較以前來源和品種也都在增加。這位商代玉器的制作奠定了物質基礎。玉料的顏色有青玉、白玉、黃玉、碧玉、墨玉、雞骨白等,玉材一般色澤不甚純凈。婦好墓出土的玉鳥、玉羊頭、玉牛等,據(jù)鑒定都是和田子玉雕制,色澤光潤,是和田玉見于中原地區(qū)的較早實物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