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龍泉窯中的哥窯,弟窯(章龍泉窯)藝術和經濟價值都極高。還有一種黑胎青瓷,現在稱為龍泉官窯或者龍泉仿官的,和文獻中記載的章生一哥窯不類,極有可能是文獻中的續(xù)窯或者烏泥窯這類類官南宋窯口。說它是仿官窯的可能性其實不大,因為當時的官窯都只在大內,高官偶見,民間用這么高的技術要求去仿制,成本就極高,沒有訂貨盲目下單生產則只會虧得底掉。
古人對龍泉窯的專門記載少得可憐,大多涉及龍泉窯的還是文人筆記中的隨筆所述,可信度并不是很高,但不能因為古文獻稀 少或不可靠而忽視其存在。由于古文獻包含特定時代的特定信息,故在古陶瓷研究中具有特別重要而不 可 多 得的價值。所以,在相關考古資料已相當豐富的今天,重視、珍視古文獻,重新對這些零碎的記載加以梳理、認識、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龍泉窯器底特點:(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與此裝燒方法有關。(2)北宋早期用托珠墊燒,器底留有托珠痕。(3)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墊具,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中 心有釉,似澀圈。(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普遍為朱砂底。(5)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外底無釉。
元代是龍泉窯系瓷器燒造興盛時期,因行政區(qū)劃又稱為“處州瓷”、“處瓷”或“青處器”。由于對外貿易的迅猛發(fā)展,生產規(guī)模比宋代擴大數倍,瓷器大量出口,深受海外各階 層人們的歡迎。
龍泉窯因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屬我國南方青瓷系統(tǒng)。創(chuàng)造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至明代中葉以后漸趨衰落,傳世的龍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間,燒造歷史達七、八百年之久。
龍泉當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風大盛,一批民間制瓷藝人紛紛加入此行。清光緒、宣統(tǒng)年間,孫坑范祖紿、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時,至民國初期,縣城廖獻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幾可亂真。
梅子青釉是宋代龍泉窯創(chuàng)燒的一種著 名青釉品種,釉色濃翠瑩潤,如青梅色澤,故而得名。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 級翡翠媲美;其釉層較厚釉面光亮,?;潭雀?,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史料載,梅子青品種僅在南宋一朝燒造,存世極少,又多為仿古銅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