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山西忻州五臺山,自古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著稱,是中國唯一一個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并重的佛教道場。五臺山上青廟和黃廟相互比鄰,共同發(fā)展,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獨有的現象。據統(tǒng)計,五臺山現存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菩薩頂就是其中一處。
坐落在五臺山臺懷鎮(zhèn)靈鷲峰上的菩薩頂,占地面積45畝,整座寺院依山就勢而建,現存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殿堂樓房430多間,布局嚴謹,金碧輝煌,雖歷經數百年風雨,至今色澤如新,其氣魄絲毫不遜于皇家宮室,是五臺山規(guī)模最大的黃教寺院和五大禪處之一。
“菩薩頂”是滿族的語言,意思是“菩薩居住的地方”。據記載,菩薩頂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471年),初名大文殊院。唐貞觀五年(631年),僧人法云請著名的塑工安生雕塑一尊文殊菩薩像。一天夜里,文殊菩薩在寺內顯圣展示真容,故此寺院改名“真容院”。
明朝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重修真容院,改稱大文殊寺。到了清代,由于滿族崇信藏傳佛教,而皇帝去西藏朝拜又距離太遠,康熙皇帝于是將大文殊寺由青廟改為黃廟,撥巨款敕令按藏傳佛教和皇家規(guī)制重修寺院,并賜名“菩薩頂”。
在清代,皇帝以及蒙古諸王公朝禮五臺山,一般都住在菩薩頂。據記載,康熙皇帝五次朝臺、乾隆皇帝六度巡山,均在菩薩頂住宿并留下大量墨寶、碑刻,其中矗立于山門前的“靈峰圣境”牌樓和文殊殿前的“五臺圣境”石碑坊,均為康熙皇帝御筆親書。
值得一提的是,“靈峰圣境”的“峰”字下面少了一橫。相傳,康熙皇帝曾來到五臺山尋找生父順治,偶遇一僧,詢問其法號,高僧沒有言語,只是在地上寫了“八”加一個“乂”便飄然而去??滴踝叱龊眠h才恍然大悟——原來“八” 和“乂”合在一起便是“父”字。父子二人失之交臂,無緣再見,甚感失落的康熙在題寫“靈峰勝境”時,有意少寫了一橫,寓意“人生有憾難圓滿”。
從菩薩頂的山門前望上去,陡直的108級石階,通往康熙皇帝題寫的“靈峰勝境”木牌樓,也通往真正的寺院內。據說這108級階梯暗指山西舊屬的108個縣。還有一種說法,是將108級石階比喻為人生的108種煩惱,登上直通清凈佛土的云梯,不停歇不回頭,就如同拋卻諸多煩惱。
據統(tǒng)計,寺院內現存明清時期的碑記八塊。其中御碑亭里珍藏的兩座漢白玉四棱蛟龍御碑,高4.62米、寬1.31米、厚1.31米,碑身四面以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雕刻了乾隆皇帝朝臺感懷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字體圓潤流暢,結構豐滿雄健,堪稱珍貴的藝術珍品。
矗立在大雄寶殿前的三通石碑,分別為康熙、乾隆和嘉慶皇帝題寫。有趣的是,在嘉慶皇帝題寫的石碑碑額上有一常年不干的濕腳印,原因至今不詳。民間相傳,這是因為嘉慶皇帝所立的石碑在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前面,文殊菩薩認為其大不敬,就在碑上踩了一腳,以懲戒他的不孝行為。
菩薩頂還是山西百姓口口相傳的祈福許愿圣地,據說行善積德的人可獲得寺內供奉的黃財神庇護,免除貧窮和經濟窘困。如果能發(fā)無上菩提心,發(fā)愿救度一切眾生于貧困,則福德更不可限量。交通信息:到達臺懷鎮(zhèn)后,步行前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