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紅為瓷器釉下彩品種之一,俗稱“青花加紫”,是青花,釉里紅二者同施于一器的裝飾方法。青花瓷和釉里紅瓷本來都是元代景德鎮(zhèn)的杰出創(chuàng)造,但把二者合一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成就,燒制的難度非常大,產(chǎn)量非常少。
釉里紅系創(chuàng)燒于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由于釉里紅燒制難度大、成品率低的緣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漸消失了。在透明釉的覆蓋下,經(jīng)高溫煅燒而成。改變了以前只繪一色之單調(diào)。青紅兩色互相襯托,顯得分外嬌嬈,令人賞心悅目。
釉里紅是我國的傳統(tǒng)釉下彩裝飾之一,它是用銅作著色劑的色料在坯體上描繪各種紋樣,然后施透明釉經(jīng)過高溫還原氣氛燒成,在釉里透出紅色的紋樣,故稱“釉里紅”。
青花釉里紅制作工藝的特點在于燒成時要同時滿足“青花”和“釉里紅”兩種不同彩料燒制工藝的要求,其中釉里紅的呈色技術(shù)難度很高,且不好把握,因而要想使燒制出兩種釉下彩均呈色完 美的制品是十分不容易的。從現(xiàn)有考古和傳世材料來看,這種工藝技術(shù)發(fā)展成熟的歷史確實比較漫長,它自元代創(chuàng)燒后,在明代發(fā)展緩慢,成功的制品不多。
明代洪武時釉里紅瓷器較多,其造型紋飾有元代遺風(fēng),顏色淺紅淺灰,很少有純正的。宣德朝的釉里紅燒制極為成功,形成了鮮艷的寶石紅色。釉里紅由于在康熙后期已經(jīng)成功制作,所以雍正早期釉里紅制品有康熙遺風(fēng),康熙后期御廠瓷器制作水平有很大提高,瓷器繪畫以及釉里紅發(fā)色等有所變化,多了釉里紅發(fā)色。因為釉里紅的燒造難度較大,發(fā)色難以掌握,所以仿造者更加容易露出破綻。
青花釉里紅與釉里紅一樣,一直是一個十分珍貴的品種。自從元代 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燒釉里紅以來,不但得到了本國人的鐘愛,同時也得到了外國人的青睞。盡管元、明兩代的釉里紅不算成熟,但其昂貴的價位仍讓人咋舌,一只32.5厘米高的明代洪武年間的玉壺春瓶在今年的6月香港佳士得 拍賣出7852萬港元,拍值人民幣近億元!而清代青花釉里紅的價格也同樣是動地驚天;就拿雍正的青花釉里紅海水云龍紋天球瓶來說,近幾年直線上躥:1998年在中國嘉德春季 拍賣會上以440萬元成 交,到2000年在上海的 拍賣會上就漲躥到660萬元成 交!事隔2年后乃又上躥到960萬元成 交!現(xiàn)今呢?此物沒見參拍,如若參拍,那還不知在 收藏市場上漲到了什么價位;如若在香港或他國,恐怕得上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也說不定。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辦紋、花卉的枝葉、花辦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