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靈山大字石
錦帶花
迎紅杜鵑
白色錦帶花
霧靈香花芥
興安升麻
~霧靈山大字石萬歷年間刻上去的還有總都督戚繼光,總都督是中軍都督府右都督、總理練兵兼鎮(zhèn)守薊州等處總兵的簡稱。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于嘉靖七年(1528)生于山東蓬萊。明代抗倭名將、著名軍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蒞戍要略》、《止止堂集》。
戚繼光出身將門。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軍事生活的熏染,很早就抱有忠心保國之志。襲任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后,他以祖父輩為榜樣,“留心韜略,奮跡武闈”,決心為保衛(wèi)海疆做出貢獻。17歲繼承父業(yè),襲世職登州衛(wèi)(今山東蓬萊縣)指揮僉事。很快升遷為都指揮僉事,主管山東防倭軍務。因浙江地區(qū)倭患嚴重,調(diào)任浙江參將,鎮(zhèn)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署都督僉事;都督同知;福建總兵官,鎮(zhèn)守福建和浙江金華、溫州二府,都督水陸諸戎務。戚繼光訓練的戚家軍在當時的東南沿海一代為抗倭主力近八年時間使浙江沿海得以平安。
隆慶元年(1567)初,給事中吳時來等人請調(diào)南方抗倭名將兩廣總督譚綸、福建總兵戚繼光和廣西總兵俞大猷到北方專督練邊兵,相繼擔任神機營副將;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練兵事務,節(jié)制三鎮(zhèn),權(quán)力與總督相同,當時的薊州鎮(zhèn)總兵是郭琥;右都督,以總理銜兼任薊鎮(zhèn)總兵,專職負責鎮(zhèn)守薊州、永平、山海關(guān)等處。
隆慶六年(1572),戚繼光建輜重營三座,又創(chuàng)車戰(zhàn)營六座,造戰(zhàn)車1109輛,分置密云、建昌(今遷安東北)、遵化等地。布置妥當后,就在這一年冬天,時任總理練兵兼鎮(zhèn)守薊州等處總兵的中軍都督府右都督戚繼光,聚集車步騎軍約10萬人于長城邊進行實兵對抗演習七天,又校閱多日,為古代練兵史上之壯舉。演習之時曾邀兵部尚書譚綸、閱視薊遼保定等處邊務的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使(簡稱閱視侍郎)汪道昆、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的都察院右督御使兼兵部右侍郎(簡稱總督侍郎)劉應節(jié)、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等府的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副使(簡稱巡撫都御史)楊兆、兵部郎中左興、戶部郎中侯治國、兵部副使王一鄂等官員前來觀摩。觀摩之余在協(xié)守薊鎮(zhèn)副總兵張臣、分守游擊任良相、分守游擊李如梗等地方官員的陪同下視察了曹家路長城防務,順便越過長城關(guān)口,攀登久負盛名的霧靈山。
萬歷二年(1574),戚繼光因為守邊有功,調(diào)入京師,晉升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后又加封太子太保(太子三師系列,從一品)、左都督;少保(三孤系列,高于太子三師系列)。
萬歷十一年(1583),萬歷皇帝在讒臣給事中張鼎思的薦言下,一面追奪張居正的已封官階,一面排擠張居正的信臣戚繼光,聲稱戚繼光不宜留在北方守邊做官。萬歷皇帝便將其調(diào)任為廣東總兵,官職雖然依舊,實際上已經(jīng)失去了拱衛(wèi)帝都的重要地位。
萬歷十三年(1585),清算張居正的運動達到最高潮,他和遼東總兵李成梁同時作為前首輔張居正的黨羽而被參劾。廷臣們尤其是給事中張希皋提醒萬歷皇帝:戚繼光是伏在富門之外的一頭猛獸,只聽張居正的操縱,別人無法節(jié)制;雖然沒有找到戚繼光造反的證據(jù),但他戚繼光卻有造反的能力。萬歷皇帝原諒了李成梁而把戚繼光革職發(fā)配回登州。后經(jīng)杭州沿新安江進入徽州,與汪道昆會聚千秋里,共同建立了肇林社,滯留數(shù)月之久。
萬歷十五年十二月初八(1588年1月5日), 戚繼光在貧病交迫中死去,終年61歲。汪道昆為他寫作了墓志銘。
戚繼光戎馬一生,抗倭戰(zhàn)功卓著。注重練兵,尤善育將,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官磷鲬?zhàn)中,創(chuàng)立攻守兼?zhèn)涞镍x鴦陣,靈活巧妙地打擊倭寇。鎮(zhèn)守薊州,修城筑堡,分路設防,有力地抵御蒙古騎兵。所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明代著名兵書,受到兵家重視。
戚繼光的不幸遭遇是因為他在一鎮(zhèn)中推行的整套措施已經(jīng)在事實上打破了文官集團所力圖保持的平衡。和戚繼光同時代的武人,沒有人能夠建立如此輝煌的功業(yè)。為此,他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各種榮譽。即以官位而論,身居總兵,也已登峰造極。因為本朝的成例不允許一個武人握有一省以上的兵權(quán),即使再有升遷,也不過是增加官俸和官銜。既然如此,他戚繼光就必須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