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當時清朝所面臨的局勢,恭親王奕訢未必就能做的比咸豐好!因為咸豐的能力其實并不比奕訢差。咸豐即位之時,清朝正是處于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之際,不但內(nèi)有太平軍作亂,外有列強襲擾,且因朝堂腐敗盛行,更使國庫空虛,無以為繼??梢赃@么說,道光傳給咸豐的大清早已不是嘉慶傳給道光那個還有希望的大清,而是一個已經(jīng)爛到根上,瀕臨崩潰的大清。
就是這么一個已趨于崩潰的清朝,咸豐卻是硬生生的將它給撐了下來,讓清朝得以繼續(xù)存在近百年的時間。就單憑這點,咸豐的能力就差不到哪里去,至少對于清朝而言,他還算是一個比較合格的君主。
以史而言,咸豐的資質(zhì)在清朝皇帝中雖不是最好的,但卻也是中游偏上的。他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進行改革,嚴懲貪污腐敗,如罷斥了道光朝任軍機大臣二十余年貪位保榮的穆彰阿,處決了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兩廣總督耆英,其改革力度和決心遠超嘉慶、道光兩代君主。重用敢于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采納其以漢制漢的政策,重用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漢臣,讓他們掌控軍政要權(quán),繼而拯救大清。
其后,推行厘金制度,用以替代當時因太平天國起義而處于癱瘓狀態(tài)的國內(nèi)常關的職能,繼緩解清朝國庫空虛的問題,增加清朝國庫的賦稅收入。
可以說,從咸豐即位,種種表現(xiàn)來看,他雖存在著各種的缺點,比如優(yōu)柔寡斷(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曾反復在戰(zhàn)與和來回徘徊,繼而讓清軍喪失了諸多戰(zhàn)機),貪生怕死(英法聯(lián)軍進犯北京時,還未抵達北京,咸豐就狼狽逃至承德,致使清軍再無心應戰(zhàn),北京失守,圓明園等瑰寶毀于大火之中)等等,但也算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他頗思除弊求治,是勵精圖治,嚴懲貪污腐敗,并無視滿漢之分,重用左宗棠、曾國藩等漢臣。由此本已趨于崩潰的清朝,在他的縫縫補補之下,得以再次茍延殘喘近百年的時間。
而今人之所以多數(shù)認為咸豐是一個無能之君,究其原因在于咸豐實在是太倒霉了!可以說咸豐是中國二百余位皇帝當中命運最悲慘的一位。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波及范圍最廣,實力最強的農(nóng)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二千余年封建社會的沒落讓他碰上了。同時,他所繼承的清朝又是一艘已經(jīng)是航行二百余年,早已是千瘡百孔的破船。所以如此之局面,咸豐能做到那般局面,以他的資質(zhì)來說,已算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當然,咸豐能力雖不弱,但較之奕訢確是差了些許,而他之所以能坐上皇位,原因還在于他有個好師傅。
當時,道光皇帝駕崩前,膝下有六子: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而這六子中道光最鐘意的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這兩位皇子,奕詝“長且賢”,而奕訢“天資穎異”,雖為庶出,但清朝皇位傳承并不在意嫡庶(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皆非嫡子)。
最初,道光在咸豐和奕訢之間,是兩為其難,兩人選誰都可以,但又選誰都為難,選擇咸豐,又覺得奕訢可惜,選擇奕訢,又覺得咸豐可喜,總之道光是糾結(jié),糾結(jié),再糾結(jié)。但是,咸豐在他師傅杜受田的教導下,卻逐漸在道光的心中占據(jù)著更為重要的位置,并最終戰(zhàn)勝奕訢,成為大清新一代的君主。
彼時,咸豐的師傅杜受田,他深知自己的學生在才能上是絕對比不過奕訢的,無論是文,還是武,所以他就教導咸豐要知道揚長避短,既然文武都比不上奕訢,那就劍走偏鋒,比孝,看誰對道光更孝順。由此,在杜受田的刻意教導下,咸豐不管在什么時候,都在極力的表現(xiàn)自己的仁與孝。
比如某次,道光帶著諸皇子們?nèi)ツ显反颢C,讓他們比試射獵騎術(shù),看誰厲害。要比射獵騎術(shù),咸豐顯然不是奕訢的對手,于是乎他就遵循杜受田的教導,著重表現(xiàn)出自己的仁。當時在打獵的過程中,他是一箭不發(fā),待道光問他后,他就答到:此時正是萬物繁衍,孩兒不忍殘害新生的生命,更不忍讓它們骨肉分離,因此不忍射殺。而道光聽到他這般回答,自然是被深深的感動了,想著自己的孩兒居然這般仁厚,寧愿不要我的賞賜,也要保護好這些小生命,真是宅心仁厚??!
再比如道光衰病時,準備召咸豐、奕訢入對。兩位皇子分別請教了老師。奕訢的老師告訴他要盡量顯示出自己的治國才能,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咸豐的老師杜受田卻告訴他:在道光自言老病,問他治國方略時,不要解答任何問題,就是要一直跪在地下磕頭痛哭流涕,說父皇不老,定然能病愈,長命百歲,以表孝順之心。此后,道光召見并詢問他們治國之策時,兩位皇子就皆照自己的老師所說的那般做,后顯然是咸豐更勝一籌。
試想,皇帝也是人,對于一個人來說,他能不想長命百歲,能不想自己的兒女孝順自己嗎?由此,當?shù)拦馀P病在床之時,奕訢只知在道光的面前夸夸其談,不問一句道光的病情如何,而咸豐卻是一句不說,只知跪在地上,乞求道光能夠長命百歲,兩相比較下,試問誰更受道光的喜愛呢?顯然是咸豐。
道光畢竟是一個將死之人,人將死就越發(fā)的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孝順自己,能夠關心自己。而咸豐的那些仁孝的舉動,就正好迎合了道光的心思,望著咸豐這位時常跪在自己的身邊,乞求上天讓自己的父親一定要長命百歲的兒子,道光自然是越看越順眼,越看越喜歡。如此,隨著道光越來越喜歡咸豐,越來越傾向咸豐,大清的皇位最終也就落到了咸豐的手中。
只得說,咸豐能戰(zhàn)勝比自己能力強的六弟奕訢,成功坐上皇位,靠的就是仁與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