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yùn)章先生研討會主旨發(fā)言記錄(未經(jīng)本人整理)
春秋時期,諸侯爭覇,世卿執(zhí)政,周王室內(nèi)亂頻生,日益衰落。“王子朝奔楚”是春秋晚期東周王室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然而關(guān)于這個事件的性質(zhì)等問題,史家歷來就有不同的認(rèn)識。本文謹(jǐn)就“王子朝奔楚”事件的相關(guān)問題,略作考辨。
一、“王子朝奔楚”事件的原委始末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后,圍繞著王位的繼承問題,周王室內(nèi)部兩大集團(tuán)展開了長期激烈的斗爭。
第一階段:太子壽卒與擁立太子的斗爭
據(jù)《左傳.昭公十五年》,“六月乙丑,王大子壽卒。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倍蓬A(yù)注:“大子壽,周景王子。王穆后,大子壽之母也。”這是周景王十八年(前527年),景王穆后和太子壽相繼去世,未有嫡子,王子朝為庶長子。按照當(dāng)時禮制,景王與子朝的師傅賓起商議,準(zhǔn)備立子朝為太子。王室世卿單旗和劉蚠與王子朝、賓起有隙,反對立子朝,欲立子朝異母弟子猛為太子。為了王室的安定,景王先殺死王子猛的師傅“下門子”(《國語.周語下》)。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四月,景王想趁到北山(今河南鞏義市北)田獵時再殺掉單旗和劉蚠,恰巧心疾突發(fā),駕崩去世(《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從公元前五二七年“大子壽卒”,到前五二0年景王駕崩,圍繞著擁立太子的問題,景王與世卿單旗和劉蚠之間,開展了長達(dá)七年的激烈斗爭。不料,在事情進(jìn)行的關(guān)鍵時刻,景王駕崩去世,使這場斗爭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歩!
第二階段:王子猛篡立與王子朝奔楚
據(jù)《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五月庚辰,見王,遂攻賓起,殺之,盟群王子于單氏?!薄睹献樱M心上》:“修身見于世?!壁w岐注:“見,立也。”這是說景王駕崩后,單旗和劉蚠搶先擁立王子猛為“王”,并攻殺了賓起、盟會“群王子”,王子朝的生命受到威脅。
六月丁巳,葬景王。王子朝聯(lián)絡(luò)“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靈、景之族”,師領(lǐng)“郊、要、餞”等地的兵甲,把王子猛趕出了王城(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接著,單旗率眾攻殺王子還、王子姑、王子發(fā)、王子弱、王子鬷、王子延、王子定、王子稠八位王子,并向晉國求助。晉國派兵護(hù)送回王子猛到王城。十一月十二日,王子猛病逝,其同母弟子匄即王位,是為周敬王。
周敬王元年(前519年)七月,王子朝又攻入王城,敬王避居狄泉(在今孟律縣翟泉旁)。這時,尹文公擁立子朝為王。召伯奐、南宮極率王城民眾戍守伊氏邑(在今宜陽縣東北)。王子朝居王城,時稱“西王”。王子匄在狄泉(在今洛陽市東北翟泉村旁),時稱“東王”。
敬王二年(前518年)三月,晉國派士景伯到王城乾祭門詢問周室內(nèi)亂的是非曲直。“晉人乃辭王子朝,不納其使”。
敬王三年(前517年)夏,晉卿趙鞅在黃父(在今山西沁水縣西北)會盟諸侯,令“同恤王室”,向敬王輸送糧食,遭到宋國的拒絕。
敬王四年(前516年)“四月,單子入晉告急”。七月,敬王逃出狄泉,“次于滑”(在今偃師市東南)。晉卿知躒、趙鞅帥師納敬王。十一月,晉師攻克鞏邑(在今鞏義市西)?!罢俨鹜踝映?b>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召伯盈本是王子朝的支持者,看到王子朝即將敗逃,便轉(zhuǎn)而迎接敬王。周敬王入于成周(即王城)。王子朝派使者遍“告諸侯”,數(shù)說“單劉立少,以間先王”、“行亂于王室”的罪行。
公元前五二0年四月周景王駕崩,單、劉集團(tuán)搶先發(fā)動政變,擁立王子猛,殺死賓起,王子朝被迫舉兵反坑。然而,由于晉國出兵支持單、劉集團(tuán),王子朝戰(zhàn)敗逃奔楚國。
第三階段:召伯盈、尹氏固被殺與王子趙車的反坑
敬王五年(前515年)秋,晉國召集諸侯在扈地(在今河南原陽縣西)盟會,令諸侯派兵戍守周室。
敬王七年(前513年)三月,“京師殺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魯之子?!?/span>召伯盈因曾支持王子朝舉兵反抗,尹氏固在逃奔楚國的途中道復(fù)返,兩人均被殺害。單劉集團(tuán)的肆意屠殺,激起“王子趙車”舉兵反抗。
召伯盈、尹氏固本是周室世卿,也是最初支持王子朝舉兵反抗的骨干力量,但因中途反悔而被單劉集團(tuán)殺害。這場屠殺引起王子趙車的激烈反抗。
第四階段:王子朝被殺與周儋翩的反抗
敬王十年(前510年)秋,敬王派使到晉國,請求邦助擴(kuò)建“成周”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北)。周敬王十一年(前509年)正月,晉合諸侯于狄泉,“城三旬而畢,乃歸諸侯之戍。”宋大夫仲幾、齊大夫高張“不從諸侯”。
敬王十四年(前506年),三月,劉文公合諸侯于召陵(在今河南漯河市鄢陵縣),謀伐楚國。冬十一月,吳師伐楚,楚師敗績。吳師攻入郢都(在今湖北江陵紀(jì)南城)。
敬王十五年(前505年)春,“王人殺子朝于楚?!?/span>
敬王十六年(前504年)四月,周儋翩率王子朝余黨,準(zhǔn)備聯(lián)合鄭國,攻擊敬王。“鄭于是乎伐馮(在今河南滎陽市西北)、滑、胥靡、負(fù)黍(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南)、狐人(在今河南臨穎縣境)、闕外(在今河南伊川縣北)?!倍?,敬王再次出逃,“處于姑蕕,辟儋翩之亂也。”
敬王十七年(前503年)二月,周儋翩從儀粟起兵反抗?!八脑?,單武公、劉桓公敗尹氏于窮谷(在今宜陽縣東北)?!薄岸辉挛煳?,單子、劉子逆王于慶氏?!睍x國再次出兵護(hù)送敬王?!凹核龋跞胗谕醭?。”
敬王十八年(前502年)二月,單子、劉子伐谷城(在今洛陽市西北)、儀粟、簡城、盂(在今河南沁陽縣西北),“以定王室”。
公元前五0五年,所謂“王人殺子朝于楚”,實(shí)為劉文公(劉蚠)乘楚國戰(zhàn)亂,派人到楚地刺殺了王子朝。這使王子朝的支持者感到憤怒。周儋翩從儀粟起兵反抗,鄭國也派兵侵襲周王室的邊境城邑。
二“王子朝奔楚”事件的歷史爭訟.
長期以來,古史學(xué)界關(guān)于“王子朝奔楚”事件的認(rèn)識,存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茲略作考述。
(一)王子朝“作亂”諸說
王子朝“作亂”說。《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說:“王子朝因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靈、景之族以作亂。”這是最早把王子朝舉兵反抗單劉集團(tuán)擁立王子猛為“王”的行為,定為“作亂”的性質(zhì)。
賓孟“佞臣”說。《荀子.解蔽》說:“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睏顐娮ⅲ骸百e孟,周景王之佞臣,欲立王子朝者。亂家,謂亂周之家事,使庶孽爭位也。”荀子把賓孟定為“使庶孽爭位”的“佞臣”。
景王“既立子猛”說。《國語.周語下》載:“景王既殺下門子。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云云。韋昭注:“下門子,周大夫,王子猛之傅也。景王無適子,既立子猛,又欲立王子朝,故先殺子猛傅下門子。賓孟有寵于王,欲立子朝,王將許之,故先殺下門子?!本巴鯙樽钃鯁纹?、劉蚠欲立子猛為太子的念頭,殺死王子猛之傅“下門子”。三國時期的韋昭在這里提出景王“既立子猛,又欲立王子朝”的說法。當(dāng)代學(xué)者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從其說。
“國人立長子猛為王”說。《史記.周本紀(jì)》說:周景王“二十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倍蓬A(yù)《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注:“王子猛次正,故單、劉立之?!薄妒酚浿疽伞肪砣f:“王猛次正,為太子壽之弟,故單穆公、劉文公立之。”清姚彥渠《春秋會要》卷一從其說。
王子猛為“世子”說?!稘h書.五行志上》載:景王崩,王室亂,宋、衛(wèi)、陳、鄭四國“不救周,反從楚,廢世子,立不正,以害王室,明同罪也’?!?/span>
這里提出王子猛為“長子”、“世子”、“次正”的不同說法,意在為單、劉擁立王子猛的行為,構(gòu)建合法的倫理依據(jù)。
(二)王子猛“篡”位諸說
然而,《公羊傳》、《谷梁傳》和《韓非子》諸家的認(rèn)識,與上述看法判然有別。
王子猛“篡”位說。據(jù)《春秋.昭公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公羊傳》說:“王城者何?西周也。其言入何?篡辭也。”何休注:“篡辭,言入猛其事也。”唐徐彥疏:“依春秋之義,立、納、入皆為篡辭,故此為入為篡辭矣?!边@是把“王猛入于王”訓(xùn)為“篡”奪朝政的叛逆行為。
《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冬十月,王子猛卒?!薄豆騻鳌罚骸捌浞Q王子猛卒何?不與當(dāng)也。不與當(dāng)者,不與當(dāng)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何休注:“卒,明其為篡也?!薄安慌c當(dāng)也”指王子猛不應(yīng)參加父死子繼、兄死弟及的事。換句話說,王子猛稱“王”是不合禮制的篡逆行為。
王猛非正“當(dāng)國”的“嫌”惡名聲。《春秋.昭公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薄豆攘簜鳌罚骸?b>王猛,嫌也。入者,內(nèi)弗受也。”范寧集解:“直言王猛,不言王子,有當(dāng)國之嫌。猛,非正也。”楊士勛疏:“單劉王之重卿,猛王之庶子。”“嫌”,《谷梁傳.隱公四年》范寧注:“凡非正嫡,則謂之嫌。”楊倞《荀子.正名》注:“嫌,惡也?!边@說明“王猛”本是景王庶少子,因其篡位當(dāng)國,故有“嫌”惡的名聲。明代學(xué)者李廉說:“《公》、《谷》皆以子猛為篡,故卒。”
《公年傳》《谷梁傳》的這種記史筆法,還有許多案例。如《左傳.桓公十六年》(前696年)衛(wèi)國發(fā)生內(nèi)亂,周莊王支持“左公子洩、右公子職立公子黔牟,”衛(wèi)“公子朔”逃奔齊國。公元前689年,齊國率魯、宋、陳、蔡諸國“伐衛(wèi),納惠公也”。“惠公”公子朔。《春秋.莊公六年》(678年)載:“夏六月,衛(wèi)侯朔入于衛(wèi)?!薄蹲髠鳌氛f:“夏,衛(wèi)侯入,放公子黔于周,……殺左公子洩、右公子職,乃即位。”這是說衛(wèi)侯朔觸犯“天王之命”,齊、魯諸國卻以兵納“入”即位。《公羊傳》便以“衛(wèi)侯朔……犯命也。其言入何?篡辭也”;《谷梁傳》也以“入者,內(nèi)弗受也”來秉筆直書。
“單氏取周”說。據(jù)《韓非子.說疑》記載:
若夫齊田恒、宋子罕、魯季孫如意、晉僑如、衛(wèi)子南勁、鄭太宰欣、楚白公、周單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臣也,皆朋黨比周以事其君,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亂治,援外以撓內(nèi),親下以謀上,不難為也。如此臣者,唯圣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亂之君,能見之乎?
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單氏取周,易牙之衛(wèi),韓、魏、趙三子分晉,此六人,臣之弒其君者也。
這里將“周單荼”與“齊田恒、宋子罕”并列,把“單氏取周”與“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并舉?!疤锖恪奔刺锍勺?,公元前481年奪取姜齊的政權(quán)?!八巫雍薄奔此螄乃境亲雍保瑧?zhàn)國中期奪取宋國的政權(quán)[](楊寬:《戰(zhàn)國史》第142、150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周單荼”與“單旗”當(dāng)為一人?!拜薄薄⑵旌x相近?!吨芏Y.考工記.弓人》載:“寬緩以荼?!编嵭ⅲ骸拜保盼氖?,假借字。鄭司農(nóng)云:荼,讀為舒。舒,徐也?!薄渡袝髠鳌肪矶骸半迍t侯王其荼。”鄭玄注:“荼,緩也?!薄墩f文.部》說:“旗,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為期。”“旗”本是布、紙或絲綢制作而成的標(biāo)識,隨風(fēng)舒展,有徐緩之義。單穆名“旗”,字“舒”,義相聯(lián)錦。因此,《韓非子》所說的“周單荼”,《左傳》的“單旗”(即單穆公)當(dāng)為一人。
因此,“單氏取周”也當(dāng)屬于篡權(quán)謀亂的反叛行為。
(三)“王子朝奔楚”事件是非辨正
因歷代史家對“王子朝奔楚”事件秉持著不同的立場,便演譯出許多差異的說法。茲略作辨正。
王子猛的死因辨正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jì)》說:周景王“二十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清姚彥渠《春秋會要》卷一說:“景王崩,國人立長子猛,子朝作亂,攻殺猛。”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從司馬遷說,認(rèn)為“《左傳》昭公二十二年:‘王子猛卒’,有誤”[](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第14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子猛的死因,《春秋.昭公二十二年》謂“王子猛卒”?!蹲髠鳌贰ⅰ豆騻鳌?、《谷梁傳》均從其說。這是有關(guān)王子猛的死因最早,也是最為權(quán)威的記錄。司馬遷受《左傳》“勝王敗寇”觀念的影響,杜撰出“子朝攻殺猛”的說法,缺之史實(shí)依據(jù),不足為信。
王子猛為“長子”、“世子”、“次正”辨正
《史記.周本紀(jì)》、《春秋會要》卷一王猛為“長子”說,杜預(yù)《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注、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三“王猛次正”說,均無依據(jù)。
據(jù)《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立長?!?/span>《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王子朝《告諸侯書》已明確指出:“先王之命曰:‘王后無嫡,則擇立長’”。而景王的“穆后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間”,犯也。這是說“穆后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后,景王已無嫡子。“單、劉贊私立少”,說明王子猛當(dāng)是庶少子。因此“單劉”違犯了“先王”遺制。這些內(nèi)容見于《左傳》,當(dāng)屬信史。
韋昭《國語.周語下》注說:“景王無適子。”《春秋.昭公二十二年》:“王室亂?!薄豆騻鳌罚骸昂窝院跬跏襾y?言不及外也?!焙涡葑ⅲ骸按讨苁抑ⅲ?b>邪庶并篡。”徐彥疏:“邪庶并篡者,正以子猛、子朝皆非正適,故謂之邪庶也。”《史記.集解》引賈逵曰:“子朝,景王之長庶子。”杜預(yù)《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注:“子朝,景王之長庶子?!边@些說法都與《告諸侯書》記載相符合。因此,王子猛既非“長子”,亦非“次正”,而是王子朝的異母少弟。
景王“既立子猛,又欲立王子朝”辨正
如前所述,王子猛即非嫡子,也非庶長子,景王根本不可能違犯禮制立其為太子。所謂景王“既立子猛,又欲立王子朝”的說法晚出,完全是韋昭的推測文辭,不是為據(jù)。
由上所述,王子猛為自然病死,并非“子朝攻殺”。他既非“長子”、“世子”,亦非“次正”,更沒有發(fā)生景王“既立子猛,又欲立王子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