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她老人家雖然已經(jīng)去世多年,不少記憶已變得模糊而遙遠(yuǎn),唯獨她曾說過的那些老古話,還鮮活地留存于我的腦海之中。
母親出生在辛亥革命那年,那時的女性大都沒讀過書,識字不多,但母親的記憶力特好,年輕時經(jīng)歷過的事、看過的戲,到了七八十歲仍能娓娓道來。特別是她肚子里的那些老古話,好似裝了一只八寶箱,常常信手拈來、脫口而出。
小時候,母親每次帶我出門,走親訪眷,臨走前總要一再叮嚀:“小孩子要有禮貌,看到大人要叫一聲”,接著老古話馬上就來:“叫聲爺叔伯伯,省得爬河赤腳”,這句“老古話”,雖顯得通俗土白,但卻蘊含了做人要懂禮貌的哲理。
平時,母親常教育我們要勤儉節(jié)約,精打細(xì)算,量入為出,用她的老古話就是“吃勿窮,著勿窮,勿會打算一世窮”,她自己總是帶頭作表率,勤儉持家,節(jié)衣縮食,非常懂得居家過日子的艱難。記得每當(dāng)吃飯時,總在我們子女耳邊要嘮叨一句老古話:“白米飯好吃田難種”,要我們珍惜糧食,叮囑碗里不能有剩飯,掉在桌上的米粒要吃干凈。
母親掛在嘴邊的另一句老古話是“求人不如求己”“爺有娘有不如自家有”,意思是凡事要靠自己努力,希望我們長大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苦耐勞,不要老是依賴父母。確實對我們子女今后人生道路的拼搏,大有啟發(fā)和裨益。
在日常生活中,母親的老古話粗聽沒啥花頭,細(xì)嚼卻頗有道理。諸如抨擊愛占小便宜的“要相贏,倒蝕本”,做事要多動腦筋的“竅門朝你笑,看你找不找”,要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的 “吃一趟虧,學(xué)一趟乖”,謹(jǐn)慎對待婚姻的“做生意勿著一遭,討老婆勿著一世”等“老古話”。凡此種種,生動形象,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兄弟姐妹。
到了晚年,母親常對自己的一句老古話是“若要好,老做小”。確實她就是這句話的實踐者,她總是以“小字輩”的姿態(tài)待人接物,凡事謙讓三分,所以在家里或與鄰里關(guān)系中一直相處得很好,避免了許多“倚老賣老”所引起的不愉快。
母親在世時,我曾問過她,你大字不識幾個,這一串串的老古話是從哪里來的?她笑著,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后來我想,這些俚言俗語,可能一些是來自她對生活的感悟,一些則是從人家那里聽來的,但歸根結(jié)底,其實這都來自祖輩一代代人傳承的智慧結(jié)晶。
慈母仙逝,掐指一算,已有十四年了,但她的言傳身教,使我終生受益。母親一生含辛茹苦,看到兒女成材,子孫滿堂,帶著九十高齡,含笑而去,尤其是有那么多老古話相伴,她至少是不會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