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雨水時節(jié)到來之前,在梅林各地的房頂上總能看見幾名老人將老屋的瓦片重新整理一遍,農(nóng)村俗稱“撿瓦”。隨著現(xiàn)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撿瓦”一說已經(jīng)離我們越來越遠。
在梅林的大小鄉(xiāng)村,幾乎在每個村都有不少的瓦房,俗稱“瓦屋”下面用泥巴或者石磚砌成的墻體,房頂則是用橫梁木料和角條訂好后加蓋青瓦用來遮風擋雨,防止雨水漏進房內(nèi)。
可是隨著年年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一些瓦片會移動,導致瓦與瓦之間會有縫隙,下雨時就會有雨水進入房內(nèi);還有房屋周邊的樹木的樹葉會落在房頂上,落在瓦間堵塞雨水。于是,每年春夏季的“撿瓦”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這時候,一種即將消失的老工匠就派上用場了,在農(nóng)村也叫撿瓦匠。
撿瓦匠的工作就是負責把房頂上的瓦全部翻過一遍,把爛瓦清理出來,把房頂?shù)碾s物清理干凈。撿瓦是一種很辛苦的工作,人只能蹲在屋頂?shù)哪举|(zhì)梁上。且是一上一下,蹲在上面干活。天陰還好,如果是天晴的話,太陽就實實在曬在身上,那個熱,就不用說了。
撿瓦同時也是一件細致的工作,來不得半點粗心,壞瓦要挑選好,如果壞瓦沒有選出來,而用它做了接瓦的話,后果就是這里又會漏水。接瓦是萬萬不能有壞的,蓋瓦還好點。撿完一面得下來,再上去撿另外一面,不能直接從房梁上走過去。這也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職業(yè),木頭年代久遠粉碎斷裂,撿瓦匠也有掉下過的。
手工制瓦在我國歷史悠久,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jīng)被機器代替。圖片中的師傅都快二十年沒有做過瓦了。本圖片是師傅為了留下一個永久的記憶而專門進行的一次場景再現(xiàn),為了盡力還原真實性。
社會的發(fā)展,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這種傳統(tǒng)的制作磚瓦的工藝都看不到了。傳統(tǒng)的瓦片在新建住房上已經(jīng)用的很少,目前傳統(tǒng)的瓦片主要用在老房子的維修上,需求量越來越小了,傳承千年的制瓦工藝將面臨失傳,農(nóng)村也都用水泥、砂漿澆灌房屋的樓板,代替了傳統(tǒng)的桶瓦和青磚。這種傳承了千年的工藝也該進歷史博物館了。